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長建
一、用聯系的眼光看問題——小變化聯系大變化
小變化指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的歷史事件,這些小事件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生活。要分析這種小變化的背景或者原因,是高考全國二卷歷史學科材料題常用命題方式。大變化指的是特定的某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大事件的變化。小事件的變化是與當時特定的時代大事件的變化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在分析身邊小變化的背景或原因的時候就要學會聯系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大事件的變化因素。要明確這些小變化與大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高中歷史學科需要重點培養的思維能力的體現之一。
二、多角度解讀歷史——多元史觀在高考中的靈活運用
高考材料題中,評述歷史事件或分析對歷史事件認識的變遷的因素,是常用題型。為了能夠全面充分的理解歷史事件,撥亂反正,我們必須加強學生對多元史觀的理解與運用,這也是高中歷史學科需重點培養的思維能力的體現之一。利用多元史觀認識同一歷史問題,得出的結論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都是客觀存在的,這體現了一分為二的學科思維,也是歷史學科獨特魅力所在。
1.什么是多元史觀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他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新課程的教學內容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只有從史學觀念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確把握新課程內容變化的根源。人們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意識、不同的價值取向去研究歷史,就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史觀,這就叫多元史觀。運用多元史觀分析問題,有助于我們客觀、準確、全面的把握歷史原貌,認清歷史本質。今天,多元史觀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甚至有人說多元史觀是歷史學科的靈魂。
2.多元史觀的類別
新課標高中歷史體現了“多元化”的史學觀念,即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借鑒和吸納了近年來興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學觀念和理論。結合《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學科的新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些重要的史觀: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筑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革命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斗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從現實革命斗爭得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角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斗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
現代化或近代化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v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 ; 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
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
3.多元史觀在高考題中的具體運用
(2013年廣東文綜,39)(節選)歷史認識是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評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被全面否定,曾經提出洋務運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學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現了一股研究洋務運動的熱潮,盡管在一些問題上爭論較大,但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符合時代潮流、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從時代背景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洋務運動評價發生變化的原因。
解析:首先找到變化是“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符合時代潮流、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是從否定到肯定。先要介紹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紹80年代是改革開放,還要分析學術研究能夠發生變化的原因。
思路: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上以階級斗爭為綱,史學研究受政治影響,只有革命史觀一種,站在這種歷史觀的角度,認為洋務運動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是不可能讓中國走上政治經濟文化的先進道路的,是注定失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雙百方針恢復;實行改革開放,政治經濟全面進步,歷史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洋務運動走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的企業,創建了中國第一批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有利于中國向近代化邁進,是有進步意義的。
答案:原因:“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史學研究站在單一革命史觀的角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藝工作上“雙百”方針恢復,史學研究引入多元史觀。
顯然課改后的教材所滲透的史學觀念打破了傳統的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單一用革命史觀解讀歷史的教條。課改前歷史教學所呈現的歷史是革命史觀認為的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斗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解釋模式,新課程體現的史學研究突破傳統,歷史解釋在堅持唯物歷史觀基礎之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所以我們在新課程下的高考備考,必須學會用多元史觀來解讀、學習歷史。掌握好這些史觀,既是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戰新課程高考的必備學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