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研究
胡斌
目的 探討動力髖螺釘(DHS)與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差異。方法 選取20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10例采用DHS治療,10例采用PFNA治療,觀察比較2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骨折愈合時間、愈合恢復情況及并發癥情況。結果PFNA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優于DHS組(P<0.05);2組骨折愈合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均取得良好的骨折愈合恢復及功能恢復;PHN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與DSH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DHS與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均能達到治療效果,但相較于DHS治療,PFNA手術時間短、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愈合時間短、愈合效果優,值得臨床推廣。
動力髖螺釘;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股骨轉子間骨折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深,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生率不斷增高。股骨間轉子骨折是臨床老年多發病和常見病,目前臨床上主張采取早期手術治療,例如動力髖螺釘(DHS)治療法,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PFNA)治療法[1],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給予20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DHS治療和PFNA治療,比較兩種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0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1例,女9例,年齡55~86歲,平均年齡(70.5±4.3)歲,其中摔傷12例,交通事故5例,高處墜落3例。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DHS組和PFNA組,各1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治療 入院后行患肢脛骨結節牽引,并行各項常規檢查,評估手術風險及并發癥,待患者病情穩定4~7d進行手術治療[2]。
1.2.2 手術方法 (1)DHS組:患者于牽引床上取仰臥位,行硬膜外麻醉后進行牽引復位,采用G型臂X線機透視患者正側位,選擇合適位置后行閉合復位。消毒、鋪單后,自大轉子下2.0~3.0cm處作股外側直切口,根據骨折形態及內固定物的長度確定手術切口的長度,切開表皮、皮下及擴筋膜,將股外側肌分離,將角度導向器放置于股骨大轉子下方2.5~3.0cm處,并緊貼于股外側皮質上,在導向器的引導下將2.0mm克氏針鉆入股骨頭頸方向處,采用G臂正位和軸位透視取定克氏針鉆入的位置及深度,采用DHS專用鉆將針道擴大,在弓絲之后將合適的拉力螺針擰入針道。套筒接骨板要依據患者的骨折類型,確保其長度合適,最后擰上針尾并進行加壓固定斷端。經透視確定合適的位置,之后行傷口沖洗并放置引流,逐層將傷口縫合[3]。(2)PFNA組:患者行腰麻或腰硬聯合麻醉,于牽引床上取仰臥位,墊高臀部使患者稍內收或內旋,采用G型臂X線機透視患者正側位,選擇合適位置后行閉合復位。自大轉子頂點上3.0~5.0cm處作股外側縱行切口,進針點選擇大轉子頂點或稍偏外側處,透視引導下選擇合適位置插入倒針,接著采用三棱錐從大轉子尖內側向髓腔方面開口,在倒針引導下利用彈性鉆將轉子入口擴大,將適合長度的髓釘安裝于支架上,并用旋轉力量插入髓腔。選擇合適位置將頭釘鉆入股骨頸處,利用G臂透視找到股骨頸中正位下三分之一處,將針頭確定于皮質5mm之下。測量長度后,采用合適長度的螺旋刀片錘擊進入,并利用掃描支架將遠端鎖釘擰入,安裝合適后沖洗傷口安置引流管,逐層將傷口縫合[4]。
1.2.3 術后治療 術后行常規抗生素感染治療,術后2d后拔出引流管,指導患者進行長收縮恢復訓練。經檢查內固定穩定后,指導患者行髖膝關節屈伸功能恢復訓練。骨質較好、治療穩定的患者于2周后可扶拐下地行非負重活動。置入3個月后復查有正常骨痂生長、患者活動良好的可行負重行走[5]。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指標比較 PFNA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優于DHS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指標比較(x±s)
2.2 2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比較 20例患者通過術后6~20個月,平均(10±4)個月的隨訪,DHS組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0%,PFNA組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均取得良好的骨折愈合恢復及功能恢復。見表2。

表2 2組骨折愈合優良率比較(n)
2.3 2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DHS組1例患者出現髖內翻,1例深靜脈血栓,1例泌尿感染,其并發癥發生率為30%;PFNA組僅1例肺部及泌尿感染,其并發癥發生率為10%。PHN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與DSH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5,P>0.05)。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發生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主張采取早期手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通過早期手術復位、堅強固定,縮短患者臥床時間,降低骨折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但老年人本身骨質差,骨質疏松,手術置入固定物后易出現松動、斷裂等現象,造成內固定失敗,引起疼痛、髖內翻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因此,手術治療需要采用先進的內固定技術和選擇合適的內固定物。
DHS屬于髓外固定治療,主要通過骨折端控制性加壓保持穩定性,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股骨頸干角,但手術切口相對較大,且由于軟組織的剝離廣會增加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PFNA是一種新型的髓外固定方法,固定主釘近側6°的外偏角,與人體股骨近端的解剖特點相符合,手術中運用較小的切口就能從大轉子頂部插入,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和剝離,并且在術中運用螺旋刀片抵抗旋轉,保持成角的穩定性,這樣就大大減少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7],減短手術時間。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穩定性轉子間骨折和基底型股骨頸骨折適合采用DHS治療;不穩定性轉子間骨折適合采用PFNA治療,由于老年人多數骨質疏松,屬于不穩定骨折,因此,治療老年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PFNA的療效更加顯著[8]。本研究結果顯示,PFNA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優于DHS組(P<0.05);2組骨折愈合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HN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與DSH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DHS、PFNA在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相較于DHS治療,PFNA手術時間短、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愈合時間短、愈合效果優,值得臨床推廣。
[1] 陳繼峰.鎖定解剖鋼板與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6):31-32.
[2] 譚祐光,彭繼紅,黃建凱,等.動力髖螺釘與髖動力帶鎖鋼板治療股骨粗隆部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21):85-86.
[3] 史長安,蘇晨晨,王建偉.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Evans Ⅲ、Ⅳ型骨折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3,19(12):68-69.
[4] 魏寧波.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與動力髖螺釘(DHS)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系統評價[D].新疆醫科大學,2013.
[5] 劉愛國,谷文光,鄧亮,等.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2):1072-1075.
[6] 曾超,王一任,魏捷,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動力髖螺釘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Meta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6):606-615.
[7] 陳柯,劉立云.動力髖螺釘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早期療效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2):801-803.
[8] 馬坤龍,王絢,欒富均,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動力髖螺釘、伽馬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系統評價[J].華西醫學,2013,28(3):345-3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21
江西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