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文
小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基礎,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初步具有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用英語獲取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問題。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筆者淺談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培養信心,讓學生敢說英語
當小學生心理上緊張,怕犯錯,信心不足,其說話的能力自然受到影響。因此,首先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小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主要來自于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說。
第一,善于典故引導,讓學生主動培養自信心。用先進事跡鼓舞人,是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自信心的起點。“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古今中外勤能補拙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我常用“瘋狂英語”的創立者李陽其人其事來激勵學生。基礎差不要緊,笨鳥先飛,關鍵是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別人可以講一口流利、純正、地道的英語,我們也一定能!
第二,善于表揚激勵,讓學生重新拾起自信心。孩子是很自信的,父母和教師過多的批評和責備才讓他們失去了自信。作為教師對他們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給他們關心和愛護。對他們要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和責備。要常對他們說:“你能行,老師相信你。”這對學生來說,就意味著老師的重視、關懷和期待。如果學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被賞識、重視,就會愉快、積極,增強自信心。
第三,善于創造機會,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條件是讓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則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和個性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夠完成。注意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善于創造機會讓學生體檢成功,肯定自己的能力從而擁有自信。
二、激發興趣,讓學生愛說英語
興趣,是老生常談的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要素之一,但它確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小學生學英語往往從興趣出發,若強行要他們學英語,反而給他們更多的心理負擔,引起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然、舒心的氛圍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講英語的積極性。
教師應尋找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學生開口。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拿出點時間把已經準備好的供學生訓練的題目列出,讓學生表達。題目應當簡單化,同時內容也是學生身邊所熟悉的人或事。如天氣情況,自己的家庭,見面的招呼等。讓學生發言。但值得注意的是初學者有害羞,畏懼,怕出錯的心理。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對表現積極的人給予表揚,增強他們對英語的興趣。但若發現表達有錯的同學,教師不應該馬上制止或批評,應是因勢導利,啟發他們大膽開口說話。同時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可在課堂上穿插游戲或比賽的形式來激發興趣學知識。而且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比賽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口說話的機會。
三、加強聽力訓練,在聽的基礎上培養口語能力
對英語學習者來說,聽是信息的輸入,說是對輸入信息的反饋,是信息的輸出。很顯然,不讓學生進行大量聽的練習和操練,說的能力則無從培養。只有在學生聽多了的基礎上,學生才會有表達的欲望,這時候讓學生開口,可謂水到渠成。因為聽是說的前提,所以要鼓勵學生多聽磁帶,進行聽力訓練時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聽力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技巧。聽力材料要真實,學生所聽的內容必須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情景,如談論天氣,購物,問路,問時間,打電話,就餐,看病,問候,介紹,告別,約會,談論家庭成員或學校生活等。只有選用真實的材料,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進行聽力基本訓練,從而提高其理解口語的能力。在聽力訓練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邊聽邊模仿朗讀,也可以讓學生針對聽力材料進行口語問答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