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會

扎根一線,大膽創新,36年來,憑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賀思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2000年,貴陽市勞動模范;2005年,貴州省勞動模范;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2016年,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這一系列榮譽獲得者是來自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貴陽卷煙廠(以下簡稱貴陽卷煙廠)的副主任技師賀思建。
憑著對機修工的滿腔熱忱和鍥而不舍的精神,賀思建不斷進取,每五年邁上一個新臺階。從普通的修理工成為行業修理高級技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賀思建36年如一日,無怨無悔。
“在一線干活心里踏實”
1974年,正讀初二的賀思建就與機械結下不解之緣。他所就讀的榕江縣五一中學接到上級指示,要求學校開展“學工學農”活動。賀思建被安排到縣城一家機械廠學習,經過半年多的歷練,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8年,他以全省前幾名的成績進入貴陽市機械技術學校就讀,在校兩年中,賀思建都被評為“三好學生”。1980年畢業時,賀思建以優異成績贏得在貴陽分配工作的機會,最后他選擇了貴陽卷煙廠。
由于在校所學的是銑工專業,進廠后賀思建被安排在維修工的崗位上。但他并不滿足于只修不造,一有時間,他就纏著車間里的老師傅學習鉗工技術,在他看來,制作零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機械運作背后的原理。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和學習新技術,他還自學大專課程,勤學好問,很快從一名普通的維修工成長為排除故障的能手。
1985年至1988年,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到貴州省經濟管理聯合大學進修,學習企業管理,學成歸來后,被安排在三分廠設備組擔任副主任。
1992年,貴陽卷煙廠進行合并重組,領導安排賀思建去設備科或技改科擔任領導職務,而他堅決要求回到一線技術崗位。
面對大家的不解,賀思建淡定地說:“我就是機器里的一顆螺絲,螺絲離開機器就發揮不了它應有的作用,而我的興趣就是修理改造機器,在一線干點技術活心里踏實。”
“要對得起‘賀老外稱號”
“產品實現的各環節都蘊藏著創新元素,只要善于發現,并用創新的思維方法大膽去改善,就能解決問題。”賀思建常這樣教導車間年輕員工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
正是大膽、創新,讓賀思建有個出了名的外號——“賀老外”。
1996年,廠里引入一臺進口設備GDX2翻蓋包裝機,由于本土產品工藝與國外存在差異,在交機過程中,兩名意大利調機專家反復調試均未成功,多次請示總部都未能解決問題。
在一旁陪同的賀思建提出對機子進行改裝。“機器不能交接本來就有問題,既然有問題那就得改。”賀思建堅定地說。
車間總工程師強烈反對,“這么貴重的機子哪能讓你隨意改動。”
賀思建琢磨了半天,發現問題所在——卡紙銜接部位的固定板塊太寬,以致兩機器難以磨合。“只要把固定板塊的卡槽改窄,也就是說把多余部分打磨一點,就能解決問題。”
可車間總工程師還是不敢讓賀思建去冒這個險,怕他把機子損壞。賀思建再次請求,“我重新制作一個零件來替換這個零件總可以吧?如果替換不了,對原機子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聽到賀思建這么一說,大家同意了。
不到半天時間,賀思建用制作出來的零件成功替換了原部件,攻克了難關。外國專家對賀思建敢想敢做的行為敬佩不已,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好樣的!你才是名副其實的‘外國專家!”此后,“賀老外”這個稱號就在全廠傳開了,廠里一旦出現難以解決的機器故障,大家就會說“趕緊去請‘賀老外”。
其實,能成為外國專家眼中的“賀老外”并非偶然,在貴陽卷煙廠二車間包裝隊隊長余鵬看來,這與賀思建平時的勤奮刻苦分不開。“賀師有一種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精神,有時甚至不分晝夜,在維修機器上他是一流的,在改造機器上同樣是一流的。”
2015年10月,貴陽卷煙廠提出開發異型印花內框紙的方案,在煙包內框紙上做LOGO。在骨架上印花是煙草行業中史無前例的,廠領導把此項目交給賀思建團隊,要求他們在12月31日前把新包裝打入市場。
賀思建帶領團隊苦心專研,經過多次嘗試后,他發現標識的定位仍然有0.01毫米的誤差,隨著機器轉速加快,誤差會越來越大。
眼看任務期限臨近,賀思建非常焦急。白天在車間反復試驗,夜里冥思苦想。有一天凌晨兩點過,賀思建突然想到用電機補償的方式說不定能解決問題,他立即起床給團隊成員發短信,被驚醒的妻子看見賀思建激動的樣子以為他在夢游,他卻笑著說:“要對得起‘賀老外這個稱號”,說完倒頭就睡。
第二天,賀思建與團隊成員反復研討實施后,最終用安裝監測點的方式來控制誤差,有效避免了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希望雷鋒精神傳遞下去”
在賀思建心里,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最大,一位是他的師父劉永寬,一位是高級技師劉文成。“文成師傅是廠里的標桿,這些年我一直以他為榜樣。對于我自己的師父,我只能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提到師父,賀思建眼眶有些紅潤。
1984年至1987年,賀思建一邊進修學校課程,一邊跟著劉永寬學習鉗工技術,當時廠里跨車間找師傅學技術并不多見。
“你干著銑工的活,為什么想學習鉗工?”劉師傅問他。
“我想成為復合型工人,多掌握一門技術適應面就更寬一點。”賀思建問師父收徒弟有什么要求。
“不要攀比,做好自己該做的,下面同事看得見,上面領導看得見。”師父簡簡單單幾句話,卻成為賀思建多年的行動指南。
師父雖已過世,但他無私的教導深深的影響了賀思建,對于設備修理方面的技術訣竅和經驗,他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徒弟,同時改變以往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模式,通過分級輔導、因材施教的方式,把維修經驗制作成手冊、教程,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邊傳授理論知識,邊指揮實際操作。
趙亦豐是賀思建的徒弟之一,起初跟著他學習技術時只是一個擋車工。有一次遇到機器故障,賀思建要求趙亦豐拆開整套機器。
趙亦豐不解,“我已經發現了問題,為什么還要拆開啊?”在他看來這是浪費時間。
賀思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只能壞哪里修哪里的話,是找不出問題的真正根源的,這叫治標不治本。”
如今,徒弟們都清楚,要想跟賀思建學技術,第一件事情不是學習怎么修理設備,而是拆分機器設備。
2012年,“賀思建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賀思建作為工作室的核心技術骨干,帶領團隊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現在,工作室共有高級技師6人、技師3人、技術員1人。賀思建非常重視團隊合作能力,他要求成員們要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有人笑問賀思建,“把技術全傳給徒弟了,你就不怕餓死師傅呀?”
“我希望他們超過我,我想看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結果。我希望雷鋒精神在這個小分隊里能一直傳遞下去。”賀思建說,工作室就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希望這個搖籃能為國家的煙草行業培養更多優秀員工。
對話賀思建:
記 者:你如何看待自己所獲得的這些榮譽?
賀思建:與勞動模范相比,雷鋒標兵的稱號帶給我更多的鼓勵。雷鋒是我成長過程中學習的楷模,對于這個榮譽,我還需要用更多的努力讓自己配得上。
記 者:你現在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長時間加班熬夜,該多休息。
賀思建:其實很多時候我也想休息,但是我的工作就是修機器、改造機器、維護機器,保證這些機器給廠里帶來效益。如果今天修不好放到明天修,這會影響大家的工作。
(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