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摘要】當今的物理教育、教學正在探索中逐漸成熟。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我們需借鑒世界各國的教學經驗,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我們現在的物理教育應該是創造性的教育,以培養創造性的人才為主。
【關鍵詞】差異 借鑒 創造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59-01
一、中西方物理教學差異
目前世界各國的理科教育,特別是物理教育,明顯的特征是:從強調知識內容向獲取知識的科學過程轉變;從強調單純積累知識向探求知識轉變;從強調單科教學向注重不同學科相互滲透轉變。我國早在民國初年就把物理學正式規定為中學的一門必修課。中學物理教學傳統的講課風格是細嚼慢咽式的,教師把知識組織得井井有條,滴水不漏,對課程內容的每一個細節都作詳盡的解說,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一一予以告誡,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唯書、唯師的學習習慣,缺乏創造的熱情和競爭的態勢。
現實當中我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反差:在基礎教育方面,我們的數學、物理在國際奧林匹克賽上得獎都超過了美國,但我們沒有世界一流大學。1900年至今,美國有230人獲諾貝爾獎,而我們得諾貝爾獎是零。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經做過這樣的對比:中國留學在美國學習時,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這種差距?楊振寧認為:主要是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而中國學生在這方面則稍遜一籌;其根源就在于中國的學校教育注重解答問題,而不重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在美國,教師的講述基本采用對話式。 講課過程中不斷有學生舉手提問, 教師只回答典型的問題, 有時教師并不急于正面回答,而是讓別的同學發表意見,互相討論,學生自己得到結果。在一個學風很好的學校,教師在作完演示實驗簡明講解之后,留下大半節課時間讓學生自己看書、互相討論和做作業。 作業做好之后,有時學生還可以到講臺上去用實驗驗證作業結果。 下節課教師先請幾個學生將各自的解法寫在黑板上,再針對出現的問題講解。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主動學習的參與精神,教師有時把一堂課組織成一個小型的科學討論會……他們沒有教學大綱,教授愛講什么,愛怎么講就怎么講。 他們認為,這是學術自由,任何人無權干涉。 ……學生做作業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自己不做而在別人做好的作業上簽名;也有不少學生是幾個人在一起討論,由一人寫出,其他人簽名交上。 但在習題課上,學生要上黑板,一門課在一個學期里,每個學生都要上幾次黑板。 如果上黑板時什么也不會,問題就很嚴重,甚至不能參加考試,無法畢業。
相比之下,我們有沒有必要反思:為什么我們基礎好,創新少?原因是:我國的中學物理教學忽視科學歸納,忽視發散思維、形象思維和創造性的直覺思維,忽視主動獲得信息與信息交流的訓練,忽視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的訓練,忽視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訓練。
二、新形式下的物理教學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發現新東西,進而超越前人去創造新的知識,即發明創造。因此,現在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更強調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開展創造教育,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物理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一位科學家曾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缺乏思維能力的人。”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學法的探討。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進行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時,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的設計,也就是說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把重點放在知識的形成過程,最關鍵的是創設一個精彩的“發現情景”,營造出一個可供學生積極探究的氣氛。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鋪設臺階,引導學生的思維指向到設疑——實驗探究——分析發現——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去。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條件,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學習中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爭辯、學生在學習中對學習內容的質疑和辨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因此我們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鼓勵學生之間的積極爭辯,在課堂上同學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爭辯的問題進行引導、分析、歸納,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鼓勵學生解放思想,大膽向老師提問,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質疑認真問答、解釋、分析和綜合,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參考書,并對書中的有關問題提出質疑,對書中內容進行評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鼓勵學生對作業和考試試卷提出質疑,并對試卷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單元內容自己來命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精神。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只有具備創造才能的人,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才能在事業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20世紀的物理學已取得的成就是極其輝煌的。時至今日,物理學仍是一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科,它的創造性進展仍日新月異,整個物理學,在21世紀將有一個更加輝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清、杜培云.試論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亞太教育.2015(23)
[2]董志坤.物理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有效實施[N].科技創新導報.201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