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宇峰 謝家冰 韓江武
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發癥發生率與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譚宇峰 謝家冰 韓江武
目的 分析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并發癥危險因素,總結相應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1200例擇期行PCI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本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分布特征,總結出擇期PCI治療的并發癥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本組患者有99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8.25%。并發癥類型主要有冠狀動脈夾層、持久心絞痛、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壓降低、心律失常,發生這幾類并發癥的患者共有80例(89例次),占總發生率的80.81%(80/99),顯著高于其他并發癥占比(P<0.05)。PCI并發癥的發生與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心力衰竭、不穩定型心絞痛顯著有關。結論 擇期PCI治療并發癥的發生主要與心力衰竭、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不穩定型心絞痛等多種因素有關。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擇期;并發癥;危險因素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冠心病雖然療效顯著,但其是一種有創治療手段,不可避免地會對機體造成一定損傷,術中及術后也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病情嚴重時還可導致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死亡[1]。為明確擇期PCI并發癥的相關危險因素,本研究搜集了1434例擇期行PCI治療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在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行擇期PCI治療的12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男1055例(87.92%),女145例(12.08%),年齡46~72歲,平均(56.8±7.9)歲。
1.2 方法 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合并癥、心功能分級、臨床表現等)、造影劑類型、并發癥類型等。
并發癥定義:(1)急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因PCI并發癥急診行CABG;(2)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在行PCI治療后,心電圖顯示有至少有2個或多個相鄰導聯出現病理性Q波,患者可伴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但未導致死亡;(3)死亡:因PIC治療導致的住院期間死亡。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危險因素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共有807例發生心肌梗死(陳舊性628例,急性179例),999例存在心絞痛(穩定性235例,不穩定性764例),196例有血管重建史(CABG8例,支架重建77例,PTCA111例)。1136例存在冠狀動脈病變,其中單支病變468例,雙支366例,三支302例。NYHA分級:I級518例,Ⅱ級562例,Ⅲ級62例,Ⅳ級58例。15例合并瓣膜病(聯合瓣膜病1例,二尖瓣12例,主動脈瓣2例)。828例存在血脂異常,低HDL血癥145例,高TG血癥300例,高TC血癥383例。560例合并高血壓,155例合并糖尿病。本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高危狀態下行PCI治療的,如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高齡、左心功能損害等。
1200例患者中,288例(24.00%)行PTCA,828例(69.00%)行PTCA+支架術,84例(7.00%)行冠狀動脈支架術。行PCI治療的1200例患者中,有1153例治療成功,成功率為96.08%。
2.2 并發癥 1200例行PCI治療的患者中,有99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8.25%,并發癥發生例次共123次。
并發癥類型:死亡、造影劑過敏反應、心力衰竭各1例(0.08%),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4例(0.33%),冠狀動脈夾層32例(2.67%),冠狀動脈穿孔4例(0.33%),冠狀動脈痙攣19例(1.58%),冠狀動脈血栓3例(0.25%),冠狀動脈急性閉塞21例(1.75%),嚴重心律失常9例(0.75%),持久心絞痛10例(0.83%),血壓降低8例(0.67%),周圍血管并發癥7例(0.58%),其他3例(0.25%)。主要并發癥類型為冠狀動脈夾層、持久心絞痛、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壓降低、心律失常,發生這幾類并發癥的患者共有80例(89例次),占總發生率的80.81%(80/99),顯著高于其他并發癥占比(P<0.05)。
2.3 危險因素 將本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不穩定型心絞痛、血管重建史、左主干病變等)作為自變量,將PCI治療并發癥(冠狀動脈夾層、持久心絞痛、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壓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等)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CI治療并發癥的發生與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心力衰竭、不穩定型心絞痛有關,其是PCI治療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1 PCI治療并發癥危險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PCI歷經多年發展,目前該技術已十分成熟,其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手段。國外有研究顯示,CABG、心肌梗死、死亡等PCI并發癥的發生均與不穩定型心絞痛、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急性心肌梗死、年齡、休克等因素均具有顯著相關性[2]。還有文獻報道,PCI主要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為急診手術、血流動力學狀態不穩、冠狀動脈C型病變、心源性休克[3-5]。
本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心力衰竭、不穩定型心絞痛是PCI主要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合并心力衰竭者出現PCI并發癥的概率是非心力衰竭者的6倍以上,該結果與前述文獻報道結果基本相符[6]。但本研究顯示,年齡并非PCI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與本組患者中的高齡患者較少有關。總體來說,本院的PCI并發癥總發生率比全國水平更低,這可能與全國數據為多中心試驗,以及我院臨床醫師能夠嚴格掌握PCI適應證有關[7]。
針對PCI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要降低PCI并發癥的發生,可從以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8]:(1)嚴格掌握PCI手術適應證。對于冠狀動脈三支彌漫性病變或糖尿病伴左心室功能嚴重受損者,臨床并不建議行PCI,而宜選用CABG,以免增加患者的治療風險。(2)全面評估PCI患者的手術危險因素,對高危患者加強監護。(3)積極學習、更新PCI技術,以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比如在PCI術中,對發生冠狀動脈急性閉塞患者,盡早開通閉塞血管,能有效降低急診CABG發生率和病死率。(4)注重手術經驗積累,切實提升手術水平,同時加強術后檢測,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總之,擇期PCI治療并發癥的發生主要與心力衰竭、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不穩定型心絞痛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上應積極采取有效的并發癥預防措施,以降低PCI并發癥發生率。
[1] 黃丹,黃鶴,肖亞莉,等.直接與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的Meta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4(10):1062-1065,1070.
[2] 李俊峽,郭潔,趙玉英,等.擇期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并發嚴重心律失常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2,4(5):427-428.
[3] 孫鳴宇,韓雅玲,李毅,等.75歲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擇期PCI的療效及安全性[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1):1973-1976.
[4] 肖潤平,任永林.568例擇期經橈動脈PCI術嚴重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1):1392-1393.
[5] 李文華,何國平,楊國英,等.國產替羅非班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圍手術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8):3128-3130.
[6] 李增魁,孫新鑫,李福秀,等.老年急診PCI患者經橈動脈穿刺壓迫時間與血管并發癥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9):1757-1758.
[7] 顧海銀.PCI術后常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6):670-671.
[8] 韓明磊,王紹欣,王宏運,等.TNF-α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相關并發癥的關系[J].醫學綜述,2010,16(1):16-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52
湖南 423000 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譚宇峰 謝家冰 韓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