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祥

水城縣已初步具備加快轉型升級的基礎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機遇優勢,奮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十三五”時期發展要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當前,水城縣正處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的機遇期,已初步具備加快轉型升級的基礎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機遇優勢,奮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打造山地特色新型農業升級版
立足水城山地特色,緊扣“生態美、百姓富”目標,圍繞全縣“八大特色產業”,全力打造具有水城特點的山地特色農業升級版。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的要求,把產業發展與退耕還林、綠化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有機結合起來,讓經果林變綠化林、產業帶變綠化帶,促進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旅游價值同步提升。
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按照“能套則套、能套盡套”的要求,全面推進套種工作,對套種作物進行保底收購,積極探索走出一條以短養長、長短互補、種養結合、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山地立體農業新路子。
大力發展示范農業。牢固樹立示范意識,全力推進“七大園區”“九大產業帶”和“三百產業長廊”建設,采取集中連片、種“試驗田”、辦示范點、栽種大苗、建觀景臺等方式,把縣內“九大交通干線”打造成產業線、生態線、旅游線、觀光線、轉型線、致富線。
大力發展精英農業。切實把“三變”改革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努力把種植大戶培育成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業,把小微企業培育成龍頭企業,把龍頭企業培育成精英企業,把精英企業培育成企業集團,真正推進山地特色農業向組織化、園區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牢固樹立精品意識,進一步做大做強“雪凝紅”核桃、“黔紅牌”紅心獼猴桃、“水城春”富硒茶等一系列“水城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農業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力度,結合實際,精心選擇、嫁接、培育在市場叫得響的、具有水城特色的農產品。
大力發展高端農業。充分發揮水城經開區和縣平臺公司特別是縣農林投公司的作用,瞄準全縣“八大特色產業”,千方百計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為重點的第二產業和以農產品包裝、儲運、銷售等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實現農業產業的“接二連三”。
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工業升級版
圍繞“結構好、效益高”,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推動工業經濟實現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集約發展和清潔發展,打造具有水城特點的山地特色新型工業升級版。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緊緊抓住煤炭產業不放,加快煤層氣、巖頁氣的開發,提升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加快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傳統工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激活建筑、建材、水泥、電力等傳統工業,積極幫助和推動傳統工業走出當前市場低迷、產能過剩等困境。
做大做強新興產業。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充分發揮水城的區位、氣候、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以新科技、新技術、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及現代裝備制造等為主的現代新型工業體系,積極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水城特點的新型工業化新路子。
做大做強水城經開區。堅持把水城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水城縣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著力打造企業聚群、要素集中、產業配套、技術創新的現代經濟開發區,切實將開發區打造成為全縣轉型升級的平臺、產業聚集的平臺、增加就業的平臺、對外開放的平臺,力爭今年入駐20家左右規模企業,確保企業入駐率達50%以上,年內實現15000人的就業規模。
做大做強發耳工業園區。全力推動園區發展環境改善,增強園區綜合實力,大力發展多種產業相互配套的循環經濟,推動煤電化、煤電鋁、煤電鋼、煤電材“四個一體化”循環發展,促進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棄資源綜合再利用。
打造山地特色旅游產業升級版
旅游產業既是朝陽產業、無煙產業,更是富民產業。加快發展旅游產業,對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推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堅持旅游與農業相結合。圍繞景區景點布置產業,把園區做成景區,把產業做成景點,把農產品做成特色旅游商品,以景區景點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豐富景區景點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旅游與農業相互融合、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
堅持旅游與文化相結合。扎實推進米籮布依文化園、陡箐苗族文化園、海坪彝族文化園、龍場白族文化園“四大文化園”建設,繼續加強對南開苗族跳花節、青林蘆笙藝術節、海坪彝族火把節等民族民間文化品牌的打造,做大做強“水城農民畫”產業,推動文化產品變旅游產品。
堅持旅游與城鎮相結合。按照“一鎮一景、一鎮多景”思路,切實把每一個小城鎮和美麗鄉村示范點打造成為精品景點,把道路、民居、院壩、廣場、旅館等打造成獨特景觀,形成處處是景區、處處是景點的良好格局。
堅持旅游與體育相結合。借助“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賽”等重大賽事,廣泛開展攀巖探險、夏季滑草、冬季滑雪、山地露營、山地自行車賽、山地摩托車越野賽等體育賽事活動,用體育活動為景區景點吸引更多客人,用賽事活動豐富山地旅游內涵。
堅持旅游與養生相結合。充分發揮氣候、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進一步加快百車河溫泉度假養生基地、玉舍森林天然氧吧養肺基地、北盤江萬畝桃花谷怡情養心基地、北部中藥材養生基地的建設,讓“大健康”擁抱“大旅游”。
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升級版
立足水城山地特色,以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化、富得了百姓為重點,著力打造雙水城區與特色城鎮、特色村寨一體化發展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升級版。
讓雙水城區盡快美起來、靚起來。緊緊圍繞“三地同城”發展大局,進一步擴大“撤除圍墻、還綠于民”的成果,加強對“五個公園”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加快推進雙水城區房屋立面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加快推進以朵職教城建設,完善城區學校、醫院等城市功能,切實將雙水城區打造成宜居、宜游、宜業、宜學、宜醫、宜購的精品城市新區。
讓特色小城鎮盡快活起來、強起來。在繼續完善2個示范小城鎮和第二批13個特色小城鎮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第三批11個特色小城鎮建設,實現全縣26個鄉鎮特色小城鎮建設全覆蓋。推進特色小城鎮綜合配套改革,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特色小城鎮匯集,推動產業、企業向特色小城鎮集中。
讓美麗鄉村盡快美起來、富起來。按照文化美、景觀美、民風美、生態美,功能強、產業強的“四美雙強”要求,加強對“美麗鄉村”升級版示范點的提等升級,各鄉鎮至少要打造1個以上“美麗鄉村”示范點,真正把“美麗鄉村”打造成為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示范點。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升級版
著力打好自然生態環境修復、保護、開發的“組合拳”,推動自然生態建設取得更大突破,真正讓水城空氣常新、大地常綠、土壤常凈、碧水常流。
狠抓生態修復。扎實抓好“綠色行動”落實,大力實施河流治污、礦山復綠、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加大對阿勒河、巴浪河等縣內主要污染河流的整治力度,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
狠抓生態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區、重點水源區、生態脆弱區的保護和管理,加大山體保護、水體保護、天然林保護、環境保護力度,大力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促進自然生態穩步發展。
狠抓生態建設。加大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大力實施城區、景區、庫區、園區綠化工程,在公路沿線房屋四周種花種草,精心打造“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人文景觀。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