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芳(大連交通大學體育工作部遼寧大連116028)
?
體育選項課教學對大學生身心發展后續作用的研究
□張宇芳(大連交通大學體育工作部遼寧大連116028)
摘要: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圍繞素質教育的改革廣泛開展。選項課教學就是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多種目標能不能達到,以及今后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有多少。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體育體育教育選項課
體育選項課教學本著“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為理念,堅持快樂體育為核心,要把“育體”和“育心”有機地寓于“技術”教學與“理論”教學結合之中,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所謂育心,就是在學校體育中,結合不同的內容與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現代社會,發展日益加速,競爭日益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的成功需要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所以,選項課教學要充分運用體育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結合專業特點,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和競爭意識,進而使學生能夠達到適應社會的需要。
過去的五十余年新中國的學校體育,在學科建設、課程改革、教材建設、教學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不論在體育教育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等方面,還是在學校體育科研成果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終生體育思想是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所提倡的全新體育觀念。我國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是培養人民終身體育的興趣、習慣及能力作為推動全民健身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加入WTO與2008年的奧運申報成功。中國加入WTO對培養人材的需要、人材知識結構的適應、人材的競爭將帶給體育教育改革一系列思考;2008年奧運申報成功也給我們提出了學校體育與奧林匹克精神的交融、健身與競技的協調、學科改造與課程建設特點問題需要我們探索。高校體育教育是終生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終生體育的基礎。對高校體育教育選項課教學的改革以及后續作用的研究,應當面對體育教育現狀及問題而認真思考。
2.1、以選項課為手段,素質教育為目的的體育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指導思想
選項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本著“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為目的,是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打下健康基礎。根據素質教育的特點和21世紀對素質教育的要求,高校體育教育在發揮自身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滲透功能的作用。高校體育選項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自我發展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愉快地參加體育活動,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從中教育和理解人文體育的理念。而不是應付體質測驗;讓每一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掌握一項以上體育技能,并有效地延伸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高校體育教育中獲得健身以外更多的人文的文化的東西。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高校體育的一個基本功能,有著永恒的積極作用。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高校過分強調了體育的生理效應,忽視了體育的社會效應即育人功能。體育的更高境界或追求目標是“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是一個遞進發展的辯證關系。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方向是在增強體質的基礎上,向著注重完善人格、培養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方向發展,由單純“育體”向全方位“育人”轉變。在教學中,體育由服從于學生應試教育的“配角”,要向在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過程中擔負重要作用的“主角”轉換。
(1)體育課程設置適應學生個性發展。
現代的體育教育觀必須突破原有的陳舊模式的那種片面性、單一性,實行充分發揮師生雙方主體性的教學觀念。要求體育教學應從過去以教師單純“教、”“灌”為主的方法體系與觀念,轉向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的自主的、自覺的學習。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具體調查情況見表。

表1 學生對參加體育項目喜愛程度對比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生喜愛體育鍛煉的程度非常高,實驗班的各項指標略高于對照班,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態度是積極主動的。2002年9月開始,我院體育教學全面開設選項課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不同、要求不同及身體狀況不同,開設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及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課程,開設了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網球、健美操、形體訓練、游泳、民族體育等項目供學生選擇。滑冰、定向運動、太極拳三項目為必修項目;其中足球、籃球、排球是我校傳統項目,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
我們將定向運動成功的納入體育課,并成為我校的特色課。定向運動在世界上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在我國尚屬于年輕的體育項目,它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愛好者,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開辟了體育運動的一大片未知領域。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通過乒乓球教學,使學生更多的了解國球文化,懂得基本技術要領及規則,充分領悟國球精神,使同學們更加喜歡乒乓球運動。為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非常高,學習成績也顯著提高。學生無論在課上還是在業余時間的練習都能積極投入,并能在愉快中完成學習。
高雅的網球運動進入體育課教學,也同樣吸引了很多同學,他們紛紛買拍買球,積極選課,學習熱情非常高漲,場地的利用率很高。進一部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
依據體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的要求還開設了體育保健課,通過體育保健課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掌握正確的運動處方、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合理的膳食結構及保健常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學生懂得體育保健不僅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而是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開始,直至終身受益,提高生活及生命質量。
(2)創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較呆板,課堂氣氛不易調動。原因是學生對體育課沒有興趣。被動完成動作技能,產生不了“熱”效應,有時出現“出工不出力”的現象,達不到鍛煉的效果,更談不上養成鍛煉的習慣。因此,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體育教學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積極加以引導,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兩者得到和諧的統一,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展示。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挖掘其潛力,滿足學生的生長發育需要,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參與中領略運動與鍛煉的價值,品味成功的樂趣,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娛樂休閑結合起來,為引導自我鍛煉和身心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增加教材的靈活性。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和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統編教材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要轉變傳統大綱、教材過于教條的局面,進行多層次教學內容的安排,滿足學生日益變化的需求,充分體現學校體育的特殊價值。因此,教學大綱不應作硬性規定,允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材,并能反映體育鍛煉的新方法、新趨勢。新教材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力求精練,減少教材內容的數量。以我院為例,各年級的教材內容,與過渡性體育教材相比,僅從數量上看,大體上比一個年級的教材稍多一些。按三個年級授課時數分配教材內容,必然會發生教材內容的重復問題。體育鍛煉內容特點,決定了不可能一次完成,任何一個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必須不斷地重復才能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練習的次數與鍛煉效果成正比。跑、跳、投的練習如此,各種球類和武術動作更是如此,重復不是原樣的繼續,每次重復都是一次身心發展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宋繼新.競技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宋繼新,貢娟.論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體育運動[J].體育學刊,2004,1.
[3]魯牧.體育界的一面旗幟[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2.
[4]楊文軒.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高校體育[J].中國教育報,2001,2.
[5]邵偉德.試論舉動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J].體育科學,2001,5.
[6]國家教育,國家體育總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2002,8.
[7]田愛華,曹平.構建21世紀高校體育體制新模式[J].體育學刊,2002,2.
[8]楊文軒.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高校體育[N].中國教育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