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友+劉源
摘 要:實體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主體,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關鍵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并就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負成本、社保成本、財務成本、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等7個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近期,我們選擇C市三次產業中較有代表性的38戶實體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成本問卷調查,針對性提出企業“降成本”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降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社保降費
一、實體企業“降成本”現狀
1.企業成本構成情況
綜合看,38戶實體企業各項成本平均比重為:人工成本(31.4%)、能源要素成本(9.3%)、各種稅費(8.8%)、財務成本(5.7%)、物流成本(5.4%)、社會保險費(5.0%)、制度性交易成本(0.9%)、其他成本(33.5%)。調查問卷中,企業對降低各種稅費、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的呼聲最為集中。
2.細項成本變動趨勢
關于制度性交易成本。調研中,8成以上企業反映,近年來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所下降或基本持平,表明C市推進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等工作取得了積極效果。但中介服務收費、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等的負擔仍然較重。關于人工成本。7成以上企業反映人工成本“升高”或“快速升高”,主要原因為人工工資福利上漲較快。關于各種稅費。近5成企業反映稅費“升高”或“快速升高”,主要成本要素為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企業反映,當前“營改增”尚未改到位、簡政放權未放到位,是總體稅費較高的主要原因。關于社會保險費。近6成企業認為社會保險費“升高”或“快速升高”。目前,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由企業承擔的繳費比例累計達30%左右,企業感到負擔重。關于財務成本。7成以上企業認為財務成本“升高”或“持平”。其中,資金利息、擔保費為主要成本要素。當前金融環境、金融生態的缺陷,是財務成本高企的根本原因。關于能源要素成本。近6成企業認為能源要素成本“升高”或“快速升高”。其中,電、氣、煤等能源價格上漲是主要原因。關于物流成本。八成以上企業認為物流成本“升高”或“持平”,主要包括運輸費、汽油費、物流費等。企業反映,我國主要物流企業普遍遵循“從沿海到內陸”的發展軌跡,在內陸布局的倉儲網點遠少于東部沿海地區,直接造成內陸地區物流成本偏高。
二、當前“降成本”的三大難題
1.用工成本上漲較快
在調研過程中,企業普遍反映繳納社保的壓力過重,近兩年,C市社會保險繳納最低基數分別較上年度增長了13.7%、9.6%,企業社保費用隨之每年遞增。企業反映,“五險一金”已占到工資總額的40%至50%。據測算,制造類企業“五險”繳納額一般占年營業收入的1%,而目前大型制造企業的利潤率也僅3%-5%,因此,繼續降低用工成本,重點應降低企業負擔的社會保險費。近期,國務院已相繼出臺政策降低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繳費比例,減輕企業負擔。但客觀看,這三者涉及面并不大、繳費比例本就較低,減負效果并不明顯,未來突破的重點應是涉及面廣、繳費比例較高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2.財務成本占比較高
主要是融資成本較高,約為融資額的13%-18%。特別是續貸成本過高,很容易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調研反映,中小微實體企業融資普遍具有“短融長投”的特點,它們大都將銀行短期貸款用于廠房建設、購買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很難在短期內收回,企業歸還到期資金(大部分為1年期)時,只能轉向民間融資甚至高利貸,最終可能承擔高出銀行貸款3-4倍的利息成本。
同時,受經濟下行、信貸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一些續貸款很難按期到位,企業用于“沖貸”的短期借款或高利貸借款,往往變成了長期的、沉重的債息包袱,導致在建項目無法正常推進,優質新項目不敢承接,甚至給企業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3.各種稅費壓力較大
從實體企業各項成本變化情況看,稅費同比增長幅度最高,達到10.9%。企業稅收方面,我國涉企稅種較多,存在較嚴重的重復征收,特別是營業稅和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重復征收比較明顯。比如,有企業認為土地使用稅疑似“第二企業所得稅”,土地成本納入房產原值,按1.2%收取房產稅,同時又收取4.5元/平方米的土地使用稅,實質就是重復征稅。部分稅收自由裁量空間較大,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環境下,稅收征繳往往傾向于就高不就低。
涉企收費方面,近兩年,C市連續出臺促進經濟穩增長的“二十二條”措施和《關于促進經濟穩中求進的若干意見》,進一步規范和減少涉企收費,營造了較好的涉企政務環境。但企業反映,目前行政事業性收費仍較高。房地產行業對此反應最為強烈,認為部分房地產行政事業性收費不合理。比如,房地產報建費高,垃圾清運、白蟻防治、人防費等合計達到85元/平方米左右。涉企中介各項檢測、評估、評價服務費用較高,在一些領域仍存在壟斷經營和指定服務現象,特別是中介參與環節多、服務不規范。比如,建筑行業有行業協會、建設會計學會、建筑師學會等組織,建筑企業為保資質,所屬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參加各類并不必要的繼續教育培訓,導致企業成本增加。同時,企業反映在電力增容、天然氣安裝等環節費用壓力較大。
三、推動“降成本”的三點建議
1.梳理C市企業“成本清單”
調研發現,制度性交易成本、各項稅費、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物流成本等共同構成企業高成本譜系,但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大為不同。因此,打好降成本“組合拳”的前提,是列出行業性成本清單,找準“病灶”,對癥下藥。例如,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人工成本占到總成本的93.6%,對這類企業,有關部門要適時發布行業、工種工資指導價,引導勞動力供需雙方理性、合理確定工資薪酬;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進一步測算C市社保資金庫中長期運行情況,根據國務院有關會議精神,適時適度降低養老、醫療保險繳費比例,或加大受理企業的緩繳和降率申請的力度。對于原材料加工制造業,材料采購成本占比在70%左右,應重點考慮優化原材料供需信息和物流配送服務,減少“資源錯配”造成的成本增加。對于電能源消耗較多的企業,要支持其利用余熱余壓生產自用電,并免征發電系統基金和備用費;支持企業消納富余電、直購電,并對錯峰用電給予獎勵。
2.抓緊優化“降成本”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后,各市已在緊鑼密鼓推進實體經濟扶持政策。如重慶將房地產企業所得稅計稅毛利率由20%調整為15%,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中非普通住宅、商業、車庫的稅率由3.5%調整為2%,普通住宅執行1%的稅率。調整后,與C市執行標準(分別為15%,2%-2.5%,1%)基本趨同,這意味著C市先前的政策優勢正逐漸喪失,必須盡快推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真貨、干貨。
一是優化稅收征管。盡管國家層面已在部署全面實施“營改增”,一方面,應加緊在市級權限范圍內進一步精簡稅費。目前各種稅費名目繁多,單個稅費看起來不多,但累積起來就多了。建議降低或減免教育費附加等稅費,實現總體減負。另一方面,要切實用好市級稅務機關自由裁量權。建議針對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對中小企業進行減免或降低征收標準(或按最低標準征收);對部分行業企業,從盈利年度開始執行“免二減三”等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優化涉企收費。系統清理各項收費項目,嚴格執行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制度,規范行政審批前置服務收費和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收費。實行差別費率,在繳費比例、減免額度上針對規模、經營狀況等不同實現差別化管理。對虧損企業可適量減免殘保金、副調基金、工會經費等行政性收費;對園區內中小企業新建生產性建筑物的,按一定比例減免城市建設配套費等項目報建費。對社會保險、能源要素安裝等費用在制度允許范圍內適當降低,如對經營困難企業暫緩繳納“五險一金”,不收取滯納金;全面落實工商業用電價格優惠政策等。
三是優化融資環境。綜合考慮行業特點、發展階段和融資需求,采取差異化扶持政策,著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扶持力度,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準入門檻,支持和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建議籌建市級中小微企業應急轉貸資金,幫助部分生產經營正常、市場前景好但暫時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渡過續貸難關。清理資金“通道”和“過橋”環節收費,開展清理整頓不合理金融服務收費專項行動,進一步規范企業融資過程中擔保、評估、登記、審計、保險等中介機構收費行為。密切關注銀監會“投貸聯動”試點,爭取C市成為首批試點,重點支持科創型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加大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力度,積極幫助企業降低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難度。
3.建立企業減負長效機制
一是進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重點有兩個方面。其一,全面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切實降低中介費用。行業協會經常被形容為“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業的轎子、收企業的票子”,這是產生名目繁多中介費用的制度根源。C市應加快落實中辦、國辦關于“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的要求,從根本上切斷行業協會商會繼續擔任“紅頂中介”的可能。其二,按照“清費立稅”原則,限制并減少涉企基金項目。強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將審批項目取消和下放、普遍性降費等改革成果及時用制度法規的形式確定和鞏固下來。
二是健全企業負擔“監測體系”。暢通政企信息渠道,成立企業負擔監測網絡,設立企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實時收集分析企業負擔變動情況、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企業對政府服務的訴求等情況,提供更加豐富的企業減負決策服務信息。加大對執法部門的執收執罰行為、壟斷行業的經營收費行為,以及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重點部門、重點行業、重要時段的監督檢查力度。
三是加大對涉企案件的查處力度。嚴肅查處向企業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亂培訓以及變相或搭車向企業拉廣告、訂書報雜志、音像制品、推銷產品或服務、提供贊助或捐贈、報銷或攤派費用等行為,及時曝光一批負面典型,堅決打掉“小官大貪”“小鬼難纏”現象,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