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太原市在校大學生齲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王婧
目的 通過對太原市七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齲病流行病學調查,了解太原市在校大學生齲病的流行狀況和特征,為齲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一定依據。方法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和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隨機抽樣抽取太原市七所大學616名在校大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和臨床檢查,了解大學生口腔健康知識、態度、習慣和就醫行為及患齲率、充填率、齲均、齲面均等。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被調查的616名大學生,患齲率為54.5%,充填率為27.2%,齲均(DMFT)為1.406,齲面均(DMFS)為1.95。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齲齒的發生與面食的食用頻率及乳牙齲患齲經歷有關(P<0.05)。結論 太原市大學生患齲率高、就診率低、口腔保健意識差,且齲病發生與乳牙齲和面食的食用頻率密切相關;加強口腔健康宣教,重視乳牙齲的防治,增加飲食多樣性,減少面食食用頻率對預防齲病意義重大。
齲病;大學生;流行病學;發病因素
齲病是一種以細菌為主要病原體,在多因素作用下,導致牙齒硬組織發生慢性、進行性破壞性的疾病[1],被WHO列為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全球第三大類疾病。齲病的發生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狀態下表現不同,因此了解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有利于了解其在特定地域、特定人群中的疾病分布及影響其發病的相關因素,對制定相應的齲病防治措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已經進行了3次口腔流行病調查,第3次流行病學調查及近幾年國內外的學者們針對的調查人群大都集中在了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人,而對大學生的關注很少,并且WHO中的數據記載及相關描述中所針對的人群也較少涉及此年齡段[2-4]。為此,本次調查旨在通過問卷調查及口腔檢查,了解山西省在校大學生齲病的流行狀況、特征和相關影響因素,為齲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一定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從大學的分類考慮(綜合類,醫學類,理工類,財經類等)抽取山西省七所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山西醫科大學,中北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共616人進行齲病相關調查。其中男生270人,女生346人,年齡18~22歲,平均年齡(20.00±1.09)歲。
1.2 調查方法
1.2.1 問卷調查 (1)問卷設計目的。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口腔健康知識,態度,習慣和就醫行為,從而了解影響齲病發生發展的因素。
(2)問卷內容。包括:①被調查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學校,專業,在山西生活時間,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②口腔衛生知識,行為,態度等方面的問題,比如飲食習慣,刷牙次數、方法、時間,就診情況等。
1.2.2 臨床檢查 (1)檢查表的設計。檢查內容包括齲壞的牙面,因齲失牙的牙位,因齲補牙的牙面,氟斑牙,牙列擁擠程度,口腔衛生狀況,窩溝封閉,乳牙滯留,楔缺,隱裂。
(2)診斷標準[2]。牙齒的窩溝或光滑面的病損有底部軟化,釉質有潛在的損害或溝壁軟化者即診斷為齲齒。以下情況不包括在內:①釉質上有白色或白堊色斑點;②用探針探診無軟化的著色或粗糙的斑點;③釉質點隙窩溝有色素沉著,但無明顯的釉質潛行破壞,或用探針探診溝底或洞壁無軟化現象;④中重度氟斑牙釉質著色、有光澤、質硬有小凹;⑤根據分布或病史,以及視診觸診定義為由磨損而造成的病損,不被視為齲病。
(3)臨床檢查方法及器械。課題組3名成員經培訓合格并經校準后,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包括探針,口鏡,鑷子)在自然光條件下,按照齲病檢查標準對調查對象進行檢查,并由專人做好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將調查結果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計算患齲率,充填率,齲均(DMFT),齲面均(DMF)。用SPSS16.0軟件進行單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SAS9.2做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歸法,入選標準為0.10,排除標準為0.15。
2.1 齲齒發病狀況和特征 七所大學616名在校大學生,患齲率為54.5%,充填率為27.2%,齲均(DMFT)為1.406,齲面均(DMFS)為1.95。
2.2 齲病發生相關因素調查結果 對616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齲齒的發生與面食的食用頻率和曾經患過乳牙齲有關,多因素分析齲病發生仍與乳牙齲患齲經歷關系密切,見表1、表2。
本次調查為橫斷面研究,調查的目標人群為山西省太原市七所高校在校大學生在2014年11月~2015年1月這一特定時間內的患齲情況。調查內容包括問卷調查及臨床檢查。目的是通過了解太原市大學生這一特定人群的齲病患病情況、特點,及其對口腔保健的知識,態度,行為等,為齲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線索與依據。
此次調查把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通過查找大量文獻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者,包括WHO中的數據記載及相關描述對此年齡段人群口腔流行病調查的記載比較少,山西省更是沒有查到任何相關報道。社會缺少對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口腔健康的相關調查和關注,身為大學生中的一員,很想了解大學生的齲病流行情況故將人群定為了大學生。而選擇山西太原這一地區,一方面是因為在此地沒有人做過此年齡段的調查,另一方面又因山西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飲食文化,故在問卷中添設的個別問題與地域有密切聯系。
本次調查616名大學生,患齲率為54.5%,充填率僅有27.2%,齲均1.406,齲面均為1.95。其中患齲率高于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5]中12歲年齡組的28.9%,低于35~44歲年齡組的88.1%;而齲齒充填率均高于這2個年齡組。其他研究者關于大學生人群齲病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患齲率為50%~60%[5-7],本資料患齲率與其他學者的調查結果相近,說明大學生患齲率普遍較高,而充填率普遍較低,口腔保健意識較差。因此,加強在校大學生口腔健康知識的普及及認識,對齲齒的防治意義重大。
對齲病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從單因素分析結果看,齲病發生與面食的食用頻率和乳牙齲有關系。面食這一因素OR值為1.254,即吃面食頻繁的人患齲的危險度是不吃面食者的1.254倍,這可能與面食這一食物的特性有關,其含的碳水化合物比米飯多,且比米飯更有粘著性,長時間附著于牙面,使菌斑堆積,易導致齲病。面食體現的是山西飲特有的食文化,筆者認為,面食這一飲食文化可能在山西省人群的患齲因素中也占有一定的作用。這提示我們增加飲食多樣性,減少面食食用頻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少齲病發生。對乳牙齲這一因素,單因素、多因素分析都顯示其與大學生患齲密切相關。OR值為1.872,即曾經患過乳牙齲的大學生其患齲的危險度為沒有患過乳牙齲大學生的1.872倍,本研究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乳牙患過齲,患者本身對牙齒保健觀念,行為就不強,其口腔衛生狀況差,菌斑易滯留,再加上若乳牙齲發展到根尖周炎后,可導致繼承的恒牙釉質發育不全或萌出時間,位置,順序異常,使恒牙本身抗齲能力下降[8]。該調查結果提示乳牙齲的發生會提高同一個體恒牙萌出后對齲齒易感因素的敏感性,因此乳牙齲的預防和積極的治療對恒牙齲的發生和控制有一定意義。
刷牙可改善口腔衛生,對齲齒的預防作用是肯定的,但在本資料中洗牙,飯后漱口,刷牙方式等因素對齲齒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少及被調查者的認知態度有一定關系。
由于調查對象人數限制,為保證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問卷中有些問題未列入統計分析中。但是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幾乎沒有人使用牙線,當發生齲病時選擇去看醫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也只有極少人曾做過窩溝封閉。這些現象一方面提示大學生的口腔保健的意識、行為還是比較差的,同時也進一步說明加強大學生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不僅讓我們了解了目前山西省太原市大學生患齲情況,還分析探討了影響這一特定人群齲病發生的相關因素,這些結果有助于為今后制定預防計劃,及齲病預防的宣傳工作提供資料依據。
[1] 王嘉德,高學軍.牙體牙髓病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139-140.
[2] 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61.
[3] 薛華,李順承,王吉福,等.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中小學生齲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疾病監測,2015,30(12):1062-1064.

表1 齲病相關的單因素分析內容及結果

表2 齲齒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
[4] 詠梅,烏蘭其其格,烏斯琴圖亞,等.呼市蒙古族兒童患齲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3,36(1):11-15.
[5] 黃虹,李亞萍.2020名大學生齲病抽樣調查分析[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4,14(1):38.
[6] 胡飛琴,張律平,許復貞,等.寧波市大學生齲病調查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1):94-95.
[7] 江晨新,余希婕.武漢市華師附小五年級學生齲病流行病學調查[J].醫學美學美容,2015(6):32-33.
[8] 葛立宏.兒童口腔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108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2014119)
山西 030000 山西醫科大學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