彭天托,李秀蘭,梁兆銘(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中醫院,廣東 佛山 528300)
?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療效觀察
彭天托,李秀蘭,梁兆銘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中醫院,廣東 佛山 528300)
[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以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加用止嗽散化裁配合止咳貼治療,療程均為1周。結果:兩組咳嗽評分、咳嗽消失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慢性咳嗽;中西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慢性咳嗽是內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超過8周,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我們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止嗽散化裁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咳嗽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8~70歲,平均47.3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1.5年;住院10例,門診20例。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8~70歲,平均48.5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1.7年;住院10例,門診2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咳嗽的診斷標準[1-2]。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咳嗽的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75歲,咳嗽病程大于8周;③血常規﹑胸部X線照片檢查無明顯異常;④不吸煙或戒煙大于等于1年;⑤就診前8周內無呼吸道感染史;⑥近8周內無ACEI服用史以及吸入糖皮質激素史;⑦生命體征較平穩,神志清楚;⑧知情同意。
兩組均參照《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3]。針對不同的病因給予相應治療,如后鼻道滴漏綜合征給予抗組胺藥物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咳嗽變異性哮喘給予氟替卡松/沙美特羅吸入;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給予糖皮質激素甲強龍4mg,每日3次口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給予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20mg,每日2次口服。必要時使用鎮咳與祛痰藥物,如復方甲氧那明2片,每日3次口服;氨溴索60mg,每日3次口服。
觀察組加用止嗽散化裁[4]配合穴位貼敷。藥用荊芥10g,防風10g,杏仁10g,白前10g,桔梗10g,炙百部10g,甘草3g,陳皮15g,紫菀各15g。咽癢難耐者加蟬蛻5g﹑僵蠶10g;形寒怕冷者加麻黃5g,干姜10g;咳痰色白量多者加法半夏10g,茯苓15g,白術15g;咳痰色黃量多者加浙貝母10g,桑白皮10g,膽南星10g;干咳無痰﹑口干咽燥者加知母5g,沙參15g,麥冬15g。每日1劑,水煎分服。穴位敷貼(遠紅外止咳貼)主要選取肺腧﹑定喘﹑天突穴,每取3~4穴,如天突配肺腧﹑定喘或肺腧配定喘,每天1次,每次持續6~8h。兩組療程均為1周。
記錄咳嗽主癥及主要兼癥積分,記錄咳嗽消失時間及治療后咳嗽消失率,采用萊切斯特咳嗽問卷(LCQ)評價患者生活質量以及臨床療效。
主癥積分。①咳嗽次數:Ⅰ級無咳嗽,為0分。Ⅱ級咳嗽間歇,短暫發作,為1分。Ⅲ級經常咳嗽,呈陣發性,為2分。Ⅳ級頻繁陣法性咳嗽,為3分。②咳嗽程度:Ⅰ級無咳嗽,為0分。Ⅱ級偶爾咳嗽,多在夜晚或清晨發作,不影響睡眠和工作,為1分。Ⅲ級咳嗽常發作,多在夜晚或清晨發作,輕度影響睡眠和工作,為2分。Ⅳ級持續性﹑痙攣性咳嗽,晝夜均發作且嚴重影響睡眠和工作,為3分。
主要兼癥積分。①咳痰:咳痰量少而黏,不易咳出,為3分。咳痰量少而黏,較易咳出,為2分。咳痰量少而黏,易咳出,為1分。無咳痰,為0分。②咽癢:持續咽癢欲咳嗽,為3分。時有咽癢咳嗽,為2分。偶有咽癢,為1分。無咽癢,為0分。③喘息:喘息不能平臥,影響睡眠和休息,為3分。喘息可日夜發作,尚能堅持工作,為2分。偶發,不影響睡眠或活動,為1分。無喘息,為0分。④口干舌燥:持續口干舌燥,為3分。時有口干伴有舌燥,為2分。偶有口干舌燥,為1分。無口干舌燥,為0分。⑤氣短胸悶:氣短胸悶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為3分。氣短胸悶后動后加劇,為2分。偶感氣短胸悶,為1分。無氣短胸悶,為0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痊愈:咳嗽完全消失。顯效:咳嗽次數和程度同時下降2個等級。有效:咳嗽次數和程度同時下降1個等級,或其中1項下降2個等級。無效:咳嗽無變化,甚至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日間咳嗽積分 夜間咳嗽積分對照組 30 治療前 5.9±1.6 5.6±1.4治療后 4.7±1.5 4.2±1.2治療組 30 治療前 6.0±1.3 5.9±1.7治療后 2.2±0.6*△ 1.3±0.5*△
兩組咳嗽消失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咳嗽消失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咳嗽屬中醫“久咳”﹑“久嗽”﹑“內傷咳嗽”等范疇,其病程較長,病機較為復雜,風邪﹑痰濕﹑寒邪﹑濕熱等多個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各因素間相互影響,涉及五臟六腑,纏綿難愈。
苗青等[5]認為中醫治療慢性咳嗽應重視“微寒微咳”病因病機,重視溫潤止咳法。《內經》不僅提出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同時在病因上尤其重視寒邪致病,強調“形寒飲冷則傷肺”;《內經·咳論》提出“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諸病源候論》在此基礎上提出 “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連滯歲月,經久不瘥者也。”清代程鐘齡明確提出“微寒微咳,咳嗽之因屬于風寒者,十居其九”。針對“微寒微咳”的慢性咳嗽病機,《諸病源候論·咳嗽短氣候》提出:“夫氣得溫則宣和。”因此,治療咳嗽的藥物不能過熱,也不能過涼,須用溫潤之法,而以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等溫而不燥者為最佳藥品。
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創立止嗽散(荊芥﹑桔梗﹑陳皮﹑紫菀﹑百部﹑白前﹑甘草),程氏稱此方主治“諸般咳嗽”,“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故止嗽散可稱為溫潤止咳法的代表方劑,頗受后世推崇。針對“氣管炎咳嗽夜甚,喉癢胸悶多痰,日久不愈者”創制的鋤云止咳湯,即是在止嗽散基礎上加味[6]。國醫大師方和謙治療慢性咳嗽的101例醫案中用止嗽散者32例次[7];因此,溫潤止咳法是治療慢性咳嗽的有效方法。止嗽散有宣利肺氣﹑疏風止咳功效,主治風邪犯肺證,見咳嗽咽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本方治證為咳嗽中經服解表宣肺藥后而咳仍不止者。風邪犯肺,肺失清肅,雖經發散,因解表不徹而其邪未盡,故仍咽癢咳嗽。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方中紫菀﹑百部為君,味苦,性溫而不熱,潤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對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白前辛平,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藥止咳化痰之力,同為臣藥。荊芥辛而微溫,疏風解表利咽,除在表之余邪;陳皮理氣化痰,均為佐藥。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合桔梗﹑荊芥又有止咳利咽之功,是為佐使。對于新久咳嗽,咳痰不爽者,加減運用得宜,都可獲效。
外敷膏穴位貼敷是受到“冬病夏治”療法的啟發,在發病期間即可配合使用,貼敷后刺激局部皮膚,促使藥物經穴位由表入里,從而調理臟腑氣血陰陽,疏通經絡,抗御外邪。與內服藥物配合使用,起到內外兼治的目的,對于頑固性久咳的治療不失為一條新的途徑。等到夏季三伏天再預防使用,更能鞏固療效,防止復發。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 趙金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13.
[4]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咳嗽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1版)[J].中醫雜志,2011,52(10):896.
[5] 苗青,朱娟娟,叢曉東,等.中醫藥治療慢性咳嗽的若干問題探討[J].江蘇中醫藥,2014,46 (2):11-13.
[6] 羅澤民.鋤云止咳湯治療支氣管炎120例療效觀察[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3):213.
[7] 曹銳.方和謙辨治咳嗽醫案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2,31(1):26.
[中圖分類號]R4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463-02
[收稿日期]2015-12-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