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華
健康體檢人員脂肪肝的超聲診斷與血脂變化探討
孫玉華
目的 探討不同類型脂肪肝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診斷的影像學特點及不同類型脂肪肝對于血脂水平的影響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3020名教職工的體檢結果,檢查內容包括血脂檢測、超聲檢查等項目。結果 退離休教職工的脂肪肝發病率為64.5%,明顯高于在職教職工(16.7%);退離休教職工的血脂增高的檢出率為65.0%,明顯高于在職教職工(12.7%),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組、Ⅱ組、Ⅲ組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分別為70.4%、79.2%和85.1%,而對照組非脂肪肝教職工中的血脂增高發生率為12.3%,Ⅰ組、Ⅱ組、Ⅲ組的血脂增高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Ⅲ組>Ⅱ組>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彩超檢查有助于對脂肪肝進行臨床鑒別和診斷,而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也顯著高于健康人群,在臨床中值得注意。
脂肪肝;健康體檢;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血脂水平;差異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飲食結構也帶來了諸多變化,營養過剩也導致了脂肪肝類疾病病例的持續增加。脂肪肝病情具有可逆性,若不能準確診斷、及時治療,則可能引發引發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等嚴重的合并癥,從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彩色超聲診斷因具有分辨率高、輻射傷害小、檢查全面等優勢,在臨床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本校3020名教職工的體檢結果,并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診斷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共1230例作為分組研究對象,詳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脂肪肝患者的彩超影像特征,并探討了脂肪肝和血脂變化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校醫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對3020名教職工人員及學生進行了健康體檢,其中包括離退休教職工1520例、在職教職工1500例,體檢者均接受彩超檢查、血脂含量檢測,本組研究中分別有男性、女性體檢者1650例和1370例,年齡31~69歲,平均(48.3±16.1)歲,經彩超診斷為脂肪肝者共1230例,其中輕度脂肪肝患者432例,定為I組;中度脂肪肝患者428例,定為II組;重度脂肪肝患者370例,定為III組;無脂肪肝體檢者1790例,定為對照組。比較組間體檢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情況。4組患者的年齡情況、性別比率、體檢者身份分布情況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排除彌漫性脂肪肝患者。
1.2 方法
1.2.1 脂肪肝彩超診斷方法 (1)檢測方法:檢查時患者應處于仰臥、側臥位置,并按照并按照由上到下、從左及右的順序使用阿洛卡SSD-α 10機器彩超機對受檢者的肝臟進行全面觀察,檢測范圍包括肝臟的形態、輪廓、邊緣、大小、肝動脈、血管狀況,并注意觀察是否可見高密度回聲亮點,在觀察、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多角度、多層次全面觀察、保證受檢者應空腹檢查以排除腸內氣體干擾以及在隨著觀察的深入、鏡頭的轉換不斷調節彩超焦距、對比度以保持精確度和消除假陽性影像干擾,由專業醫師根據彩超檢查結果中的肝臟形態結構、肝動脈及周邊血管的血流狀況等影像學資料、癥狀表現結合脂肪肝分型鑒別標準對受檢者進行綜合診斷。(2)脂肪肝分型鑒定標準:嚴格按照《超聲診斷手冊》《超聲醫學》中的相關標準對所得的肝臟觀察影像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并對受檢者是否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的嚴重程度進行綜合鑒別及判斷??偨Y起來,輕度脂肪肝(Ⅰ型)的B超影像中,患者肝臟形態、體積及血管中血流情況并未見明顯異常變化,且肝臟、膈肌組織的輪廓較為清晰,從回聲信號來看,可見肝臟前部回聲顯著增強、后部回聲略有減弱;對于中度脂肪肝(Ⅱ型)而言,患者肝臟的整體形狀、結構無顯著改變,而肝臟的體積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大,肝周血管結構、輪廓較為模糊,回聲特征依然以前部增強、后部減弱為主;重度脂肪肝(Ⅲ型)影像中,肝臟體積明顯增大、肝體充盈飽滿、肝臟邊緣呈現鈍性邊角、肝周血管輪廓模糊、血流運動學參數改變明顯,前部回聲顯著增強、后部回聲衰減或無回聲,除此之外,醫師還應對受檢者的面容體征、既往病史、主訴癥狀、血檢結果等進行回顧分析并作出綜合診斷,總結起來,從回聲信號來看,若檢查中出現前部增強、后部減弱的特征影像,則說明患者具有較大可能出現脂肪肝[2-3]。
1.2.2 血脂檢測方法 對本校學生、在職/離退休教職工行指末梢采血(約1 mL)并將檢測樣本進行編號后送至實驗室,采用快速血脂檢測儀(南京峰達醫療儀器有限公司生產,波長= 565 nm)對3項血脂指標: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進行檢測,進樣在40~60 μL,并將檢測結果與血脂正常值范圍對照,若3項指標中有2項及以上偏高且超出正常范圍,則判斷受檢者出現血脂增高。血脂各項指標的正常值參考范圍[2]為:2.90 mmoL/L≤TC≤6.22 mmoL/L,0.35 mmoL/L≤TG≤1.95 mmoL/L,HDL≤3.12 mmoL/L。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脂肪肝在不同類型體檢者中的分布情況 退離休教職工的脂肪肝發病率為64.5%,明顯高于在職教職工(16.7%),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脂肪肝在不同類型的體檢者中的分布情況
2.2 血脂增高在不同類型的體檢者中的分布情況 退離休教職工的血脂增高的檢出率為65.0%,明顯高于在職教職工(16.7%),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脂增高在不同類型的體檢者中的分布情況
2.3 血脂增高發生率比較 Ⅰ組、Ⅱ組、Ⅲ組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分別為70.4%、79.2%和85.1%,而對照組非脂肪肝教職工中的血脂增高發生率為12.3%,Ⅰ組、Ⅱ組、Ⅲ組的血脂增高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Ⅲ組>Ⅱ組>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不同類型脂肪肝患者、非脂肪肝體檢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比較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變化,脂肪肝在臨床中越來越常見。脂肪肝是指脂質在肝臟內集聚量大于肝臟濕5%以上的一種臨床癥象,發生積聚的脂質主要包括脂肪酸、TG、膽固醇等,調節飲食、減小上述脂質的攝入是控制、治療脂肪肝的關鍵[4]。
根據脂質積聚程度的不同可將脂肪肝分為Ⅰ型(輕度)、Ⅱ型(中度)、Ⅲ型(重度)三種,但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表現的特異性普遍較差,如Ⅰ型脂肪肝患者無明顯癥狀而常常被漏診,而Ⅲ型脂肪肝患者的病情則往往較為急重,與急性肝炎癥狀較為相似,因此誤診情況也經常出現[5]。常規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只能提供血脂、血糖水平等檢測數據,而難以準確定位病灶、反映肝臟形態特征及血流特征,因此不利于脂肪肝的綜合診斷[6]。與常規檢查相比,彩色超聲診斷具有分辨率高、輻射傷害小、檢查全面等優勢,可根據回聲信號準確定位病灶、直觀反映肝臟形態結構、清晰顯示肝周血管的血流特征,因此被應用于脂肪肝的鑒定、診斷中,而通過分析不同類型脂肪肝患者與血脂增高發生率之間的關系,也可為臨床脂肪肝的診斷、治療和預后工作提供指導[7-8]。
本院在體檢過程采用彩超機對3020名受檢者進行了脂肪肝診斷,并對其進行了血脂水平檢測,回顧分析在職、退離休教職工及學生三類人群的體檢結果顯示,在脂肪肝、血脂增高發病率上,離退休教職工大于在職教職工,且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脂增高、脂肪肝等癥狀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點,由于在職教職工工作時間較長、攝食量適中、消化速度相對較快,因此對于脂質類如膽固醇、TG的代謝能力較強,同時在職教職工中吸煙頻次較低,這也使在職教職工發生血脂增高和脂肪肝的比率更低,而離退休教職工多具有吸煙習慣,同時運動較少、飲食結構不夠合理、不良生活習慣較多,因此其高血脂、脂肪肝的發病率相對而言更高。而在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患者、無脂肪肝受檢者間的血脂變化情況也存在差異,結果顯示,Ⅰ組、Ⅱ組、Ⅲ組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Ⅲ組>Ⅱ組>Ⅰ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血脂增高、脂肪肝發生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即血脂增高的患者更容易患有脂肪肝,而脂肪肝也會促使血脂增高的概率增大。
總之,彩超檢查可通過超聲回聲信號立體、直觀地反映出不同類型的脂肪肝患者肝臟的形態結構、肝周血管、動脈的血流狀況,且彩超影像分辨率較高,有助于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診斷,研究結果也提示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增高發生率顯著高于健康人群,且不同類型的脂肪肝患者血脂增高的發生率也存在差異,在臨床中值得注意。
[1] 楊迎春.探究脂肪肝超聲診斷與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關性[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12):194.
[2] 張慧穎.脂肪肝超聲診斷結果探析[J].當代醫學,2014,20(11):101-102.
[3] 李軍.健康體檢中脂肪肝超聲診斷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4, 33(2):72-73.
[4] 邵蔚.脂肪肝對超聲診斷肝纖維化的影響[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4, 15(2):112-114.
[5] 蔡愛花.脂肪肝超聲診斷與膽囊結石的相關性探討[J].北方藥學,2014,11(1):118.
[6] 李長春.健康體檢人員的脂肪肝超聲診斷及防治措施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4,1(8):593.
[7] 趙麗云.脂肪肝超聲診斷與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4):158-159.
[8] 陳泓強.脂肪肝800例超聲診斷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2):144-1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108
吉林 130021 東北師范大學校醫院電診科 (孫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