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琴
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有這樣一句名言:“教師每天都仿佛蹲在鏡子里面,外面有幾百雙精銳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窺視你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鏡,在不斷地盯著你”。學生就是老師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可以印出老師的美與丑,可以看出老師工作的得與失。為師者應善于從這面“鏡子”中獲取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對鏡正己,適當調整,與學生共成長。
教師為人師表,在學生心中樹立起美好的形象,這所謂師道尊嚴。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時時刻刻銘記:以生為“鏡”,可正師表。教師每天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其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在學生的“高度監督”下,幾十雙甚至幾百雙眼睛會隨時“攝下”教師的形象。
孩子就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折射出老師的成功,也能折射出老師的不足。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要注意自己的教學用語。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兔子有一些胡蘿卜,吃了5根胡蘿卜,還剩下8根,兔子原來有多少胡蘿卜?這本是一道很簡單的應用題,但在講解這種題目的時候則需要注意教學方法,方能讓學生理解到位。有部分學生列式為:13-5=8。學生這樣列式,表面上是表達上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對加減法意義理解不到位。在和學生多次分析,但仍有學生不理解的時候,我就出了一個下下策,跟小朋友說題目中有出現13嗎?這個數字是“撿”來的還是“偷”來的呢?本來只是開玩笑,沒想到,這種說法在他們稚嫩的腦海里卻留下了印記。當我再次出類似的題目,故意犯錯誤的時候,請小朋友分析哪里出錯的時候,有位學生用她稚嫩的聲音說其中一個數字題字沒有出現,是“偷”來的。聽到這里,我的心不禁顫了一下??窗?,學生的模仿能力多強啊,教師在不經意間的說法,對學生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嚴謹治學”這詞在我腦海閃過,我不禁慚愧起來了。這讓我意識到當某些知識我們費盡唇舌地講解而學生還頻頻出錯時,當某些規范條例我們再三強調而學生依舊充耳不聞時,我們能否少些埋怨而多些思考呢?問題到底出在哪?是學生笨還是我們自己不夠聰明?問題恐怕多半是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當才導致的。教學時,我們應該做的是想辦法放手,讓學生自己領悟其中的知識,而不是單純機械地簡單再講幾遍。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考慮學生如何學,我們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好學會學樂學。
通過學生這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為師者應該善于發現與及時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正所謂“身正為范”,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說話語氣平和,舉止端莊得體。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并在他們的行為中反射出來。
教師要善用學生這面最好的鏡子。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如果能夠言傳身教,關愛學生,耐心、細心地引導學生,則學生這面“鏡子”就會毫無保留地亮出高分。教師以生為鏡,做到對鏡認真觀察,敏銳感知自己工作中的得與失;對鏡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做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讓我們蹲下身子照一照孩子這面鏡子,用心去讀懂孩子這本書,不斷地完善自我,與學生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