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樂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的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應充分利用教材、課外英語等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因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際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接受品德教育,從而形成美好的心靈品格。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情感;德育滲透
在現代的教學觀念中,教學不單單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方方面面進行教育,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習能力。同時,還要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英語課程的學習和語文課程一樣,都是語言的學習。語言是表達人思維的工具,因此,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愛國主義品質,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有效的滲透德育知識是英語課堂的必修課。
如何更有效地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現在的英語課堂,為了能讓學生在較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習得外語,我們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和語言知識有關的大情景。在這樣一個大情景下,如果能把語言知識和德育知識貫穿其中,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將變得輕松,習得過程將成為自然。
德育過程以課堂教學為渠道,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其側重點不同。語言的交際性決定了要在一定的語境中,在不同的活動中,在模擬對話中學習英語,感受語言,表達情感。基于這樣的考慮,在設計外研社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第七模塊第一單元《He cant see.》第一課時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下面我將就這一實例進行闡述。
這一課時希望學生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能認識狗和人類的關系,并能從中領悟到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夢想,成為有用的人。因此,我將本課的大情景設置為我有一條玩具狗,它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幫助人類,做一條有用的狗。
有了這樣的大情景,在導入階段我這樣設計,為德育滲透做鋪墊。通過我有一條玩具狗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描述這條狗的顏色、大小、胖瘦、喜歡的食物,并用一些形容詞對它進行描述,此時學生的感知是狗是可愛的。
在接下來的新授階段,通過講述我的狗希望成為導盲犬、看家犬、搜救犬、警犬、雪橇犬這五種功能犬的心路歷程,讓學生重點感知,狗是有用的,它能幫助盲人、聾人、警察以及生活在雪地里的人。整個故事的闡述圍繞教材并將德育教育層層地滲透在其中。在整個新授過程中,導盲犬、看家犬和搜救犬的行為描述是課本上有的,但是這三個功能犬的英文是老師外加給學生的。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這樣的提煉、歸納的能力培養也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種體現。另外,我又額外給學生增加了兩種犬,警犬和雪橇犬。增加這兩種犬的目的,既是與狗有關的知識的延伸,又是語言的實際運用、操練,檢驗學生對本課時重點詞句的運用是否到位,從中查缺補漏,對重點詞句進行鞏固,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當然,每一種犬的出現并不只是讓學生感受狗是有用的,它有自己的夢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學習語言的表達,層層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從第一種犬出現時我給出完整的句子,到第五種犬學生能一看圖就能搶答,這是英語學習中從體驗語言到學習語言,再到應用語言的語言學習過程的體現。
在文本處理階段,通過觀看視頻、學習文本,更直觀地感知狗是怎樣幫助人的,將德育滲透更進一步。
在拓展應用階段,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利用制作一個與狗有關的繪本,通過圖片及文字提示,把狗的每一方面節筆書寫下來,既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也是學生寫的訓練。通過寫、繪制繪本的過程,將德育滲透進行升華,從中體會到小小的狗是有用的,能為人類做很多事,愿意幫助人類。從而認識自己,思考自己,想想自己的理想,想想自己為他人所做的事,想想自己對他人的幫助。
最后,在總結階段,利用板書,對狗的方方面面進行小結,并對一些特殊的狗進行延伸,讓學生對狗在英語中的使用了解更多,拓展學生思維,同時也為英語學習增加一些樂趣。體現了語言學習的豐富性。
縱觀整堂課,學生不僅學會了語言的表達,還從中認識了他人的能力,包括狗的能力。無形中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有很多殘疾人,他們需要狗的幫助,但更需要人們的幫助。一條小小的狗都能做很多事,能與人合作,自己更應該尊重每一個人,與他人協作,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這就是無形的德育,它對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我的教授過程中,和學生始終保持和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融洽的氛圍中進行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收獲正能量的傳遞。
赫爾巴特曾經說:“教學中如果沒有德育滲透,那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語言的學習本身就是通過字里行間地閱讀,從中獲得做人的準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的課堂不僅僅需要教授知識,更多地需要把好的品質、好的思想滲透在教學中。過去的簡單的說教式教育已經不適用于21世紀的孩子了。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也指出:“教學與教育是相互滲透的,教學具有教育意義,而教育的許多任務是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完成的。德育的滲透重在自然地與知識進行溶合,我們應該善于在書本中捕捉德育因素,切不可牽強附會。今后,德育滲透教學還將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