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芬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暴露出學生產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又展示出學生的聰明才智、形成獨特的個性與創新思維。為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去發現問題,并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幾點初淺的認識。
一、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
“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對此,教師應該改變過去那種輕過程,重結論而依靠重復操作的“經驗性”教法,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減輕學生大量的重復操練產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關鍵在于講清算理,幫助學生懂得為什么這樣算,和構成法則的三個層次中的每一句話的實際含義。并讓學生切實在頭腦中建立起各個層次間的必然聯系。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根據法則作為計算的依據,指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同時能把其擴展、遷移到三位數乘法的學習中去。又如數學中“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課為例,由于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y=ax2、y=a(x + m)2、y= a(x + m)2+k的圖象和性質,再加上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自己獨立探索并歸納出y=ax2+bx+c的圖像和性質。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真正把學生當作數學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對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心理規律,創設情境,注重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參與動機,強化參與意識,提高參與興趣。從而使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作出評價調控。使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對于有畏難情緒不積極參加學習的學生,教師應給與真誠的鼓勵、熱情的幫助、細心輔導,促其“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參與活動的時間盡量多一些,教師應多考慮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由“靜態”變為“動態”的畫面,有利于反映事物變化的過程,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多為學生提供參與說、議、做、練等多種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努力營造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濃厚氛圍。如在《相交弦定理》教學中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定理的內容和證明過程。而是把結論的思維過程貫穿于教學活動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在圓中,一條直徑與一條弦(不是直徑)相交并垂直,它們被交點分成的四條線段有什么關系?②在圓中,一條直徑與一條弦相交但不垂直,它們被交點分成的四條線段有什么關系?③在圓中,兩條弦相交,它們被交點分成的四條線段有什么關系?在這幾個問題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積極思維、主動獲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提高了探索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交給學生參與的方法,提高參與質量達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使學生在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三、重視釋疑解難過程的調控
“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大膽設疑、釋疑、辯錯。
設疑,就是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學生若能發現問題,表明他們已在積極探索事物間的關系,是積極思維的表現。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疑,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恰當的設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質疑,即對學生提出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不滿足教師的講解,對教師的講解產生疑問時,教師應加以肯定和鼓勵,不要忙于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采用交流的形式,讓學生充分表現意見,互相啟發,積極思維,尋求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多思多問的習慣。
釋疑,即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難問題。教學中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敢于發表于師生不同的意見。積極去尋找問題的病因,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富有創新,敢于實踐的精神。
辯錯,即學生對教師的有意“示錯”進行分析、判斷,提高防錯能力。教學中,教師有時可恰到好處,有意地把學生易錯的做法顯示給學生,以引起他們的注意,然后通過師生共同分析錯因,加以糾錯,達到及時、有效預防,并避免學生出現類似的錯誤。這樣可以防患于未然,并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四、講究教與學過程的統一
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生課堂心理緊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學,學法不當造成的。因此,教師要不斷的改進教法,指導學法,把教與學過程很好的統一起來。
首先,要著眼于有道,變“苦學”為“樂學”。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要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要著重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就是說,教師要認真指導學生學習,包括學習方法和認知策略的指導,教師對學生學法指導得體,就可以促進學生變知識為能力。變“學會”為“會學”,學生就能根據已有的知識能力自學分析、解決新知識和新問題。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