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峰+崔煜晨
摘 要:環境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能夠有效評價環境效益以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業績的影響。環境會計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能夠針對性的核算環境資源給企業帶來的收入與支出。雖然環境會計是核算企業經濟運營的一種方法,但其誕生和發展本質的目的卻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本文主要探討環境會計中要素的定義與確認。
關鍵詞:環境會計
一、環境資產
目前,對于環境資產比較廣泛的觀點是:環境資產是企業從過去發生的事項中擁有或控制,以貨幣計量,并能夠為其帶來經濟利益的環境資源。另一種觀點是:因為環境資產符合資產確認的標準,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環境資產是一種被資本化了的成本。簡而言之就是:企業在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將環境資源轉化為環境資本。
為了更直觀的了解環境資產與傳統資產的區別,我們將兩者進行對比。對比后得出以下結論:①環境資產于傳統資產而言,有著相對稀缺的特性。雖然大自然有著一定能力的自我修復,但是對于某些不可再生資源,或者恢復周期很長的自然資源,過度的開采,就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資源越發稀缺。②環境資產具有可再生性。但從環境會計的角度來講,這種再生周期過長,成本過高。具體確認標準有以下三點:
1.符合環境資產的定義,相關資源必須是會計主體持有或者控制,并且這種資源未來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者好處。
2.相關性。伴隨著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與環境資源的密切關系,環境資產的確認,必須能夠在報表上為使用者提供環境資產相關而全面的會計信息,為報表使用者準確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做出重要依據。
3.能夠準確可靠的計量。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主要是自然資源,由于很多研究對象沒有市場價格,通常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替代的手段去估測其價值,雖然不能做到完全精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證其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
二、環境負債
環境負債是指企業為了彌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的損害而發生的費用。環境負債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會計負債,主要表現在:(1)可追溯性,是指企業導致環境污染的行為在過去是合法的,或者過去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后追溯起來,企業也應該承擔責任。(2)連帶性,是指所有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都要對環境恢復成本負有連帶責任。(3)不確定性,主要指環境負債的數額不確定、負債發生的概率不確定、負債發生的時間不確定這三個方面。
環境負債的確認,整體上的確認標準是這項資產企業的生產活動與環境相關,未來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直接表現為企業的一種現實義務。根據這種賠償的責任是否能夠確定,通常環境負債分為一般環境負債和或有環境負債。
三、環境權益
環境權益體現的是環境資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因持有或使用這種資源,所帶來的相關權益。環境資產扣除環境負債后,即為剩余的環境權益。企業所有者通過持有和使用自然資本,扣除環境負債后,就是能夠給所有者帶來好處的環境權益。而環保基金通常來源有三個方面:(1)國家撥款專門用于治理環境污染的資金。(2)企業從社會上募集的環保基金。(3)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從凈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環保基金,與傳統會計里的盈余公積的概念類似。
環境權益是所有者或持有人,因持有環境資產而享有的利益與好處,其確認主要依靠環境資產與環境負債的確認,二者的數值確定,環境權益的數值也就隨之確定。
四、環境收入
環境收入特指企業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從事與環境保護和治理活動,而獲得的收入。通常對于專業環保企業來說,環境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環保技術的開發、環境設備的研制、專業的環保業務咨詢等。根據是否直接與環保活動相關,其收入來源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環境收入是指企業的生產過程中,通過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率、利用“三廢”再加工為產品等積極的節約環境資源的手段而獲得的收入。間接環境收入是指企業積極開展環保活動,政府為鼓勵典型代表而表彰或者獎勵資金,企業獲得了社會公眾認可,這些必然都會間接的給企業帶來收入。
環境收入一般從環保中獲得。作為一項收入,環境收入的確認原則首先要符合傳統會計里收入的確認條件。同時這項收入必須與環境保護有關,即因企業通過改善環境而得到的經濟利益。
五、環境費用與成本
環境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環境有關的費用化支出或資產消耗的轉化形式。其特征有兩點:一、環境費用通常伴隨著環境資產的減少。二、環境費用通常具有連續性的特點。環境成本是指企業的日常成產對環境造成損害,致使環境的服務功能降低的代價,又稱為環境降級成本。罰款和排污費為社會成本,是企業對已造成污染的補償,是企業外部的成本內部化的過程。
環境費用的確認,必須符合定義且可靠計量。即使某些環境費用雖不能直接以貨幣計量,通過一定的替代方法估算的數值,理論上也是準確可靠的。其次,一項支出到底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如果支出不能夠在未來帶來經濟效益,這些成本就要作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在環境會計中對于要素的定義和確認極其重要。只有對環境要素的定義清晰準確,才能更好的應用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去計量環境要素。
參考文獻:
[1]牛海堂.對環境會計的研討[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技財經,2012.
[2]孫孟娟.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
[3]何利.國內外環境會計研究理論綜述[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2.
作者簡介:付立峰(1987- ),男,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論經濟學;崔煜晨(1991- ),女,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