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冬梅 唐楊
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探討
歐陽冬梅 唐楊
目的 探討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消化性潰瘍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飲食護理;觀察組采用中醫體質辨識原理進行體質分類后采取針對性的飲食護理。護理結束后統計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對所有患者進行3~6個月的隨訪,統計患者治療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并采用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結果 2組患者療后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病率為33.3%,對照組并發癥發病率為9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率為6.7%,對照組復發率為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療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81.24±9.42)顯著優于對照組(67.24±13.24)(P<0.05)。結論 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能減少治療后并發癥發病率和疾病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中醫;體質辨識;消化性潰瘍;飲食;護理
消化性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及胃部的情況居多,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潰瘍,多因胃液分泌過多而造成的黏膜自我消化。目前對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方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展,但作為一種消化道疾病,日常的飲食習慣直接影響著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本次研究采用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之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接受診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8.2±3.7)歲;病程0.5~11.4年,平均病程(5.3±2.5)年;潰瘍面積63.5~97.2mm2,平均潰瘍面積(85.6±10.3)mm2;其中包括胃潰瘍患者2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7例,復合性潰瘍者8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8.1±3.9)歲;病程0.6~11.8年,平均病程(5.4±2.7)年;潰瘍面積64.7~97.9mm2,平均潰瘍面積(85.9±10.6)mm2;其中包含胃潰瘍21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7例,復合性潰瘍者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潰瘍面積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篩選指標 (1)年齡18~60歲;(2)潰瘍面積60~100mm2[1];(3)無嚴重的胃部、消化道疾病或其他嚴重病癥;(4)自愿參與研究且能與人正常交流[1]。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藥物治療,此次研究中采用PPI三聯療法[2]。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指導,建議患者日常多食清淡食物,少食過熱或過冷的食物,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在治療期間戒除煙酒。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先對患者進行體質辨識之后再根據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給予飲食指導,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飲食次數和食量。另外還需加強對患者的飲食習慣宣傳教育,耐心向患者解釋飲食不良習慣會引發的后果,促進患者對飲食的重視。
1.4 評定指標 護理結束后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記錄患者的并發癥出現情況并定期為患者進行內窺鏡檢查,記錄復發狀況。在護理后6個月向患者發放生活質量調查表,涉及患者的健康狀況、臨床癥狀、心理狀態、社交狀況等17項相關問題,由患者在護士的協作下進行填寫,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佳[3]。
1.5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經過統計分析,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5%,觀察組為93.1%,2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7,P>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和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后2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病率為33.3%,對照組并發癥發病率為9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率為6.7%,對照組復發率為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療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復發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價[n(%),n=45]
消化性潰瘍分為長期性、周期性和節律性潰瘍,發病時中上腹部會出現疼痛,并伴隨有惡心嘔吐、反胃、燒心等癥狀的發生。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較為簡單,H2受體拮抗劑或采用三聯療法均能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其復發率較高一直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大都是飲食不規律或飲食習慣不良引起的,因此調節飲食是治療該病、減少復發率的基礎,在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出現之前,飲食治療也是治療消化性潰瘍最有效的方法[4]。
中醫體質辨識是依據中醫問診的原理,根據人體內在身體機能將中醫體質劃分為平和、陽虛、氣虛、痰濕、濕熱體、淤血、氣郁及特稟九種,根據其正常程度可分為平和體質和偏頗體質。平和體質即代表健康狀況良好,偏頗體質代表人體處于亞健康狀態[5]。通常人體的體質由遺傳和自然環境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且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發生一定的變動,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后天對體質的調養非常重要[6-7]。目前中醫體質類型模型已經建立,在對肥胖癥、糖尿病等一些病癥與體質的關系研究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研究進展[8]。
本次研究中對9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研究,探討中醫體質辨識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經研究,治療后隨訪中2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病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95.6%(P<0.05);觀察組復發率為6.7%,顯著低于對照組22.2%(P<0.05);療后6個月進行問卷隨訪,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將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體質進行分類,再根據不同的體質進行針對性的飲食護理,通過飲食指導及宣傳教育讓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明顯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及疾病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病痛,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1] 徐瑾,劉軍.消化性潰瘍患者中醫體質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35(3):48-51.
[2] 凌云,劉文偉,黃一鮮,等.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1(4):160-162.
[3] 任素芳.消化性潰瘍發病相關因素分析[D].山西醫科大學,2012.
[4] 周宇倩.體質辨識的研究進展[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4,1(7):78-80.
[5] 蘇桂珍,王曉楠,馬俊,等.談談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3):1310.
[6] 曾蘭英.中西醫結合護理在消化性潰瘍中的運用[A]//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護理學術交流會議暨全國社區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 2012:365-367.
[7] 黃澤艷.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56例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2):232-233.
[8] 高振鴻,柴玉瓊,段暉,等.胃瘍(消化性潰瘍)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A]//甘肅省中醫藥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12:310-3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62
江西 341000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歐陽冬梅 唐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