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洪
1 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突出問題
在當下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環境中,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和地位。為了適應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家對于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為了更多地體現多元化和個性化教育的特點,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在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目標和要求。20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最終制定了一個較以前剛性極強的教學要求而言有相當彈性的英語能力等級量化表。但是真正落實到全國的高校中時,其效果還是有些差強人意。從現在來看,國內絕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基礎英語課程?;A英語課程的特點就在于其教學目標是加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其教學方法為傳統的翻譯法或聽說法,所以教學內容任然停留在泛化的語言知識,教學過程也依然是單詞語法篇章結構的機械化操練。這就使得高校的英語教學使學生普遍感到乏味厭倦。我們知道,高校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國家社會發展培養有用的人才。如果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各跑一條路,高等教育也就走進了死胡同。翻開各個高校各專業培養方案,可以看到在能力結構要求中,外語能力總是首當其沖。按照百分比來看,大學英語課程能夠占到總學分的10個百分點。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單純地強調外語教學規律,忽視各專業的實際需求是行不通的。同時,如果專業課程的改革,專業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本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忽略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研究的學術能力,其目標是很難實現現的。
2 學術英語改革的背景和理論
近年來不少聲音都在說,學術英語課程應該是各高校英語教學發展變革的其中之一。如張杰(2005)指出,學術英語教學將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蔡基剛等則認為學術英語是鏈接通用英語教學和全英語或英漢語教學的橋梁(2010)。這個改革方向的制定與社會背景和發展趨勢分不開。馬武林從三個層面上進行了歸納:一是國家外語教育戰略需要。為了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大環境中立于不敗,中國需要有大量業務能力過硬、外語又強大的精英,學術英語課程可以針對性很強地培養這樣的人才。二是社會需要,由于并非所有的學科課程都有雙語或全英語授課模式,致使很多學生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都一直延續著通用英語學習,英語沒有學術英語背景,學生到了工作崗位,都無法用英語處理跟他們專業相關的問題。三是學生自身需要,由于專業是有其特定的語言形式,在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如果還是所有的學生無差別地接受通用英語,或是系統性的語言特征的學習,那便滿足不了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因此不應該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內容(2011)。由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中也確切指明:英語教學的較高標準是要著重加強學生的學術聽力和學術閱讀能力,學生要能聽懂全英文學科課程,能看懂與專業相關的文獻摘要和綜述;更高的要求是實現學生能聽懂全英語學科課程和英語的專業講座,能在對外會議上宣讀成果,并在專業交流中用英語討論,在此方向引導下,全國一些高校都開始實踐學術英語課程。如,寧波諾丁漢大學全面實施了學術英語課程。
3 學術英語教學的內容及方法
早在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文件中就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回歸本位“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的英語教學改革要求。筆者認為教育部的這個要求正是對學術英語教學的要求。學術英語(EAP)主要是為大學生從事學術活動和專業學習提供語言及能力支撐,分為通用學術和專門學術用途的英語兩種,學術英語的教學目的旨在訓練學生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讓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對照國際化的水準,對學生英語文獻查閱、與外籍學者交流、聽懂外籍專家講座知識的能力進行培養。學術英語在教學方法上主要以團隊形式開展基于問題或項目的教學(PBL),在開展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閱讀,從幾篇相同主題的文章中比較和評判信息,推斷作者的意圖和態度,用自己的觀點來支撐自己作文中的觀點。由此可見,學術英語是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的英語教學。
4 學術英語教學策略
4.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術英語的教學特別強調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其實,教師從課堂教學中退出主角地位,致力于發揮引導作用早已經在學界達成共識。在學術英語教學中,教師也不能喧賓奪主。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實際英語水平有客觀公正的了解,使其能夠樹立合理的學習目標,規劃學習內容,制定有效的學習方案。在有效率的學習中,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合其發展實際,符合學術英語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始終扮演導演角色,合理安排學習任務,積極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作用。
4.2學術英語教材建設
在國內,學術英語教學仍然處在開始的階段至今還缺少出版權威的自編教材。這種情況下,在本學校本教研室內部,多展開討論,開展類似集體備課的活動,收集集體的智慧,合理分派工作,可暫時彌補教材的缺失。盡管有各種困難,但是只要愿意踏出第一步,運用集體的智慧,慢慢嘗試,每個學校都會在學術英語教學中逐漸探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的教學模式,從而滿足學生將來的專業學習和研究語言能力方面的需求。
4.3兼顧學術英語的共性和專業英語的特性
學術英語的教學歸根到底還是基礎英語的教學,英語學術能力的提高和專業英語的學習還是有一定區別。學術英語還是以所有學術交流中英語的共同特征為研究對象,旨在訓練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能力。而專業英語則是把某一個具體的學術領域題材作為學習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熟悉本學科專業的篇章詞匯和語法。章文君、龐繼賢曾指出,同為學術英語寫作,人文社科學生的寫作課程著重提高分析和歸納各派的學術觀點并進行綜述報告的能力;而理工科學生的寫作課程則強調提高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討論,對事物的定義以及嚴謹的實驗報告寫作能力。所以,學術英語教師應該辯證地看待學術英語和專業英語的關系。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級要照顧到各學科英語的專業性質,又要盡可能涵蓋“通用共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確保學術英語教學與人才培養需求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