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乳腺導管內癌效果比較
王芹
目的 探討不同的手術方式對乳腺導管內癌的治療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乳腺導管內癌患者122例,根據其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A、B、C、D組,其中A組12例采用傳統根治術、B組36例采用改良根治術、C組43例采用乳腺單純切除手術、D組31例采用保乳手術。觀察并對比4組患者術后生存率;C、D組患者術后病情復發率;并以D組患者為例分析DCIS的多灶性、多中心性對患者手術方式選擇的影響;記錄D組患者手術切緣,分析手術切緣對患者治療的影響。結果 各組患者術后5年、10年、15年和20年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D組保乳手術15年局部復發4例,復發率為12.9%,明顯高于明顯高于C組復發率2.3%(P<0.05);D組中,術后切緣不足10mm的患者局部復發5例,復發率為41.7%,明顯多于切緣≥10mm的患者的局部復發率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接受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患者其存活率無顯著性差異,但對于多灶性、多中心性患者,其手術方式適于采用全乳切除式手術,且患者術后切緣應至少保證≥10mm。
乳腺腫瘤;導管內癌;手術
乳腺導管內癌(DCIS)是指乳腺導管內腫瘤細胞于乳腺導管系統內增殖,尚未侵入基底膜及周圍間質,醫學上定義DCIS為癌前病變[1]。DCIS作為一組異質性的病變,其生物學行為因其類型不同而異,部分可長期停留于原位狀態,而部分可以快速發展成為浸潤癌,因而對DCIS進行手術治療是非常必要的[2]。然而因DCIS的不同生物學行為特性,其手術方式選擇也不盡相同。如何選擇科學恰當的手術方式,直接影響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其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對DCIS患者手術方式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江西省腫瘤醫院1988年8月~1995年6月收診的DCIS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患者,平均年齡(40.25±7.82)歲。根據其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12例、B組36例、C組43例、D組31例。各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術前常規藥物治療,對A組患者采用傳統根治術,術中切除胸大肌、胸小肌,清除鎖骨下和腋窩脂肪和淋巴組織,術中注意保留患者肩胛下動、靜脈,胸背神經和胸長神經,還應保留第2、3肋間臂神經。B組患者接受改良根治手術,對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在術中保留胸大肌、胸小肌;有淋巴結轉移患者采取切除胸小肌,保留胸大肌,以便于切除鎖骨下的淋巴結、胸小肌內、外緣及腋窩淋巴結。C組患者接受乳腺單純切除手術,術前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順切口線切開皮膚,皮下脂肪組織切除與否及范圍取決于病變的性質。分離范圍上起第2~3肋骨,下至第6~7肋骨,內達胸骨旁,外抵腋前線。當一側皮膚分離后,用熱鹽水紗布填塞止血。再分離另一側皮膚。然后沿著乳房上緣,圍繞乳房基底部邊切、邊止血,直切到胸大肌筋膜炎止。D組接受保乳手術,且給予所有患者相同術后輔助治療。并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后隨訪,隨訪時間為20年。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4組患者術后生存率;C組與
D組患者復發率,多灶性、多中心性問題及D組患者手術切緣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術后生存率比較 各組患者在術后20年生存率分別為83.3%、75.0%、76.7%、77.4%,生存率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術后生存率比較[n(%)]
2.2 C、D組患者復發率及多灶性、多中心性問題比較 D組保乳手術有較高的局部復發率(其15年局部復發4例,復發率為12.9%),明顯高于C組患者(其15年局部復發1例,復發率為2.3%),術后復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D組患者手術切緣問題的比較 D組中,術后切緣不足10mm的患者共計12例,局部復發率為5例(41.7%);切緣≥10mm的患者共計19例,局部復發率為2例(10.5%),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98,P=0.0434)。
DCIS一般表現為由體檢發現的可觸及的乳房包塊,自鉬靶攝片廣泛應用于臨床和普查以來,不少是經X線所發現的觸不到腫塊病灶,大多表現為簇狀密集的微小鈣化影[3]。近年來,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乳腺癌的患病率也不斷提升,尤其導管內癌患病率增長速度更為明顯[4]。另外,由于醫學技術的提高,國外乳腺鉬靶攝影技術的普及,DCIS的發現率也不斷上升。而由于DCIS的生物學行為的多樣性,其患病情況因人而異,因此其手術方式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患者預后有不同的影響,因此選擇準確、合理的手術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影響。
臨床醫學研究證明,不同的手術方式,包括傳統根治術、改良根治術、乳腺單純切除手術、保乳手術,治療DCIS患者,其術后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5]。本研究證明,傳統根治術治療患者生存率為83.3%,改良根治術組為75.0%,乳腺單純切除手術組為76.7%,保乳手術組為77.4%。其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DCIS的多灶性指的是在同一象限中發現各不相連的癌灶[6];其多中心性指乳腺不同象限內分別發生DCIS,且各病灶間必須是由正常的乳腺組織所間隔,此項病理特征對外科切除范圍有一定意義[7]。研究顯示,保乳手術治療DCIS患者局部復發率較高,且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患者更適于采用全乳切除手術[8]。綜上所述,手術治療DCIS患者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治愈率,正確選擇手術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有著異常重要的影響。對于多灶性、多中心性患者,其手術方式適于采用全乳切除式手術,且患者術后切緣應保證≥10mm。
[1] 江科,薛曉紅,黎偉.乳腺導管內癌及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182例患者的臨床分析[J].腫瘤,2013,33(6):546-549.
[2] 王會元,康寧,王曉輝,等.乳腺癌手術質量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1):81-84.
[3] 劉秋榮.改良根治術治療非浸潤性乳腺癌預后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2):5368-5369.
[4] 丁小紅,李潔,趙艷,等.82例乳腺癌保乳手術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1):105-106.
[5] 黎近濤.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的療效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5):42-43.
[6] 沈國雙,竇拉加,張雙元,等.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0(22):6347-6349.
[7] 楊麗麗,張銀華,趙峰.若干生物學指標對多中心性乳腺癌的影響及意義[J].廣東醫學,2012,33(21):3300-3302.
[8] 王安安,劉磊,羅永輝.保乳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3,19(19):100-10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26
江西 330029 江西省腫瘤醫院 (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