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江
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特征及外科治療觀察
朱浩江
目的 探究侵襲性腦膜瘤在臨床上的特征表現以及相應的外科治療方法。方法 擇取30例患有侵襲性腦膜瘤并接受外科治療的患者,觀察其臨床表現,并對所有患者予以病理學與影像學檢查,總結其臨床特點并分析手術效果。結果 侵襲性腦腫瘤在臨床上最主要的表現為顱內壓升高,占53.33%;其次是顱神經功能障礙,占26.67%;最后是癲癇與其它,各占10.00%。侵犯位置為肌肉與骨骼的有20.00%,為腦硬膜的有43.33%,為蛛網膜的有16.67%,為顱骨增生的有20.00%。腫瘤分類結果WHOⅠ級63.33%;WHOⅡ級16.67%;WHOⅢ級20.00%。手術結果SimpsonⅠ級50.00%,SimpsonⅡ級有40.00%,SimpsonⅢ級有10.00%。隨訪結果顯示,有86.67%患者術后痊愈,10.00%患者出現了程度較輕的功能障礙,3.33%患者復發。結論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癥狀較為明顯,影像學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結果較為典型,檢查的結果能夠為手術的展開提供一定的幫助。
侵襲性腦膜瘤;臨床特征;外科治療
腦膜瘤屬于原發性腫瘤,發生于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發病率極高的顱內腫瘤,在神經系統腫瘤中其發病率能夠達到16.77%,侵襲性腦膜瘤會受到生長方式、瘤周組織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予以外科手術治療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異性[1]。文中將以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侵襲性腦膜瘤在臨床上的特征表現,并對外科手術治療的效果予以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張家港廣和中西醫結合醫院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間收治的30例患有侵襲性腦膜瘤并接受外科治療的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其中有男12例,女18例;年齡11~69歲,平均(46.11±8.13)歲;病程20d~6年,平均(21.62±3.78)個月;腫瘤位置:小腦天幕與半球6例,大腦凸面9例,嗅溝3例,腦室1例,CPA區1例,蝶骨嵴2例,矢狀竇旁與大腦鐮8例。
1.2 方法
1.2.1 影像學檢查 使用MRI與CT平掃以及增強掃描對患者的頭顱予以詳細檢查,部分患者需接受DSA與CTA檢查。
1.2.2 病理學檢查 病理學檢查的內容包括患者的腦膜瘤組織、受腦膜瘤侵犯的腦膜、顱骨以及蛛網膜。
1.2.3 手術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予以開顱手術治療,切除腫瘤。根據影像學檢查的結果確定手術的入路,術中對顱骨、腦硬膜、腦組織、蛛網膜等瘤周組織予以密切觀察,并有針對性的做出處理。
1.3 臨床觀察指標 (1)臨床表現。(2)影像學檢查:觀察患者的侵襲性腦膜瘤及其周圍組織的現狀。(3)病理學檢查:以WHO制定的腫瘤分類標準為依據,對患者的腦膜瘤情況做出病理分級。(4)手術:以Simpson分級標準為依據,評估手術的切除程度。術后對患者予以1~2年的隨訪,觀察患者有無功能障礙與復發現象。
2.1 臨床表現 臨床上最主要的表現為顱內壓升高,占53.33%,此類患者多出現視神經乳頭水腫、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其次是腦神經功能障礙,占26.67%,此類患者可能會出現耳鳴、面部麻木、視力障礙或眼球運動障礙等癥狀;最后是癲癇與其它,各占10.00%。見表1。

表1 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n(%)]
2.2 影像學檢查 侵犯位置為肌肉與骨骼的有20.00%,為腦硬膜的有43.33%,為蛛網膜的有16.67%,為顱骨增生的有20.00%。影像結果顯示,有43.33%(13/30)的患者其瘤-腦界面存在消失的情況,56.67%(17/30)的患者的腫瘤邊界呈現出偽足狀與結節狀的突起,邊界模糊且毛糙。見表2。

表2 患者瘤周組織受侵犯的情況[n(%)]
2.3 病理學檢查 腫瘤分類情況如下,其中WHOⅠ級最多,占63.33%;其次是WHOⅡ級,占16.67%;最后是WHOⅢ級,占20.00%。見表3。

WHOⅡ級WHOⅢ級過濾細胞型合體細胞型纖維細胞型血管瘤型其它總計透明細胞型非典型性總計乳頭狀間變性總計3010(33.33)5(16.67)1(3.33)1(3.33)2(6.67)19(63.33)1(3.33)4(13.34)5(16.67)3(10.00)3(10.00)6(20.00)WHOⅠ級例數
2.4 手術情況 SimpsonⅠ級有50.00%,SimpsonⅡ級有40.00%,SimpsonⅢ級有10.00%。隨訪結果顯示,有86.67%(26/30)患者術后痊愈,10.00%(3/30)患者出現了程度較輕的功能障礙,3.33%(1/30)患者復發。見表4。
侵襲性腦膜瘤較為常見,可發生于矢狀竇旁、蝶骨嵴、嗅溝、大腦半球凸面等位置,該疾病具有病程長、生長緩慢等特點,且女性的發病率更高[2]。侵襲性腦膜瘤會向周圍組織浸潤,從而進一步增長,這種侵襲性的生長方式很容易導致術后的復發,因此對該疾病予以深入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3]。

表4 患者腫瘤切除情況Simpson分級情況[n(%)]
從臨床表現上來看,最常見的癥狀為顱內壓增高,腦神經功能障礙與癲癇也時有發生[4];從影像學的角度來分析,侵襲性腦膜瘤的密度一般較為均勻,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結構侵蝕的現象,因此瘤-腦界面存在消失的可能,該腫瘤很少發生鈣化或出血等情況,但存在明顯的瘤周水腫[5]。MRI檢查與CT檢查各具優勢,在檢查中可以綜合使用,以保證檢查的全面性與準確性。手術是侵襲性腦膜瘤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這類腫瘤的體積一般相對較大,且腫瘤多位于患者的后顱凹位置,其腫瘤有浸潤生長與惡化的可能,因此手術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展開,應當借助影像學檢查的結果來確定手術的方法,提高手術的成功率[6]。本次研究中,手術結果顯示SimpsonⅠ級有50.00%,SimpsonⅡ級有40.00%,SimpsonⅢ級有10.00%,痊愈率達到有86.67%,由此可見治療效果是較好的。本次研究結果與李雙、杜彥李[7]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在他們的研究中,49例患者有24例為SimpsonⅠ級,19例為SimpsonⅡ級,有6例為SimpsonⅢ級,病理結果也相似。由此可見本次研究具有較高的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的特征是較為明顯的,因此可以對該疾病做出及時的診斷,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應當借助影像學檢查結果,分析患者顱骨受到侵蝕、破壞或者發生增生的情況,分析腫瘤對硬腦膜浸潤的情況,然后再行制定手術方案[8]。
侵蝕性腦膜瘤的臨床表現較為突出,腫瘤分級以WHOⅠ級為主,在疾病的治療中應當充分利用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以提高治愈率。
[1] 牛樹江,常成岳,劉玉光,等.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特點與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7):685-688.
[2] 殷尚炯,劉洪泉,王洪生等.侵襲性腦膜瘤的診斷和治療[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5,12(4):287-290.
[3] 張貴有.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特點與手術治療[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12):97,99.
[4] 姚繼偉.56例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特點與手術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8):198-199.
[5] 易壘,張宗平,葉鋒,等.侵襲性腦膜瘤個體化治療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8):1335-1336.
[6] 龔鐵逢,龔高新.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特點與外科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3):36-37.
[7] 李雙,杜彥李.49例侵襲性腦膜瘤的臨床特點與手術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31.
[8] 劉憶,漆松濤,張喜安,等.不同病理類型腦膜瘤對周圍組織侵襲性的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3):275-2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57
江蘇 215633 張家港廣和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 (朱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