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臣
【摘 要】隨著和諧鐵路建設和技術裝備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目前,我國鐵路己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已成為制約我國鐵路行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客運專線建設、現代化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大面積提速、鐵路信息化建設等,每項工作都對職工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鐵路建設;技術裝備;整體素質;信息化;職工素質
0 引言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制約著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與速度。鐵路網是中國經濟的大動脈,承擔大宗商品、要素流動和民眾主要生產性、生活性出行的任務。鐵路的運輸能力很大,運輸成本又比較低,是中長距離客貨運輸的主力,在地區間物資交流和大宗貨物運輸中尤其具有明顯優勢,是我們國家陸上運輸的骨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鐵路事業完成了跨越性的發展。我國的鐵路經過6次大提速后,從建國初期的低速鐵路時代發展到了現如今的公里小時以上的高速鐵路時代,并且逐步成為了我國載客量最大、運輸量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統。高速鐵路,一個不再陌生的名詞,正在一步一步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時時刻刻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為了滿足環境利益日益增長的需要,減輕能源消耗成本,以及緩解道路交通堵塞不斷加劇的狀況,已經開始改建一種能夠提供上述需要的新型鐵路運輸。因此,髙速鐵路這種經常被形容成“未來運輸模式”的新型運輸手段快速發展,并且逐步壯大。
高速鐵路安全運輸是推進髙鐵事業持續科學發展的首要前提。我國的高速鐵路正沿著高速度、髙密度、重載量的方向迅速發展,中國目前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絡。由髙速鐵路、既有鐵路、重載鐵路和城際鐵路為典型模式的中國鐵路網也在日益完善之中。針對目前面臨的新情況,即新型科技裝備大量投入軌道使用、更高更快導致壓力凸顯、鐵路網規模不斷加劇,鐵路系統的危機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訓顯得愈益重要。在總結鐵路系統安全工作運行規律,把握高速鐵路安全特征和深入變化基礎上,加快高速鐵路一線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便成為當務之急。
1 在職培訓的概念
經濟學家們認為人力資本投資的兩種主要形式是教育和在職培訓。所謂在職培訓又稱在職教育,是指對己經受過一定學校教育,并已在工作崗位上從事有酬勞動的各類人員進行的教育培訓活動。在職教育的內容往往與受教育者所在單位的經營發展有密切關系。由于在職教育的特定對象和范圍,它也被稱為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不過也有的學者認為在職教育只是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理論上看,在職培訓和學校教育一樣,都是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的知識存量和技能存量。但是,一般地說,學校教育更側重于知識的提高,而在職培訓則更側重于職業技能的提高。
2 在職培訓的基本特征
2.1 極強的專業定向性
接受培訓的各類專門人員都帶有明確的專業目的來學習。這樣,有針對性地參加學習,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2.2 具有鮮明的層次性
在職培訓是分層次進行的。不同專業、不同對象、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的人員,所安排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亦不盡相同,如初級人員,應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本職工作必需的基本技能中級人員主要解決拓寬知識面、強化外語能力的問題高級科技人員的培訓活動則偏重于及時掌握國內外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和發展動向。
2.3 具有顯著的實踐性
在職培訓的對象多數是具有一定專業特長和實踐經驗的各類專業人員,他們多是帶著實踐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和技術問題來參加學習的,力求首先獲得本職工作急需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去,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在職培訓把“實踐”放在第一的地位。
2.4 具有投資者多樣性
在職教育的第一種形式投資者多為個人或企業與個人同時承擔,其余形式投資者主要是企業。通過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工作的質量,如工作能力、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及開發、利用和吸收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個人收入和國民收入,為進一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打下經濟基礎,有利于形成一個“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個人收入、國民收入增加——再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環。
3 職工安全教育培訓中應遵循的原則
鐵路系統危機管理工作中有個突出的特征,即復雜性、社會性和長期性。應急工作的復雜性主要源于:事故、災害或時間影響因素與演變規律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的多變性,這來自不同部門參與應急救援活動的單位在溝通、協調、授權、職責及其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也有應急響應過程中公眾的反應能力、心理壓力、公眾偏向等突發行為的復雜性等。危機事故帶來的危害是全社會性的。首先,鐵路運輸本身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各種各樣的人都會把他個人的行為特點帶到交通中來;其次,鐵路運輸范圍廣泛,它到達的地方之大,與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應急工作不僅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和不同團體,而且渉及社會每個成員,需要社會的共同參與。在事故發生后,需要臨時聚集大量的資源,必須要依靠和借用社會上已有的優勢資源及其他資源,保障處置事故的資源供給。
同時,應急管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預防、準備、響應、恢復和改進的循環往復、不斷重復的連續過程,也是一個逐步完善、不斷進步的過程。危機管理視野下的高速鐵路一線職工安全教育培訓中有許多應該遵循的原則,根據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過程的模型,本文認為可以將預防階段、準備階段、響應階段和恢復階段四個部分應遵循的原則在不同的階段加以靈活地運用。應當知道高速鐵路一線職工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中重點是什么,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是什么。具體本文認為在關于危機應對的培訓安全教育思想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主要原則:
3.1 重在預防原則
事故的發生有時在于對預防的疏忽,因此在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過程當中,突出防患于未然的培訓尤為重要。危機事故發生后的危害性很大,影響的范圍很廣。危機事故的危害性不僅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還會影響到社會和組織系統的正常運轉,如果不能及時地得到有效的控制,必將給組織帶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所以對于一線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應首要遵循預防的原則,并保證當危機發生時迅速地做出反應,減輕不必要的損失。
3.2 全員預備原則
危機管理絕不只是管理者個人的事,也不只是幾個專家的工作,組織必須動員全體干部和職工,有時甚至要依靠社會的所有力量才能完成這一重要工作。要減輕危機以及危機帶來的危害性,這要求每一個人都應當增強危機意識。只有遵循這一原則,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和應對危機。
3.3 服從統一指揮原則
危機事故一旦爆發,迅速做出反應的同時,一線職工還應當主要注意服從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在教育培訓中管理者也要突出這種意識的培養。統一指揮原則的重要性在我國處理危機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疫情出現初期,由于各地政府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從而出現了決策失誤,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使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轉出現了問題。自國務院于年月日及時任命吳儀副總理擔任總指揮來負責全國的抗工作后,局面開始出現明顯好轉,在策略上集中配置相關的人力資源、財政資源和醫療物質使我國的防治工作走出各自為政的困境,并迅速穩定了社會局勢,使我國抗“非典”工作步入新的軌道。這一點也值得鐵路系統在處理危機事故的時候借鑒學習。
3.4 主動面對原則
主動面對原則就是要求政府或組織將公眾利益放在首位,敢于負起責任,積極主動應對危機帶來的影響。堅持這一原則有助于提高政府或組織的信譽。在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中,就是由于有關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在事故搶險救援過程中存在處置不當、信息發布不及時、對社會關切回應不準確等問題,因此在社會上造成不良了影響。因此在發生事故后,要主動面對,對事故的進展和損失的結果要向公眾透明公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
3.5 公共利益至上原則
危機管理最根本的理念在于公共利益。當然,組織在堅持這一原則時,有必要做好與各利益方的溝通工作,以獲得他們得理解和支持。危機發生后,會危害到個人的利益、企業的利益、部門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此時,公共利益應當居于首位。政府或組織在處理危機時,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站在廣大民眾的立場上來處理危機,做到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通常情況下,危機可能是由局部的突發事件引發的,但是危機的危害會影響到全局。因此,在處理危機時,不能只考慮局部利益而犧牲全局利益、人民的利益。我國政府和企業在處理每一次危機時,都應當遵循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
3.6 危機意識貫穿始終原則
危機事故的發生,會給組織和人員帶來生命和財產上的巨大損失,因此,此時組織的頭等大事便是處理和控制危機。但危機的善后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組織必須完成整體的工作,做好危機后果的處理,更應該在危機發生前就進行預案分析,在危機發生后進行總結,并且提出改進措施,對損害的賠償和救災工作應當及時向公眾說明。
4 結論
為了保證教育培訓體系能夠正常、高效的運轉,鐵路系統應該按照科學的管理方法,在對事故、應急活動和應急管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形成高效、靈活和有機的組織運轉模式,提高危機恢復能力。在恢復階段的教育培訓中對一線職工要堅持面對面的教育培訓,對危機管理教育培訓實行特殊政策和嚴格要求。
嚴危機恢復階段的職工安全教育培訓要求一線職工應具備有利于應對危機的人格特質,譬如能夠承受巨大壓力的心理素質、善于傾聽和對話的人格修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以及靈活應變、敢于創新的眼光和氣魄等。職工個人的特質會影響組織的特質,而組織的特質則決定了危機管理應對的整體風格與方式。恢復階段高鐵系統的一線職工培訓就是要將員工個人特質、組織性質與行業特征緊密結合,走一條科學合理、有效的髙鐵一線職工培訓之路。
【參考文獻】
[1]王艷輝,賈利民,秦勇,等.鐵路應急管理理論與方法[M].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2]李靜.鐵路職工培訓資源體系及其整合機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
[3]翟婷婷.危機管理視野下高速鐵路一線職工安全教育培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3.
[4]劉紅.論鐵路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D].湖南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