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美 倪 慶
老年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與診治
王國美 倪 慶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腸梗阻特點并通過分析其臨床診治尋求提高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生存幾率的治療措施。方法 隨機抽取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6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總結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特點,探尋最優診治辦法。結果 術后腸粘連、結腸腫瘤和腹外疝是導致急性腸梗阻的主要病因。在對全部患者行針對性急性腸梗阻治療后,56例患者生命得以挽救,4例患者死亡,救治成功率93.33%。死亡病例死因如下:(1)個人問題延誤手術時機(2例);(2)術后并發重癥肺炎,致敗血癥(1例);(3)術后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1例)。存活的56例患者中,21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加之并發癥所致死亡2例,并發癥發病率38.33%(23/60)。其中,輕中度電解質紊亂患者9例(39.13%),肺部感染4例(17.39%),器官功能輕度衰竭4例(17.39%),腹部刀口開裂2例(8.70%),胃潰瘍并出血2例(8.70%)。結論 老年急性腸梗阻病癥具有不典型性特征,臨床表現無法真實反映患者病重程度,且患者合并基礎疾病多,并發癥發病率高,臨床需對此加以重視。在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時,需科學選擇手術時機及手術方式,重視圍手術期治療,以降低患者死亡風險及并發癥發病幾率,提高治愈可能。
老年患者;急性腸梗阻;病癥特點;治療
異物堵塞或其它原因所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臨床定義為腸梗阻。作為常見外科急癥,此類疾病發病迅速,診斷困難,致死率較高,特別是急性絞窄性腸梗阻患者,死亡率最高可達20%[1]。老年人是腸梗阻誘發死亡的最主要群體,也是手術治療急性腸梗阻易引發合并癥的群體,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身體機能差,預后恢復能力相對不足[2]。對此,為提高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生存幾率及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病可能,本文以60例急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老年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及診治進行分析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5年1月揚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共收治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117例,隨機從中抽取60例患者作為本次臨床研究對象。入選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患者年齡62~89歲,平均(73.12±6.17)歲;病程1~5 d,平均(2.13±1.07)d。60例患者中43例合并基礎疾病,其中31例合并高血壓,17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慢支,9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肺氣腫。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如下:(1)腹脹腹痛;(2)嘔吐發熱;(3)腸鳴音亢進、減弱或消失;(4)肛門停止排氣排便;(5)腹部包塊。經腹患者急性腸梗阻誘發病因情況詳見表1。

表1 60例患者急性腸梗阻誘發病因[n(%)]
1.2 方法 所有患者依據腸梗阻誘發病因不同采取針對性手術治療,具體如下:(1)腸粘連患者25例:粘連松解術18例;腸切除吻合術7例。(2)結腸腫瘤者16例:根治術12例;姑息性切除術4例。(3)腹外疝患者11例:疝修補術7例;腸切除吻合術
4例。(4)腸結石患者5例:腸切開取石術5例。(5)大便嵌塞者2例:腸切開取便術2例。(6)腸扭轉患者1例:扭轉復位術1例。統計所有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病情況。
全部患者行針對性急性腸梗阻治療后,56例患者生命得以挽救,4例患者死亡,救治成功率93.33%。死亡病例死因如下:(1)個人問題延誤手術時機(2例);(2)術后并發重癥肺炎,致敗血癥(1例);(3)術后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1例)。
存活的56例患者中,21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加之并發癥所致死亡2例,并發癥發病率38.33%(23/60)。其中,輕中度電解質紊亂患者9例(39.13%),肺部感染4例(19.37%),器官功能衰竭4例(17.39%),腹部刀口開裂2例(8.70%),胃潰瘍并出血2例(8.70%)。
3.1 急性腸梗阻概述及其發病機制分析 腸梗阻即小腸腸道機械性堵塞,此類疾病由人體腸內外多種因素所致,屬臨床常見急腹癥[3]。依據患者所處時期及年齡的不同,腸梗阻誘發因素的影響性存在差異。臨床數據顯示,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中,以腸粘連、腹外疝者居多,近年來隨著疝修補的完善與應用,以此導致腸梗阻的可能性雖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據一定比重。腸粘連曾一度是腸梗阻最主要病因,通常此類患者有既往手術史。此外,社會水平進步使人類的生活節奏、飲食結構有所變化,特別是動物脂肪高攝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有文獻顯示,老年急性腸梗阻發病機制中,腸道腫瘤已位居首位[4]。本次臨床試驗,60例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中,25例腸粘連(41.67%),16例結腸腫瘤(26.67%),11例腹外疝(18.33%),這三種病因構成了急性腸梗阻發病機制的最主要因素,與以往數據資料及文獻描述基本相符。此外,腸結石、扭轉及大便嵌塞等也屬腸梗阻發病機制。
3.2 老年急性腸梗阻發病特點分析 痛、吐、脹、閉是急性腸梗阻發病時,其臨床表現最為切貼的描述。而由于老年患者與年輕人相比生理病理改變,故病癥獨具自己的臨床特點,往往典型性不足[5]。通過本次臨床試驗對60例老年患者臨床病癥的回顧性分析,本人將老年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概括為以下幾點。
3.2.1 從腹痛程度來看,老年急性腸梗阻患者疼痛相對較輕,不如年輕人劇烈,嘔吐頻率也相對較低,通常只是腹部隱痛。但腹脹表現明顯,有時不僅可見腸型,甚至可見胃蠕動波或捫及包塊。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應激性不足,反應遲鈍,對疼痛的感知能力差[6]。此外,與年輕人相比,老年腸梗阻患者腸鳴音亢進也不夠顯著,合并腹膜炎也未必伴有腹肌緊張,可以說臨床表現同患者實際病理及病重程度不相符。上述病癥反應不典型性的問題易導致患者救治不及時或漏診誤診問題,臨床對此需加強重視。
3.2.2 老年腸梗阻患者腹部變化表現明顯,并伴有脫水、酸堿平衡紊亂等問題,并帶有中毒癥狀。由腫瘤所致腸梗阻,則多見于結腸、直腸,故低位腸梗阻表現居多。
3.2.3 老年患者合并癥多。一方面,老年患者多臟器衰老,重要生命器官代償能力不足,加之慢性器質性病變,故對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耐受能力弱,圍手術期風險高,病死率及并發癥發病率也相對較高。本次臨床試驗,60例患者中43例合并基礎疾病。經治療,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6.67%。存活患者中,21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其中以電解質紊亂居多,另包括肺部感染、器官功能衰竭、刀口開裂等問題。
3.3 老年急性腸梗阻臨床診治分析 針對老年急性腸梗阻上述臨床特點,為優化臨床治療,腸梗阻診治需著重處理好以下事宜,以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質量。
3.3.1 優化圍手術期治療 鑒于老年患者合并基礎疾病較多,患者情況差時,需注重改善患者全身狀況,避免強行手術導致惡性后果,感染、貧血者則給予針對性治療,為手術成功提供可行性條件。
3.3.2 科學選擇手術時機 給予腸梗阻手術治療時,判斷梗阻性質、選對手術時機是治療成敗的關鍵。通常情況下,生命體征穩定的絞窄性腸梗阻患者住院6小時內手術,單純腸梗阻患者則需通過臨床醫護防治并發癥,待患者情況好轉后再行手術治療[7]。
3.3.3 合理選擇手術方式 出于對老年人身體素質的考慮,手術治療老年急性腸梗阻應在適宜梗阻治療的基礎上盡量選擇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的術法,以避免增加患者手術及感染風險,降低并發癥發病可能[8]。本次臨床試驗中,60例患者依據發病機制不同選用了粘連松解術、腸切除吻合術、疝修補術、腫瘤姑息性切除術等手術方式,針對性強,治愈率高,切實可行。
綜上所述,老年急性腸梗阻病癥具有不典型性特征,且患者合并基礎疾病多,臨床需對此加以重視。需科學選擇手術時機及手術方式,重視圍手術期治療,以降低患者死亡風險及并發癥發病幾率。
[1] 鄧友松,趙福英.62例老年人急性腸梗阻診治[J].重慶醫學, 2013(29):3556-3557.
[2] 姚紅.老年急性腸梗阻80例診治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34(22):3324-3326.
[3] 陳文柏,李明.138例老年急性腸梗阻診治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4):102.
[4] 袁亞平.58例老年急性腸梗阻特點及診治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3,9(6):125-126.
[5] 鄒娟,姜志峰.老年急性腸梗阻的病因、臨床特點及其外科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3):1321-1322.
[6] 王義錄.老年急性腸梗阻的病因、臨床特點及其外科治療方法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8):85-86.
[7] 邱兆磊,王振杰,紀忠,等.45例老年急性腸梗阻外科診治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1):1754-1756.
[8] 陳龍林.老年急性腸梗阻120例臨床特點及治療[J].河北醫學, 2012,18(4):462-4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4.042
江蘇 225007 江蘇省揚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 (王國美) 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 (倪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