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紅
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陰道分泌物中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情況分析
吳瑞紅
目的 探討分析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陰道分泌物中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65例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接受了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檢查,分析檢查結果。結果 檢查結果顯示,65例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中,有42例被檢測為陽性,占64.61%,剩余23例則為陰性。其中單純MH(人型支原體)陽性有4例,占6.15%,UU(謝脲支原體)陽性有18例,占27.69%,無單純CT陽性患者、全陰性有8例,占12.30%,CT+UU+MH陽性有7例,占10.76%,CT+MH陽性有3例,占4.61%,UU+MH陽性有10例,占15.38%,從結果中可看出支原體和衣原體是細菌性陰道疾病的主要因素。結論 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感染與陰道分泌物中支原體、衣原體有關,應加強婦女生殖道病原體檢查及衛生健康教育,同時篩查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支原體和衣原體,目的在于及早診治生殖道疾病,對減少并發癥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細菌性陰道病;陰道分泌物;支原體;衣原體;感染
細菌性陰道疾病即陰道菌群失調和乳酸菌減少導致大量繁殖如各種厭氧菌、加德納菌、彎曲弧菌等其他病原菌。該病多發生于15~44歲之間的婦女,其中從事性工作者有較高的發病率,故稱為性傳播疾病。再加上陰道分泌物增多且有魚腥臭味,不可避免地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若在女性妊娠期間合并陰道炎,還會有危及胎兒的可能,所以正確防治細菌性陰道病十分重要[1-2]。對此,本院特選取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檢查其陰道分泌物中衣原體和支原體的感染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5例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年齡3~67歲,平均年齡(34.0±2.6)歲。所有患者均由尿頻、尿痛、尿道漿液、尿急、外陰瘙癢、稀薄粘液膿液分泌物、陰道分泌物增多及下腹部不適等原因前來就診,患者均做滴蟲、白帶真菌及淋菌檢查,結果均未見異常。
1.2 方法 首先用棉球將宮頸外口分泌物擦拭干凈,之后把標準拭子放入患者宮頸內,距離為2 cm左右處開始轉動,取出支原體和衣原體作檢測。其次運用由上海凱創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快速測試衣原體抗原,同時采用珠江麗珠試劑有限公司提供的M支原體對支原體進行培養。其中支原體培養接種后放置37℃再培養1~7 d,每天觀察結果,如果人型支原體基從淡紅色逐漸變為紫紅色,則為陽性,解脲支原體基從淡黃色變為紫紅色,則為陽性。衣原體檢查20 min后,結果窗和質控窗出現黑線,則表示該支原體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檢驗結果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情況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檢查結果顯示,65例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中,有42例被檢測為陽性,占64.61%,剩余23例則為陰性。其中單純MH(人型支原體)陽性有4例,占6.15%,UU(謝脲支原體)陽性有18例,占27.69%,無單純CT陽性患者、全陰性有8例,占12.30%,CT+UU+MH陽性有7例,占10.76%,CT+MH陽性有3例,占4.61%,UU+MH陽性有10例,占16.12%,從結果中可看出支原體和衣原體是細菌性陰道疾病的主要因素。見表1。

表1 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情況
細菌性陰道病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陰道感染性疾病,相關研究指出,孕婦患病率有12.5%,性亂人群則高達85%。引發該病的主要病因為陰道正常菌群(含乳酸桿菌)被厭氧菌、陰道加德納菌、人型支原體等混合菌群取代,從而導致菌群失調。細菌性陰道病不在我國性病檢測范圍內,最易感的人群還多屬于性病高危人群,有增加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和艾滋病等風險。該病的臨床表現有患者陰部多伴有瘙癢感,引導分泌物增多且有魚腥臭味,尤其引導缺乏炎性反應形成盆腔炎性反應性、子宮體感染、宮頸等多重危險因素。其中陰道分泌物是細菌性陰道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它具有以下特點:(1)胺試驗陽性;把10%的10%氫氧化鉀(1~2滴)滴入均勻混合的陰道分泌物與鹽水中,此時會由產氨逐漸釋放出魚腥樣臭味。(2)線索細胞陽性:把陰道分泌物混合鹽水后送去檢驗,檢查結果顯示,有大量如加德納菌等陰道細菌粘附在陰道上皮細胞表面,導致陰道上皮細胞呈顆粒性外觀且邊界模糊不清。(3)pH值升高且>4.5。(4)在陰道壁上呈均質狀均勻地薄薄地一層[3-4]。
陰道內微生物群與宿主、環境所構成動態平衡系統的由月經、妊娠、雌激素水平及年齡等因素組成,它會改變陰道微生物群,所波動的范圍在生理期內,一定程度有利于宿主對環境適應。患者經期開始后會不斷減少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的活菌數,但始終保持不變的是專性厭氧菌。陰道乳桿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減少,會升高pH值,破壞陰道酸性環境。隨著年齡的增加,棒狀桿菌、白色念珠菌及丙酸桿菌會減少,相反隨著年齡的增加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族鏈球菌會升高[5-6]。各種微生物菌在陰道是處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依賴的對立體,它們處于陰道的微生態環境中保持拮抗和共生關系。如果其他菌群生長迅速及乳桿菌失去優勢,十分容易引發陰道疾病。引起陰道菌群失衡的因素有多種,如全身性疾病、廣泛應用抗菌藥物、頻繁性交、陰道的灌洗不當、避孕藥具及內分泌性激素的變化等都會抑制優勢菌增長,引發陰道疾病。本文研究結果顯示,65例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中,單純MH(人型支原體)陽性有4例,占6.15%,UU(解脲脲原體)陽性有18例,占27.69%,無單純CT陽性患者及全陰性有8例,占12.30%,CT+UU+MH陽性有7例,占10.76%,CT+MH陽性有3例,占4.61%。UU+MH陽性有10例,占15.38%,從結果中可看出支原體和衣原體是細菌性陰道疾病的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感染與陰道分泌物中支原體、衣原體有關,應加強婦女生殖道病原體檢查及衛生健康教育,同時篩查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支原體和衣原體,目的在于及早診治生殖道疾病,對減少并發癥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 馬向薇,薛家寶.1129例孕婦細菌性陰道病、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1,8(6):70.
[2] 楊芬.140例細菌性陰道病的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的結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4,11(13):134-136
[3] 吳飛,張靜.35例細菌性陰道疾病患者支原體和衣原體檢測結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20):125-127.
[4] Bekaiisaab TS,Bendell JC,Cohn AL,et al.Bevacizumab(BV)plus chemotherapy(CT)in second-lin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Initial results from ARIES,a second BV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OCS)[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0,28(15):1676-1680.
[5] 曾夢如,黃云平,黃秀紅,等.女性生殖道細菌性陰道炎支原體感染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9):1084-1085.
[6] 左克,成霖,李生勇.62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支原體和衣原體檢測結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266-2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4.016
河南 450006 河南省鄭州市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吳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