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莉 張英楠 陳宏碩
摘 要:在河北省部分高校開展了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研。調查結果表明,90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但也不乏存在一些問題。在分析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以期對 90后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思想道德;對策A
本文主要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河北省部分高校的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本次調查共回收到423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966份。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主流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他們政治信念堅定、對國家有極強的認同感,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是富有理想、值得信賴、大有希望的一代,但不免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理想追求過于近景化。對于理想和追求問題,34.95%的學生希望對國家有所貢獻,65.51%希望事業成功、生活幸福,0.66%追求金錢和名利,0.25%追求享樂,另有1.08%選擇其他。相對于過去那種把崇高的社會理想、道德理想高高置于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理想之上,明顯帶著現實性和功利性。
(2)關注自我傾向明顯。當被問及如果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出現沖突時會怎么辦,有47.28%的90后大學生選擇放棄個人利益,堅持國家集體利益至上;47.81%選擇了在不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保全個人利益;4.29%表示要看具體情況;0.45%表示首選個人利益;0.13%選擇了其他。反映出“90后”大學生既想兼濟天下,也不想放棄個人權益;既滿懷理想,也很功利。在觀念層面上他們堅持整體觀念、利他思想和奉獻精神,而在實踐層面上他們卻注重自我實現,忽視自我奉獻。
(3)婚前性行為態度開放。大部分90后大學生能夠遵守傳統婚姻道德,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不拘泥于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性愛觀日益開放,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處于混亂和危險階段。大學生對于未婚同居行為的看法,38.94%認為這是有悖于傳統道德的,表示不贊成,39.01%雖然不支持但是覺得可以理解,11.52%認為大學生是成年人,這是很正常的行為,0.78%認為這是個人自由,不必干涉,0.03%認為這違反有關規定,應予以嚴肅處理。
二、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拓展,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90后大學生不再像前幾代人那樣保守,他們的心態更開放、思維更活躍、個性更張揚。然而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滲透,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起到一定的腐蝕作用,部分90后大學生變得自我意識強烈、性愛觀日益開放。
(2)網絡信息的影響。90后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寵兒,網絡為90后大學生拓展眼界、獲取信息、增進交流提供了多樣和便捷的渠道。信奉“有問題,百度一下”無論什么問題,搜索即可得到答案,這種短平快的信息傳播方式既讓90后大學生越來越疏于思考,也讓他們對網絡越來越過分依賴。同時由于這一群體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辨別能力不夠成熟,面對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往往難以作出正確判斷,一些不良信息及其所附帶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也隨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高校,使得90后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功利、享樂、利己的色彩。
(3)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師。“90后”大學生普遍為獨生子女,多在“6+1”的家庭模式下生長起來,優越的家庭條件,養尊處優、有求必應、眾星捧月式的家庭環境助長其過度自信、習慣關注自我、唯我獨尊的氣焰。一些家長一心“望子成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一些家長一味追求事業的成功,對孩子的教育過多的從金錢角度去考慮,這些因素勢必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三、對策研究
1.加強社會環境建設,凈化社會輿論氛圍
加強社會環境建設,減小外部環境對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堅持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為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努力在各行各業的社會成員中深入進行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導與維護道德新風,揭露和抨擊一些不符合社會要求和規范的言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嚴厲打擊腐敗分子和社會丑惡現象,凈化社會風氣。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育人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以健康、向上、科學、文明、創新、奉獻為主流的校園文化氛圍。緊密圍繞德育目標,整合寶貴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怡情益智的社團活動、思想道德主題宣傳活動和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性活動,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使其精神生活得以充實,道德境界得以升華。積極宣傳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激勵90后大學生崇尚先進、學習先進,從榜樣的感人事跡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
3.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打造立體教育平臺
將校園網建設成對90后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的重要載體,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微博、微信等虛擬空間來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創建專門針對于90后大學生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通過網絡宣傳增強90后大學生在復雜形勢下抵御各種不良信息的能力。發揮好校園廣播、校報等多種媒體的功能,形成網上網下德育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延伸大學生德育教育時空,拓展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領域,打造立體教育平臺。
參考文獻:
[1]陳麗.多元文化沖撞下的90后大學生德育教育當議[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0(1)
[2]張新標.大眾傳媒與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J].新聞戰線.2015(8)
作者簡介:
張雪莉(1983~),女(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青年研究基金(S201508),華北理工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研究課題(YB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