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農業的改革與發展,不僅是農業、農村、農民自身的問題,更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用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此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指出,當前,農業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農業領域還存在不少深層次、結構性問題。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融合不深;生產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小農戶生產經營方式難以適應大市場競爭要求,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亟待提高。可以說,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要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是要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做好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有可能利用“后發優勢”,使“老短板”變成“新動能”。
中國人對高質量、綠色生態產品的巨大需求和國內農業生產相對匱乏的有效供給之間形成了巨大缺口,這必將對提升中國農產品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產生巨大的市場利益驅動,從而倒逼農業供給側改革,有助于催生農業現代化“新動能”。
通過農業改革釋放新動力,農業經濟部門加速提質升級,這一過程本身就將帶來更多的與第二、三產業以及城市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一二三產從股權、產權到經營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趨勢將逐步加強,從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動能”。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民收入獲得較大幅度提高,農村消費市場將全面啟動,可望為中國經濟提供源于農業現代化的“新動能”。
當前,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強調,要著力構建好“三大體系”,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
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要大力打造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科技思想和裝備改造發展傳統農業,發展綠色生產。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建立從田頭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鏈條,用信息手段打造高品質健康農業。
要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這是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
隨著農村轉移人口城市化的有序推進,未來農業生產經營者在根本上將只是一種職業。因此要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農業領域全面鼓勵“雙創”,引導返鄉民工和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發展現代農業,以眾籌、眾創、眾智、眾享實現傳統農業形態的改造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