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4-000-02
摘 要 隨著網絡技術、文化科技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環境、消費理念都進入數字化時代,這場科技革命對群眾文化工作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加強數字化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數字時代 群眾文化工作
一、更新觀念,把握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數字化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來說,都迥異于以往所有的文化,它具有傳統群眾文化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具有貼近性。進入數字化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可以融入其中,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進行選擇。比如,QQ、微信、微博等傳媒的產生,可以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第一時間進行信息交流與互動;很多寬帶用戶也是捷足先登,搶先體驗大陸、港臺影視巨獻,人們的視野豁然開闊。二是具有即時性。數字化時代的群眾文化,人們不必擔心與工作時間相沖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自由自在地信手拈來,并總能得到“即時”的反映。比如,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將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網場所,吸引廣大群眾參與積極、健康的數字文化活動。三是具有主動性。群眾可以作為創作者自主地進行情感表達,也能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數字技術的發展開創了群眾文化傳播的新潮流,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網絡視頻等,都具有受眾廣、影響大、平民化、開放性等特點,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漸改變著群眾的思想行為方式。四是具有互動性。當傳播者將自己的信息在網上傳播之后,接受者對信息馬上能做出反饋,并按自己的喜好進行增補、修改,及時傳送給信息的原傳送者,實現了信息交流的雙向互動。這種互動,凝聚了大眾的智慧,不僅使其擁有了無限的信息量,也使網絡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共享資源,達到彼此心靈的溝通。
二、認清形勢,正確面對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困難和挑戰
數字化在迅速便捷地傳遞信息、娛樂大眾的同時,它的虛擬性、普及性、擴散性也給群眾文化工作帶來挑戰。一是傳統觀念易錯位。數字化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文化信息,網上讀書、看報、購物等便利條件的同時,越來越多“文化垃圾”也在侵蝕著人們的心靈,網上“垃圾”郵件、黃色作品比比皆是,暴力、恐怖、誘導青年少年犯罪的宣傳品更是不堪入目,使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魚目混珠,美丑難辨。二是矛盾問題較突出。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西方國家的自由思潮逐漸滲透到思想文化領域,特別是近年來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與國內不法分子內勾外聯,進行民族分裂煽動,制造群眾思想和社會混亂,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導致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凝聚力量、增強信心、引領思潮的任務更加繁重艱巨。三是技術手段仍落后。近幾年,由于網民數量逐年上升,數字化產品、數字化文化服務基本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但數字化群眾文化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形成產業鏈條、產業體系、企業運作等技術手段和配套服務都很難跟進。四是制度保障難配套。高層次創新型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與社會多元化文化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數字化文化法制建設步伐比較滯后,推動公共數字化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數字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配套。
三、開拓創新,探索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對策和途徑
(一)提高思想認識,堅持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正確方向。實踐中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各自的優勢,發揮傳統文化在處理人倫關系、誠實守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現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主體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文化多元意識等,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借鑒西方現代文化優秀成果,結合新思想、新話語、新理論等,創立符合國情的核心價值體系,切實達到數字化與群眾情感的統一。二是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既要重視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導,又要重視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通過“提高”來達到真正地“普及”,通過“普及”群眾文化藝術的認識來寓教于樂,寓“提高”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之中,使數字文化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處理好引領與包容的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數字化群眾文化工作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提升多樣化社會思潮品質,既防止“去意識形態化”,又防止“唯意識形態化”;既不能用多樣化沖擊指導思想一元化,也不能借口一元化來“純潔文化”,切實在尊重差異中謀共識,在交流交融中貫徹落實,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二)創新信息手段,提高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質量層次。把握數字時代文化傳播的新方式,構建以新媒體建設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傳播戰略體系。一是構建以新媒體建設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傳播戰略體系。構建以三網融合、物聯網、泛在網、云計算、跨媒體、全媒體、超媒體等為核心的綜合化、立體化群眾文化工作傳播體系,發揮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通訊社、出版社等媒體功能,拓展數字報紙、電子期刊、網絡廣播、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建設,使新媒體成為先進群眾文化的新陣地、新平臺、新空間。二是構建以正能量為核心的手段途徑運作體系。數字技術的發展開創了數字文化傳播的新潮流,我們要充分運用微信、微博、博客、網絡視頻等受眾廣、影響大、平民化、開放性強等優勢,進行正面教育,搞好輿情引導,傳遞社會正能量,提高群眾的文化價值觀,并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切實走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數字化品牌運作體系。三是構建以國際傳播為核心的數字品牌核心效力體系。數字文化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傳播,既把握文化傳播內容,也注重文化傳播形式,更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在國際文化傳播方面,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為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的重要內容,建設良好的版權保護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起覆蓋全球的傳播網絡,提升國際數字化群眾文化的傳播力。
(三)加大網絡建設,均衡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的網民結構。根據網絡信息文化建設的區域差別,必須縮小差距,培育科學合理的網民結構。一是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可通過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個人共同集資搭建網絡信息平臺,發放網絡信息消費補貼資金,發揮鄉鎮文化工作站(室)的培訓職能,使網絡信息知識為經濟建設服務,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服務,為國家體系、企業體系服務,充分調動群眾學習運用網絡知識的積極性。二是開展網民心理疏導,形成健康向上的“虛擬心態”。年輕網民學歷不高,但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有極強的逆反心理和成功渴望??山W校、社區(村組)和家庭三者相互聯系的疏導教育機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三是充分發揮“網民意見領袖”的正確引領作用。
(四)完善配套體系,確保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隨著盜版書刊、虛假廣告、下流娛樂等“垃圾”文化正向各個領域滲透,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必須健全機制、嚴格管理、綜合施策。
一是推進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建設制度設計,實現科學規劃。推進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的制度設計和機制研究,成立專家委員會,加強宏觀研究工作,包括頂層設計、總體規劃、技術創新、績效評估等;開展數字時代群眾文化建設管理體制創新研究,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統籌兼顧、動態協調的原則,不斷完善管理格局,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構建縱橫聯合的區域聯動機制,加強協調合作,推動數字時代群眾文化工作建設的順利實施。二是鼓勵開放合作的數字文化的局面,實現互利共贏。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以及文化館(站、室)、社區文化中心等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在資源建設、技術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與教育、科研系統的合作共建、互聯互通。
三是搭建集中統一的運行與管理平臺,實現規范管理。采取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手段,確保數字化群眾文化體系的穩定運行和有效監管。實時采集各級各類終端運行情況信息及用戶個性化需求信息,實現對服務站點和個人用戶的精細化管理;構建公共數字化群眾工作安全管理平臺,應用網絡安全技術、網絡安全設施,保障用戶上網安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過統一管理、專業化培訓、標準化服務以及統一標識、樹立品牌形象等管理及推廣手段,擴大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高虹,付少平.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