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欽軍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音樂教學理念。它的藝術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不是其他學科可以替代的;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我們必須研究和努力實踐的新課題。音樂教學中應不斷拓展新知,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鼓勵學生大膽發現、主動探究,嘗試創新。
一、給學生營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現敢于發現
新課程代表著新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人為本”。首先要轉換教學角色,把原來課堂上以教師教為主轉換成以學生學為主,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潛能發揮出來。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前上欣賞課,教師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學生還沒聽到音樂,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把音樂的多解性變成單解性,使得學生對音樂本身失去興趣,放棄了思考與聯想。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的體驗,去理解音樂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相互信任的課堂氛圍,創設師生共同參與、師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學生在一種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學習和探究,敢于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因為,學生只有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體驗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寬容,進而產生愉悅的情緒情感,才可能以極大的熱情、無所畏懼的心態投入到創造性的活動中去,敢于說出疑惑、發表見解、提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有一個自由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教師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一副為我獨尊的模樣,要讓學生覺得和教師是平等的。在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依靠自己的語言魅力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所體會到的愉悅,增強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善于發現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的想象是通過聲音來完成的,音樂的魅力不僅在于音樂本身韻律的和諧完美,同時還在于它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學生時代是富于想象的時代,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課堂中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探究過程。
對于學生來說,音樂是生活而不是學科,讓音樂充滿生活,讓生活充滿快樂,這不僅僅是學生的愿望,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美好愿望。這恰恰是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因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對音樂的感情,是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終身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最好體現。當然,興趣和愛好的培養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觸,而是通過正確的音樂教育逐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的興趣和愛好,這其中必然包含著表現技能和欣賞能力的逐步提高和發展。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音樂上來,從而使他們產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創新。課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授,能否樂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階段的學生表演欲比較強,根據這一點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文藝小會演、音樂知識小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學生普遍喜歡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賞教材歌曲時可以加入一些優秀的通俗歌曲,如:黃征的《奔跑》,周華健的《朋友》等。從而增加他們對音樂課的興趣。
興趣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學生總覺得沒有問題可問,盲目地、被動地接受老師“指揮”,這主要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會問、能問。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搜尋、發現、探索、解決過程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解決問題的挑戰性、問題解決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
三、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誘導學生主動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傾向,是積極行動的內在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創造性需要等。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利用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一展嘹亮歌喉,來個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還可以在課堂中開展一系列活動,如歌曲對唱、為歌伴舞、為曲配樂等,讓學生各盡所能、人盡其才,給學生構建一個釋放激情、展示才華的平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增強自信心。學生樂于求異、求新、求奇。為此,我在課堂上總要留出一定“自由”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自己,以此滿足學生的成就性需要。在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過程也是他們探究創新的過程,把被動的實踐創作變為自然的,發自內心的探究創新。
四、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嘗試創新
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課后的問題和作業設計具有開放性,答案多不是唯一的,不確定的。這樣做就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記得有一次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結果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百鳥爭鳴熱鬧場面的一幅畫;有的學生走到講臺前,把黑板擦當作驚堂木,繪聲繪色地講起森林里兩只鳥兒“吵嘴”的故事……,這些都是通過學生的創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的,自然,又富有創意。
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內趨力。初中學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學習音樂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想當歌星、有的想當舞蹈家、有的想做音樂大師;有的是自己愛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應的影響、有的則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褒獎和同學的稱贊……面對學生的如此多的音樂學習動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輕松活潑的教學模式,激發其學習興趣。
實踐要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科學的評價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聲”和“真棒”、“高見”、“見解獨特”等簡短而真誠的表揚,使學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寬容的態度處之,使其獲得探究成功的情感體驗、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認可,充滿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點,又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嘗試創新的能力。用激趣求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動機,自主探究感悟音樂的內涵;另一方面,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拓展創新能力;在課堂中多開展一些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以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創新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快樂中產生學習音樂的更大興趣和自我創造的強烈欲望……證明,在初中音樂課教學中嘗試欣賞、活動、探究式教學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學生封存的聯想,讓學生在“欣賞”中發現、“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嘗試成功的體驗和樂趣中探究知識、創新思維、拓展能力。這也正是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鼓勵音樂創造”理念的核心所在!因此,音樂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是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的問題。只有在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實行深刻變革,才能使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發展,提高探究創新的能力。
準確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運用新課程培養學生的新思維,新課程下的音樂教育,必將顯示出勃勃生機。中學音樂教育處于整個音樂教育的重要階段,在其教學中,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思維,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學音樂教學新課程理念的跟本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