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遠
摘 要:國內外的研究者認為,拖延不利于學習任務的按時完成,為此有必要進行關注與重視。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敗和厭惡任務, 而與之相關的因素有人格特征、非理性信念、任務性質等,目前主要是通過團體和個人的形式對大學生的拖延行為進行干預。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行為
大二學生李梅每次把鬧鐘定在6點半,卻總是將近7點才起床,買個面包邊啃邊奔向教室。大四學生王琳琳有一次要去武漢參加招聘會,因事不能去了,本打算早起去退票,卻因貪睡錯過退票的時間,浪費了一張票的錢,好心疼。到了大四,論文是頭等大事,指導老師早在年前已把學生們擬訂的大綱修改好,并規定了論文最后上交期限,3個月來,李勝利很悠哉,天天在網上沖浪,偶爾想起論文,總覺得時間還早,3月初小李坐在電腦前開始冥思苦想,可就是不想動筆,“明天再寫吧”。等到明天,使勁掐下自己的胳膊立志“明天可一定要動筆寫”,20號,論文還是白紙一張,最后李勝利夜以繼目,大戰兩天兩夜,終于在25號下午把論文交給了老師。
1 拖延的涵義界定
現代漢語大辭典中,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義是“推遲、延后、延緩、延長”,對拖延的定義有很多種,Solomon和Rothblum認為拖延是與個體的心理痛苦聯系在一起的計劃延遲行為。認為拖延是我們推遲計劃中預期要做事情的開始和完成時間的行為。同時認為拖延是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推遲,對拖延的定義是盡管知道拖延會使情況惡化仍然不由自主的延遲計劃中事情的行為。提出的定義認為拖延是一種具有個人傾向性或特質的行為延遲,它具有跨時間和情景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拖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個體自主決定做出的計劃行為延遲,不是因為突發事件而導致的客觀延誤;其次,拖延者不愿意去做應該做的或者是已經計劃好的任務,表現出回避的傾向;最后,拖延是個體的一種非理性行為,盡管能夠預料到拖延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能夠預料到拖延所導致的不良后果,個體還是會選擇拖延行為。
2 拖延行為主觀因素的研究
2.1人格因素
對影響拖延行為的人格因素研究中,國外最多的是基于大五人格與拖延之間的關系研究。其結果表明大五人格中的嚴謹性對拖延行為有明顯的負相關作用,嚴謹性組成因子(自我控制、分心、組織性和成就動機)是拖延行為最有力的預測因素。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對拖延行為也表現出中度的正相關作用。另外,神經質或者說是情緒穩定性也與大學生的拖延行為之間呈現出中度的正相關。這是由于神經質的組成因子(沖動、健忘、焦慮、壓抑等)都與拖延行為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緣故,具有神經質特征的大學生屬于現在時間導向,表現為:只顧眼前事情,缺乏長遠的規劃。而大五人格中的外傾性、宜人性等其它因素則與大學生的拖延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的關聯。
2.2動機因素
它引起和維持個體行為并將此行為導向某一目標。[3]所以,也有研究者認為拖延就是一個動機問題。[4]而作為動機組成因素的害怕失敗和完美主義也與拖延行為呈正相關,這是因為,完美主義者害怕出錯,總是希望把事情做完滿,自我的要求標準比較高,常常為自己設定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目標,然而卻因為不能正視無法達成目標的挫敗感而以拖延為手段開脫責任。但是由于拖延行為只能暫時延緩問題,并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這樣的拖延往往會帶來更多消極的結果。動機從自我決定角度可以劃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內在動機越高拖延行為的產生可能越小,外在動機越高拖延行為產生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是因為由于大學生對任務本身并不感興趣,而僅僅是迫于外界的壓力為了避免懲罰或是為了對抗內心的焦慮,才無奈地選擇執行任務,因此他們在行為過程中無法享受樂趣,很難認識到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自己的成長,也就對任務產生更多的厭惡和抵觸,甚至自動放大這種不良的感受,所以會不自覺的采用拖延行為來緩解自己內心的不適。
2.3非理性信念
拖延者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有完美主義和自我妨礙。Walsh等(2002)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傾向與學業拖延之間存在正相關,具有高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表現出更多的拖延行為。Onwuegbuzie在對研究生學業拖延與完美主義傾向關系的研究中發現,所有的學業拖延都與社會取向完美主義之間存在相關,而學業拖延的原因“害怕失敗”與自我導向完美主義和社會導向完美主義相關,與他人導向完美主義之間不存在相關。
自我妨礙是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定障礙以達到自我保護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拖延有時就是拖延者采取的一種行為性自我設阻的策略。
2.4任務性質
個體對任務的喜好程度往往是其拖延行為的預測因子。大學生拖延者并不一定對每項任務都拖延,那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這跟任務的性質絕對脫不了干系。首先,要看這項任務是否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大學生出于本性會自動回避自己不需要和不感興趣的任務,如果回避不了,就會盡量延遲去做。其次,要看任務反饋,對于困難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會加重個體害怕失敗的程度,從而更容易導致拖延。
3 大學生“拖延癥”形成的原因
這種表面上的拖延行為看似是一種可以通過簡單矯正就能克服的“小毛病”,其實背后是復雜的心理結構和認知格局在起作用。在原始人進化的過程中,他們如果獲得食物,首先把食物吃掉,一般情況下不會留待第二天。因為在環境復雜、食物很難取得的情況下,食物只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只有轉化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才不會被他人奪走。所以說人類進化過程中留下的基因總是趨向于眼前的利益,那么現代人往往傾向于在當下保持著一種舒服的狀態,那么,這些對任務和工作的拖延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原始社會,原始人的手段和目的是非常接近的,捕獵和采集就是為了達到果腹的目的,而人類在進入工業文明之后,隨著復雜分工的出現,從手段到目的往往經歷很長的時間和很復雜的過程,人類不能用自己的本能直接感受到當前所做工作的成果。這樣一來,又給拖延癥的存在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合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他們的一些任務和工作的目的往往是被強加的,而人總會有一個心理機制是與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和任務相抵觸。本來很感興趣的一件事,一旦被約束著去做,被強制著參加,就會無形的造成一種心理負擔,慢慢地也就開始產生抵觸情緒了。在學生“拖延病”現象調查中,有一個事例非常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有一個大學生非常喜歡詩歌,于是參加學校的詩歌社團。社長對他的詩歌天賦非常欣賞,安排他準備周會上的詩歌賞析。任務很有挑戰性和吸引力,這位同學起初很有積極性。幾天之后,由于任務較為繁重,他開始消極怠工。之后,該同學覺得還有一些時間,產生倦怠情緒。直到最后一天晚上,事情沒有延緩的余地,他才草率的把事情處理完。半年后,這位同學退出詩歌社,從此不再閱讀詩歌。
4 如何緩解當代大學生“拖延癥”現象的方法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拖延行為過程中通常會去做大量無意義的事情。大量現象表明,學生經常上網玩網絡游戲,聊QQ,看電影,看小說,玩手機,把大好的青春浪費掉。根據佩里教授的觀點,在拖延行為過程中,與其把大量的時間浪費掉,不如把幾件有意義的事情擺在自己的面前,當拖延其中一件時,便去做另外幾件有意義的事,讓整個拖延過程變得有意義[2]。例如,你需要為下周的班會準備講稿,但是一時沒有思路。這時你可以先去打掃一下宿舍衛生,或者溫習一下今天學習過的功課,甚至可以重新抄寫上課的筆記。這些瑣碎的而且有意義的事情都在讓拖延行為本身變得有意義。這個方法說到底就是自己跟自己進行心理游戲,在減輕心理負擔的同時解決了問題。
其實,拖延癥還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就是一個人單獨地做一項任務時容易產生拖延現象,而他在與其他人合作做這項任務時,由于群體的壓力,個人的拖延癥會削弱很大一部分。[3]那么,大學生就可以根據這樣的特點,當感覺自己在做某一件事上有拖延傾向的時候,不妨邀請自己身邊的小伙伴跟自己共同來做這件事。舉一個例子,在三國時期,龐統因為諸葛亮的推薦到蜀國來輔佐劉備,劉備因為龐統長得丑,就給了他一個小官,去耒陽做縣令,龐統到了耒陽以后整日飲酒,不理政務,后來劉備派張飛去監督他,他才開始審理積壓很久的案子,審理的時候有理有據,在很短時間內把積壓的案件全部解決,最后被張飛重新舉薦到劉備處得以重用。在這個例子中龐統一開始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人的拖延癥癥狀,等到張飛跟他一起審案時,辦事效率立即提升,所以說與人合作,或跟他人共同做某件事時,群體的壓力會消解很大部分的拖延情緒。
5 建議
各級各類高校應普遍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拖延現象,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預防和控制大學生的學習拖延。
同時應注意加強對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教育,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和適應大學里的學習方式,改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教給他們一些認知學習策略、時間管理策略、自我監控策略等,注重培訓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應注意加強對大學生學習的督促,用近期、具體的學習任務促進其學習的改善。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非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監控與輔導。教學工作者應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并監控任務的完成情況。在設立學習目標時應注意,目標應清晰、明確,任務不宜太難,最好將大的、遠期目標分解成小的、近期目標。
參考文獻:
[1] Dong Gwi Lee K R K J. A Closer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it Procrastination, Neuroticism, And
conscientiousnes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10): 27~37.
[2] Piers Steel T B C W. Procrastination and Personality,Performance , and Mood[J]. Pe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2001(30): 95~106.
[3] 張晶瑩.人格和應激水平與拖延關系的研究———以河南某大學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1.33- 58.
[4]Gerjets,P.,Scheiter,K.&Crambone;,R.Brown.(2006).Can learning from molar and modular workedexamples be enhanced by providing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and prompting self- explan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04- 121.
[5]Paas, F., Renkl, A., &Sweller;, J. (2003).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 1- 4.
[6] 劉宏偉.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輔導員的教育責任[J].理論觀察,2012,(1):138-139.
[7] 陳立春.論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貧困”與“心理援助”[J].教育與職業,2009,(8).
[8] 夏曉燕,劉如.高校輔導員在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作用淺探[J].蚌埠學院報,2013,(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