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松,鐘 菲
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江蘇泰州 225300),E-mail: qidujiangwang@sina.com
?
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麻痹的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季松,鐘菲
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江蘇泰州 225300),E-mail: qidujiangwang@sina.com
摘要:目的觀察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麻痹的療效及對其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診治的86例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麻痹病人,按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研究組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比較兩組具體臨床治療情況。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并且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2-羥基丙酸(IUPAC)及葡萄糖(Glucose)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動眼神經恢復總有效率相近(P>0.05);研究組脫水、血管痙攣及腦水腫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麻痹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經功能,同時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關鍵詞:血管內介入栓塞;顯微外科手術;后交通動脈瘤;動眼神經麻痹
后交通動脈瘤(PcoAA)是臨床常見顱內動脈瘤疾病,因為動脈神經與PcoAA鄰近,所以PcoAA病人易伴發(fā)動眼神經麻痹(OMNP)[1]。對于PcoAA伴OMNP臨床通常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或顯微手術夾閉治療動脈瘤[2]。本研究分析86例分別行血管內介入栓塞與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PcoAA伴OMNP病人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診治的86例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麻痹病人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0歲~77歲(57.41歲±8.13歲);研究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0歲~75歲(56.23歲±7.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選擇全麻,于病人翼點入路進入頭顱,在顯微鏡下夾閉后交通動脈瘤體,電凝殘端,確定沒有出血后,采用罌粟堿棉片濕敷瘤體動脈,以起到充分擴張避免血管痙攣作用[3]。研究組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全麻后采用電解可脫性彈簧圈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輔助下經過股動脈穿刺放置在病人病灶位置開展栓塞治療,手術過程選擇釋放系統將微彈簧解脫至動脈瘤瘤頸、瘤體均未顯影,允許瘤蒂一邊或是兩邊存在小狗耳樣顯影[4]。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恢復自主呼吸時間、拔除導管時間;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2-羥基丙酸(IUPAC)、葡萄糖(Glucose)指標水平。參照動眼神經麻痹定義。完全麻痹: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復視;部分麻痹:存在上述1個或是2個癥狀。評估病人術后動眼神經恢復情況,完全恢復:無動眼神經麻痹征象;部分恢復:有1個~2個癥狀恢復;未恢復:上述3個癥狀均未發(fā)生任何改變,甚至加重;總恢復=(完全恢復+部分恢復)/總例數×100%[5]。并發(fā)癥:脫水、血管痙攣、腦水腫、腦梗死。

2結果
2.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并且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1),但是兩組術后恢復自主呼吸時間相當(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s)
2.2兩組NSE、IUPAC及Glucose比較研究組NSE、IUPAC及Glucose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NSE、IUPAC及Glucose指標水平比較(±s)
2.3兩組術后動眼神經恢復比較兩組術后動眼神經恢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動眼神經恢復比較 例(%)
2.4兩組并發(fā)癥比較研究組脫水、血管痙攣及腦水腫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腦梗死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例(%)
3討論
動脈瘤引發(fā)動眼神經麻痹主要原因是囊狀擴張的動脈瘤體直接壓迫、牽拉瘤體周圍神經或由其出血引起動眼神經位移、水腫,其中PcoAA伴OMNP發(fā)生率較高[6-8]。國內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PcoAA伴OMNP病人療效優(yōu)于顯微外科手術,且利于神經功能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12]。
本研究比較血管內介入栓塞與顯微外科手術治療PcoAA伴OMNP病人手術相關指標,NSE、IUPAC及Glucose指標,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fā)癥,探討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積極性、可行性。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相關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表現在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及出血量,同時研究組NSE、IUPAC及Glucose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NSE是評估腦組織受損程度的重要標志物,其水平與腦損傷程度呈正相關,同時結合IUPAC及Glucose水平變化可知:顯微外科手術對病人腦組織損傷較大,說明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PcoAA伴OMNP,不僅防控動脈瘤再次過度出血,減少動脈瘤搏動次數,而且可有效改善病人動眼神經麻痹癥狀。由于血管內介入栓治療能夠緩解瘤囊對動眼神經搏動性刺激,縮小動脈瘤體減輕其對神經搏動性沖擊,而且栓塞后行腦脊液腰大池引流,以減輕蛛網膜下腔出血對神經刺激,改善病人臨床癥狀,同時避免行開顱手術大面積暴露動脈瘤會加重血管痙攣[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動眼神經恢復相當,但是研究組血管痙攣、腦水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是PcoAA伴OMNP有效治療方案。PcoAA壓迫動眼神經早期可阻滯神經傳導,若能迅速解除壓迫,臨床療效顯著。因此,臨床上應盡早開展手術干預治療。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需進一步臨床研究分析以驗證。
PcoAA伴OMNP病人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經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高巖升,宋來君.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對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麻痹患者腦損傷及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3,12(3):275-276.
[2]宋貴軍,尹琳,王君.血管內介入治療后交通動脈瘤性動眼神經麻痹的療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2):104-105.
[3]Broadbent LP,Moran CJ,Nehra A.Transger of a self-expanding stent to a braided microcatheter with the aid of transcatheter illumination:technical report and illustrative case[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03,22(8):1517-1519.
[4]Matis GK,Birbilis TA.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induced third nerve palsy:dipping or coiling[J].Folia Medica(Plovdiv),2006,25(3-4):90-92.
[5]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3-24.
[6]孫正輝,武琛,王芙昱,等.顱內鏡像動脈瘤的外科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10):118-124.
[7]董銘,張麗萍,馬滌輝,等.后交通動脈瘤致不伴瞳孔改變的不完全動眼神經麻痹1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742-743.
[8]游濤,賴丹,王登,等.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4,12(27):147-148.
[9]江基堯,高立達.動眼神經損傷[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73.
[10]廉英明.顯微手術夾閉聯合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402-1403.
[11]李茂全,徐克.臨床血管介入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34.
[12]高俊紅,張國棟.后交通動脈瘤所致動眼神經麻痹患者血管內栓塞治療[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6):24-25.
[13]凌鋒,李鐵林.介入神經放射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61-280.
[14]蔣宇鋼,張明銘,李奇,等.顱內動靜脈畸形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策略[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3,36(5):426-427.
[15]巴華君,孫軍.Neuroform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的長期療效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4(5):785-787.
(本文編輯薛妮)
中圖分類號:R745.1R259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8.041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8-0915-02
(收稿日期: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