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莎美
“盡管所有人都在談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在中國,我看到了未來”
納馬爾亞·庫馬(Nirmalya Kumar)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印度學者,曾任教于倫敦商學院、哈佛商學院、瑞士IMD商學院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被稱為“企業戰略和市場營銷方面的世界頂尖思想家”。他關于印度創新能力的TED演講,播放量超過30萬次。
最近,他到了一趟中國,考察了一批中國企業,回去后在印度媒體上發表了一篇引起熱議的文章,名叫《中國——頓悟》。
文中,他講了三個中國企業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比亞迪,“這家汽車制造商讓我意識到中國在電動汽車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
他說,過去30年來,中國一直試圖趕超日韓,制造出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這方面中國有所進步但仍達不到世界水準。而最終,電動汽車讓中國人看到了突破的可能性。政府給予電動汽車的補貼及鼓勵政策,可能會帶來中國電動汽車的大發展,同時又有助于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
第二家公司是平安保險。
這家公司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極為龐大的規模:“銷售額高達1100億美元,擁有雇員130萬人——每1000個中國人里就有一個為平安保險工作——其中銷售人員90萬名,服務8000萬名客戶。”
“中國人已經建成了一些巨大及偉大的公司。”庫馬說。
第三家是深圳的無人機生產商大疆科技——“這家公司顯示了中國在數字空間巨大的商業能量”。
庫馬引用了不少數據說明,大疆及其他一批中國領先的數字科技公司都成立不到20年,有些甚至還不到10年,但它們目標遠大,研發投入驚人。他還觀察到,與他3年前來中國時相比,中國公司高管的英文水平進步神速,女性高管人數顯著增加。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沒有面臨挑戰。在中國之行的第三天,我頓悟到:盡管所有人都在談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在中國,我看到了未來。”庫馬寫道。
講完中國的企業故事,庫馬又說了另一個故事。
北京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曾報道過變化的北京建筑,其中寫道:“如果西方人在北京新航站樓下飛機時感到頭暈眼花、無所適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讓他們暈眩的,不只是空間的宏大,而是一種無所遁形的感覺——你正在穿過的,是一扇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門戶,那里的人對變化的狂熱擁抱把西方國家甩出很遠。”
這種感覺,奧地利建筑師阿道夫·盧斯在一個多世紀前第一次下船踏足紐約時就曾體會到:“那個時刻,盧斯意識到,他看到了未來,而歐洲已經被甩在后面”。
“這也正是我第五次來到中國時,所頓悟到的東西。”庫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