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賢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校本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探析
王賢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南寧530006)
摘要: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校本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必要性。校本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應以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為中心來開展相關工作與制度建設。為更好地推進教師培訓質量保障工作,高校還應采取加強師資培訓的整體規劃,加強規范化質量監管流程建設,完善培訓成效跟蹤與強化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管理,充分發揮教研室的督導和幫扶作用等對策。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培訓;校本質量保障體系
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培養關乎教育事業的未來,高校青年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近期國家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0號)等文件都明確提出了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根據國務院、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各地方也紛紛出臺了相關的培訓文件,并開展了大規模的培訓活動,實施新一輪的“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計劃”。“提升計劃”對項目實施的總體原則、實施范圍、申報遴選、資助措施、實施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簡要的描述和規定,但其對培訓質量的保障方面缺乏具體的措施。上述行政部門的相關文件規定和精神為高校青年教師業務能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平臺,但在具體的實踐層面(高校層面),特別是在保障培訓活動質量和成效方面,尚缺乏成熟可行的具體模式。
在國內有關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中,大多數文獻主要就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及其培訓現狀、問題進行描述與分析[1],一些學者比較關注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欠缺的成因[2],不少研究者對提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模式與策略進行探索[3]。已有的相關研究對促進我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并沒有明確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質量標準和要求,更鮮有文章就如何保障培訓質量進行專門研究,探討作為用人單位和主要實施機構的高校如何構建適合自身要求的質量保障體系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
一、校本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開展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是加快青年教師成長和成熟的一種常見手段。當下,加強以院校為本的青年教師培訓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和意義。
首先,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以質量保障為其前提。高校教師培訓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其中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是提高培訓成效的重要基礎。教育部的相關統計表明,近十幾年來,我國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大概占高校教師總體的60%左右。近幾年來,一些高等院校為了迎接教育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大幅度引進高學歷青年教師,使得其35歲以下專任教師甚至達到了三分之二的比例[4]。針對這一狀況,為了加快年輕教師的成長,廣大高等院校紛紛開展各種培訓活動;同時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高等院校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也積極推出各種形式和樣式的青年教師能力提升培訓項目。近幾年來,各個省區高校青年教師大規模培訓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此轟轟烈烈的大規模教師培訓不僅需要良好的組織保障、環境營造,更需要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而后者往往更為重要,這是避免教師培訓向“走過場”“陣風式”的形式主義蛻變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在大規模、高密度的培訓組織下,如果質量保障體系沒有得以有效構建將會直接導致培訓成效下滑,并導致人力、物力、時間等資源的浪費,造成教師培訓“徒有其表”的不良影響。
其次,高校青年教師培訓除了高校自身組織的培訓外,更多的培訓項目來自院校以外的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比如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其實施的主要是區域范圍內青年教師的集中、統一培訓。這種培訓模式對統一培訓目標、規范培訓程序、提升培訓檔次、提高培訓成效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然而,這種培訓模式的劣勢也比較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就在于其培訓質量的保障方面。高等院校的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往往只負責培訓的組織工作,對培訓質量的監督和成效的考核則缺乏應有的條件和時間。一方面,作為組織單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精力對數量龐大的培訓人員進行深入的考核和監督;另一方面,培訓結束后,上級組織部門就難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后續的跟蹤和服務。因此,在培訓質量的監控上,上級組織部門往往采取的是“交作業”的考核或監督方式。比如,讓所有的學員在培訓結束后上交一份學習報告、錄制一節公開課、提交一份教案、提交一個單元的課件、撰寫一篇教學論文等。這種考核方式的優點在于簡單、便捷、易于操作,不足在于沒有形成一個過程監督,更不能深入、全面和長期的跟蹤了解。
再次,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青年教師培訓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有利條件,而進行青年教師培訓質量的監督也符合學校作為用人單位的利益訴求。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作為青年教師培訓的組織部門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參與到教師培訓質量的考核、保障等環節中。此外,各高校的師資力量、學科特點、學校類型、發展定位、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外部行政管理部門難以對所有高校制定統一、詳細而周全的實施標準和辦法。因此,在培訓質量的保障方面,作為青年教師工作和發展之所的高等院校應發揮主體作用。另外,更為重要的是,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效果,也必須回歸到教師的實際工作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考量。從這一點而言,高等教育院校是教師培訓效果的最可行的監督和保障服務提供者。青年教師的培訓和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除了集中培訓外,其后續在教學實踐中的消化和提高也是整個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學校需要不斷地對年輕教師進行跟蹤了解和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監督。而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出發,學校也具有為年輕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幫助的義務和責任。
二、校本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基本模式
質量是教育的生存之本,而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以教師質量的保障為根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質量的保障是關乎教師隊伍發展與高校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根據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現狀,目前其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應以教師所在工作單位的院校為主,進行相對完善的校本內部體系構建。從高校的管理結構以及青年教師教學業務培訓的特點分析,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提升培訓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校本模式至少應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各要素在模式中的相互關系與角色如下圖所示:

圖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提升培訓
從上圖可以看到,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提升培訓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以學校成立的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為中心。這個中心直接在學校教師發展中心的輔助和監管下開展相關工作。同時,教務處、人事處等與教師業務培訓密切相關的行政部門為教師發展中心提供重要的協助。總體上,教師發展中心、教務處、人事處等行政部門主要提供組織協調服務,而在具體的決策和實踐中,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則發揮主要作用。根據培訓質量保障的特點,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的成員應主要由學校各個學科專業的資深教授、教學骨干以及學校負責教育教學管理的主要領導組成。此外,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還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專門、固定的工作人員或從教師發展中心劃撥一定的人員用于執行具體的事務,而委員會的成員則重點發揮“智庫”保障和監管作用。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的工作至少包括七大方面:一是對學校青年教師整體的業務提升培訓進行中長期規劃,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并指導青年教師開展個人業務培訓和能力發展的長期規劃;二是提供校內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的培訓服務,包括為鞏固和提高教師參與校外培訓的質量而進行的輔助性培訓以及為青年教師提供更多的理論充實培訓;三是對參與各種培訓項目的青年教師的培訓質量進行過程性評價,建立評價檔案,分析和診斷教師培訓的成效和問題,并提供進一步的發展建議;四是制定和完善青年教師培訓的相關制度,包括各種有關培訓成效的獎勵、激勵制度;五是對接受培訓的教師的教學質量改進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定,這主要結合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和信息反饋來綜合進行;六是對接受培訓的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跟蹤評定,并給予必要的及時指導,這部分的工作主要與學校教學督導組來聯合開展;七是努力提升接受培訓的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這主要是在青年教師所在的教研室的協助和聯合幫扶下完成,并邀請學校其他教研室的骨干教師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加強教研室教師之間的互相聽課和技能學習來實現對年輕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提升的幫扶,而在這其中培訓質量保障委員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組織、監督和指導服務。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提升培訓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始終以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為根本宗旨和中心,其所有的工作都圍繞此目的來開展。在具體的實踐中,各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的差異而進行適量地調整。
三、加強校本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策略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校本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獨特性的工程,除了需要從宏觀和理論層面進行科學的模式設計外,還需要在實踐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加以推進。
(一)加強師資培訓的整體規劃,堅持分層分類推進的工作原則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提升培訓首先要注重長遠和宏觀規劃管理,這是保障和提高培訓質量的重要基礎。缺乏完善、系統的規劃往往是導致青年教師業務培訓成效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下,不少院校的教師培訓活動“往往分散于人事處、工會和教務處,沒有形成系統的規劃和管理”[5]。這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培訓的針對性不強,重復培訓現象凸出,培訓質量管理缺乏等。因此,重視青年教師培訓的院校首先要加強師資培訓的長期、宏觀規劃,統籌對學校師資培訓的管理,使學校的師資培訓工作長期有條不紊地開展,避免培訓工作“忽冷忽熱”和“陣風式”的現象。同時,為了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應堅持分層分類推進培訓工作的原則。將學校的年輕教師根據其教學業務能力、學歷水平、學科教學特點的不同設置為不同的培訓層次和類別,并分別給予進行相應的培訓和考核。這就要打破傳統的將教師培訓名額按院系的教師數量、年輕教師數量或報名教師數量進行簡單的比例分配的做法。這種傳統做法的劣勢在于沒有充分考慮學科專業的培訓差異、師資構成差異、培訓現狀差異,并往往導致一些熱衷于培訓工作的院系和學科教師多次獲取相似的培訓機會,而其他教師則有意或無意的被“邊緣化”。因此,實施更為細分的、有指導性的教師培訓分配制度對于培訓質量的保障具有更為先決的意義。
(二)加強規范化質量監管流程建設,形成長期相對穩定的實施方案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質量保障管理的難點之一在于多數院校缺乏規范化的培訓質量管理流程建設,更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培訓評估指標體系尚不系統、培訓評估體系重結果輕過程、培訓評估實施監督機制尚不健全、培訓結果及評估缺乏反饋信息等”[6]往往成為高校教師培訓質量管理的一個頑疾。在缺乏規范化管理流程建設的情況下,培訓質量的監管工作只能“因時因事”而定,在具體工作中往往就是一次培訓實施一套管理標準和方案,而每一次的質量保障管理規定大多以“通知”的形式隨培訓文件一起下發,其考核、質量保障等方面要求或規定的出臺大多沒有經過多方的征詢和周全而科學的考量,大多是相關工作人員或領導根據自身的理解和喜好而決定。因此,教師的業務培訓經常舉行,但其質量監管方案也經常變動。甚至很多質量監管方案由于語焉不詳,責任不清,在實際中的運作往往還變了質,比如以交作業的形式來代替監督,而對上交的作業也沒有一個質量規定和評判標準,這到了最后實際上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制約和監督作用,其培訓質量自然也無人問津。因此,各院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多方參考和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個相對規范、穩定的培訓質量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案是保障培訓質量的一個必然要求。
(三)完善培訓成效跟蹤與強化機制,實施評定與獎勵相結合的制度
從教師參與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到教師實際技能的提高是一個相對較長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其中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通過不斷強化來加以鞏固和提升。從現狀來看,高校教師教學業務能力培訓質量保障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是培訓成效的跟蹤與強化機制構建方面。無論是校外還是校內培訓,大多數的培訓都是集中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緊鑼密鼓地進行,其主要采取的是集體授課或講座的方式,集中學習結束后進行簡單的考核,培訓活動就基本結束,后續的成效跟蹤和進一步指導幾乎沒有。然而,從教育或培訓的基本規律來看,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效果的發揮往往在培訓之后的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才能有所體現,而且短時間內通過培訓所獲取的大量知識也需要花費受訓教師較長的時間去消化,并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體悟和提高。因此,青年教師接受培訓后,在實踐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指導、點撥對加快其教學能力的提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后續的效果評定與考核中,對于表現差強人意的部分教師可以提供加強后續指導和監督的服務;同時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則可以實施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通過這樣的制度來更好地激發教師自我學習和提高的積極性。如果集中培訓一結束就對受培訓教師沒有任何的后續服務,對培訓的效果也毫不關心,這不僅會影響培訓的效果,更會影響教師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態度。
(四)注重過程性評價管理,促進教師培訓向教師發展轉變
在現代終身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大學教師的培訓將會變得愈發的頻繁,而教師的培訓也要逐步向教師發展轉化。無可否認,青年教師的培訓制度為青年教師較好地履行崗位職責,較快地適應高校的教學和教育工作、提升專業水平起到了較好的作用[7]。但從長遠來看,培訓所具有的效果往往并不盡如人意。不少教師為了應對培訓考核,在短暫的考核期內努力保持良好的教學態度,一旦考核通過,其教學質量似乎又恢復到了培訓前的狀態。總體上,這跟教師個人的工作和學習態度具有密切關系,同時這也跟當下所盛行的終結性考核方式不無關系。對于參與培訓的不少被動型發展的教師而言,他們只要獲取一張培訓合格證書或者通過一次性的培訓考核即可達到目的,因此他們的學習熱情隨著培訓考核的結束而消失。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就要從培訓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通過多種方式、形式和多次考核、評估的方式來促進教師的自我學習和提高,同時,通過適當延長培訓學習或考核期限的方式來保持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教師的每一次培訓的每一次考核,都應該建立專門的培訓檔案,記錄教師的每一次進步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增加培訓的次數和延長培訓考核的時限來營造一種培訓常態化的氛圍,促進教師由被動參與培訓的狀態向自我主動教學業務發展的狀態轉變。
(五)提整教研室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教研室的督導和幫扶作用
年輕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發展,教研室所具有的作用往往最大,而在教研室作用的發揮方面,目前這是大多數院校所容易忽略的。多數學校的教師培訓由學校人事部門負責,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結合度不夠[8]。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的提高必然要與其教學實踐密切關聯,在這方面,年輕教師所在教研室的其他老師往往能夠提供最適切的監督和幫助。學科教學都有一定的特性,具有相同或相似學科背景的教師群體對教師業務能力發展的幫助往往是最大的。特別是在年輕教師參與培訓之后的培訓效果評估、教學技能指導、實踐平臺提供、學習氛圍營造等方面,教研室具有無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年輕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提升和進步方面,學校應該重新審視和發掘教研室的作用,通過制度的制定、功能的提高和整合,讓教研室在年輕教師的成長方面擔當一定的監督和幫扶責任。此外,應該將師資力量的培養和發展當作是教研室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教研室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提升成為教研室成員的共同責任,并進而營造教研室成員之間經常性地相互聽課、相互學習的教學業務技能學習氛圍。
(責任編輯:黃孫慶)
參考文獻:
[1]周萍,紀志成.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2):81-83.
[2]董勇,趙天玉,李夢霞.高校青年教師現狀及其培養途徑[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40-141.
[3]封栩琛.論多層次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9(35):57-58.
[4]周傳勝,劉軍峰. “質量工程”反哺青年教師培養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5):62-64.
[5]李慶豐. 加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當務之急——基于1997- 2006年間普通高校專任教師隊伍結構之量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6):52-55.
[6]毛乃佳,林鳳. 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評估體系的構想[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1):118-122.
[7]吳慶華,郭麗君. 從培訓走向發展: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轉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41-144.
[8]趙菊珊,馬建.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與教學競賽[J].中國大學教學,2008(1):58-61.
On School-Based Quality Insurance System of the Promotion Training of College’s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WANG Xia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quality insurance system of promotion training of college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has som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eal neces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quality insurance system should take the committee of training quality insurance as the center to carry out its relevant work and system making. In order to better push ahead quality insurance of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should also have to apply th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the whole planning of teacher train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quality monitoring proces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training effect tracing and consolidating system,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cess evaluation management and fully exer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s function of supervising and help etc.
Key Words:college young teachers;teaching ability promotion training;school-based quality insurance system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4-0096-04
作者簡介:王賢(1981-),女,廣西玉林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高等教育理論。
收稿日期:2016-02-23修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項目:2015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廣西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校本質量保障研究與實踐”(2015JGB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