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順
普外科手術切口的臨床感染調查分析
張新順
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因素,為臨床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抽選50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臨床診治過程,分析病原菌分布,總結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結果 500例患者中手術切口感染共計發生36例(7.2%),感染標本中分離出病原菌48株,以大腸埃希菌為主(29.2%)。年齡≥60歲、住院時間≥5 d、手術時間≥3 h、切口長度≥10 cm、合并基礎疾病、留置引流管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普外科手術患者而言,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要求醫護人員提高感染防控意識,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普外科;手術治療;切口感染;影響因素
手術是治療普外科疾病的常用方案,具有良好的療效,但數據調查顯示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占所有外科手術患者的70%左右[1]。感染不僅延長了恢復時間,甚至會導致手術治療失敗,因此如何防止切口感染的發生,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目標[2]。為此,本文選取普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分析,探討了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普外科手術500例患者進行分析,納入時間段為2011年1月~2014年1月。其中男281例,女219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7.6±2.4)歲。手術類型:闌尾切除術225例、疝修補術112例、腸胃切除術83例、其他80例。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能夠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調查工作。
1.2 調查方法 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3],對500例患者的臨床診治進行回顧分析,包括一般資料、輔助檢查、手術方案、臨床護理等內容。通過實驗室檢查分析病原菌分布,并總結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分析軟件采用SPSS 18.0版本,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切口感染情況分析 500例患者中,手術切口感染共計發生36例,感染率為7.2%。感染標本中共分離出病原菌48株,其中以大腸埃希菌為主,占比29.2%。見表1。

表1 患者切口感染在病原菌分布上的分析
2.2 切口感染影響因素分析 由數據可知,年齡≥60歲、住院時間≥5 d、手術時間≥3 h、切口長度≥10 cm、合并基礎疾病、留置引流管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在切口感染影響因素上的分析[n(%)]
3.1 切口感染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導致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患者自身因素。①60歲以上的患者由于機體功能減退,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容易成為病原菌侵襲的對象[3],調查結果顯示感染率為11.7%。②合并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等,會造成代謝和內分泌紊亂[4],進而影響手術質量,調查結果顯示感染率為21.6%。(2)醫師操作因素。①手術切口大、手術時間長,會為病原菌寄居提供有利條件[5],本次調查切口≥10 cm、手術時間≥3 h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1.9%、14.6%。②留置引流管屬于侵入性操作,會破壞患者的體內平衡,病原菌容易趁機而入,本次調查發生率為11.4%。(3)護理管理因素。病房內疾病復雜、人員多,空氣中的飛沫、塵埃都可能攜帶病原菌,一旦護理不到位就會造成感染,本次調查住院時間≥5 d感染率為13.3%。
3.2 防控措施
(1)控制手術室感染。組織醫療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的法律知識和規章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意識。分別從環境、人員、器械等方面入手,對手術流程進行模擬訓練,確保操作的熟練性。要求醫護人員進入手術室穿戴專用服裝,不得攜帶手機,減少走動、保持室內安靜。術中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調整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保持一定壓力,使用過濾設備控制室內空氣潔凈度達到99.9%以上[6]。
(2)加強患者管理。術前對患者進行手術評估,通過營養支持改善全身狀況,增強機體抵抗力。做好術前準備,胃腸手術患者實施灌腸減少細菌數量;合并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的患者監測血壓、血糖水平,維持穩定的體征指標;加強儀器設備和引流管的消毒清潔,正確使用一次性物品。
(3)規范操作技術。在牟春山等人的研究中發現[7],腹部手術操作會污染腹腔,致使病原菌寄居在臟期內,如果不重視手術技巧或者保護切口不利,將會產生較多分泌物、膿液,影響切口愈合并造成感染。對此,醫師要提高無菌理念,控制手術切口長度,化膿病灶在處理時,首先使用無菌紗布保護周圍的臟器組織,并且在吸除膿液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還要避免發生組織損傷,不要暴力操作、保持動作輕柔。
(4)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選用要避免盲目性,充分考慮手術部位、手術類型、藥敏試驗結果,確保殺菌作用強、耐藥性低、不良反應少。術前30分鐘可以預防性用藥,對于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的患者,可以適當追加劑量,以確保較高的藥物濃度。術后選用廣譜、高效、滲透力強的抗菌藥物,同時要求藥劑中心、醫務科室、感染科室聯合協作,提高用藥質量[8]。
綜上所述,對于普外科手術患者而言,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要求醫護人員提高感染防控意識,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1] 淦勇,吳鵬.普外科手術切口的臨床感染調查[J].醫學信息,2013, 6(24):497.
[2] 林野,熊輝,王小啓,等.心臟外科術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8):589-592.
[3] 陳芳,章忠渭,楊月明,等.普外科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6):632-634.
[4] 楊麗華.糖尿病腎病的微炎癥狀態與鐵蛋白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22):4145-4147.
[5] 王偉紅.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786-789.
[6] 黃迪君,倪紅紅,陸玲玲,等.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17(24):6163-6164,6167.
[7] 牟春山,宋營.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低的臨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7):1978.
[8] 丁錦榮.導致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多因素探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0,6(2):83-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23
廣西 538021 廣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 (張新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