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星

建強基層組織、盤活資產經營、創辦實體經濟,貴州通過在農村改革創新,大力破解難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快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步伐,為貴州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農村集體收入低下或無經濟收入,這樣的村被稱為“空殼村”。
在貴州,“空殼村”占比不少,9000個貧困村基本都是“空殼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嚴重滯后。
無資源、無資產、無積累;無錢理事、債臺高筑、運行不暢,大多“空殼村”面臨著諸多現實困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讓一個村寨掉隊,消除“空殼村”勢在必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成為貴州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
近年來,貴州以農村基層黨建為抓手,緊緊圍繞“大扶貧”戰略行動,在農村勇于改革創新,大力破解難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向“空殼村”發起總攻。
上下聯動 全省一盤棋消除“空殼村”
2014年,貴州省政府出臺《關于培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各級政府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點內容。
一張廣闊的強村藍圖就此展開:要培育一批人均純收入超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的示范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民富村強。
對照這張藍圖,全省各地紛紛行動,積極采取措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貴陽市出臺《貴陽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計劃(2014—2017年)》,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
遵義市相繼下發《關于實施“強基固本”工程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和《全市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整村推進工作計劃(試行)》,明確了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的目標要求、發展模式和保障措施,為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六盤水相繼出臺《關于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運用市場機制發展股份合作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試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從資金、項目、土地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加快發展。
黔南州則采取建強基層組織、盤活存量資源、創辦實體經濟、創優政策平臺、堅持示范帶動等五種模式,力爭3年內對全州集體經濟在5萬元以下的1393個“空殼村”和84個社區全部清零。
與此同時,貴州對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強。
根據《關于培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的要求,貴州將加大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補助資金投入力度,省財政按每個村每年2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2015年實現全覆蓋;對村級集體經濟興辦的扶貧龍頭企業可按5%的貼息率給予貼息支持。
2014年,貴州省財政廳安排了8000萬元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2015年,根據財政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貴州省財政廳公開評選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26個試點縣,提前下達了第一批省級財政配套資金2.08億元。
上下同心,精準發力。各地村級集體經濟的增長目標、發展模式和保障措施相繼明確,消除“空殼村”有了政策保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建引領 構建村集體發展核心
“村里水電不通,道路封閉,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村干部在群眾看來可有可無,絲毫沒有號召力?!北P縣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對曾經是“空殼村”的巖博記憶深刻。
在余留芬的帶領下,今天的巖博村集體資產達5520萬元,村級經濟積累3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
盤活了村集體經濟,巖博村一下有了活力,曾經的“空殼村”變成了先進村、示范村、小康村。
和巖博村一樣,越來越多的“空殼村”從人和體制上入手,強化農村基層發展型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以此來增強村集體發展的內生動力。
為了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盈利,基本消除“空殼村”,貴陽市選好配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實施“能人當家”工程,組織了500名涉農領導干部、農技人員、鄉(鎮)、村干部、龍頭企業代表到臺灣考察學習,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能力。充分發揮駐村工作組、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的幫扶作用。
遵義市堅持把“一好六有”要求作為選配村黨組織書記的重要標準,把一批自身有項目,能帶動群眾發展項目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提高村級黨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選聘了1433名“項目書記”,占全市村總數的85.3%。全市“項目書記”共領辦項目918個,帶動實施項目1240個,可帶富35萬余人。
畢節市通過加大人才培育、引進力度,突出抓好鄉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農村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精準選派村“第一書記”,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到貧困村幫助提高發展水平,通過選派1998名“第一書記”,實現全市所有貧困村全覆蓋。
黔南州選派了1112名“第一書記”、5636名同步小康駐村干部和3090名“三情村官”進駐農村一線,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助力同步小康。
因地制宜 一村一策充實村集體“腰包”
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不足,歸根到底是發展滯后的問題。
在消滅“空殼村”的行動中,拉動集體經濟發展尤為關鍵。貴州各地結合“空殼村”的交通、資源、勞動力、資本等區位發展要素,因地制宜找對路子,積極拓寬增收新渠道,創造了不少“空殼村”成功“脫殼”的經驗。
六盤水把消滅集體經濟“空殼村”的突破口放在創新集體資產管理方式、財政資金投入方式上,探索出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發展模式。
通過對農村資源核查清理、登記備案、評估認定,六盤水將村集體可經營性資產量化,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然后,采取存量折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將這些資源轉換為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股權。
兩年來,六盤水市共有4.2萬貧困戶、14.2萬貧困人口參與“三變”,通過“三變”改革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8856.3萬元,“空殼村”由2013年的53.8%下降到2014年15.3%,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殼村”。
在貴陽,為了加快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盈利,全市啟動實施了“3個20萬”微型企業扶持政策延伸行動計劃,2015年共培育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家庭農場10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50個,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
畢節市把培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板塊經濟放在首位。通過實施“4321”工程、打造“六大農業板塊經濟區”,目前,全市馬鈴薯種植及商品薯種植面積156萬畝,商品蔬菜228.5萬畝,高山生態茶園達89.4萬畝,特色經果林達102萬畝,中藥材種植總面積100萬畝,有效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
“以地生財”“以資生財”“以企生財”,黔西南州通過村“兩委”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參股開發村域內的自然資源,牽頭創辦或引進公司企業等方式,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還讓當地農戶得到了實惠。
黔南州圍繞做大、做精集體經濟“六大文章”,通過整合資源,在村企建設、盤活閑置資產、發展集約化農業產業等方面成效顯著,“空殼村”清零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