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收集梳理近二十年來的轉移定價文獻,發現不完全契約模型是研究的主要理論框架,用以分析定價方法對實現專用性投資事前事后效率的影響,而不同方法間的比較又是重中之重。事前效率指投資有效,事后效率則指交易有效。分析顯示,前十年文獻較多關注專用性投資事前套牢問題的抑制,后十年則兼顧事后效率的實現。同時發現,此框架下跨國公司及無形資產的轉移定價研究薄弱。
【關鍵詞】轉移定價 不完全契約 述評
一、前言
會計機制中的轉移定價,是普遍廣泛的工具,為部門按公司利益行動提供激勵,有利于公司內部責任中心的合作(Haake等,2013)。一些轉移價格文獻,研究在面臨目標不一致和信息不對稱時,協調公司內的部門間行動(Chatterjee等,2014)。
自Hirshleifer(1956)始,學者對轉移定價正式且廣泛的研究迄今已有六十載。前四十年,更多側重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近二十年,即管理型(managerial)轉移定價文獻,其主題是轉移價格對部門層面專用性投資提供的激勵作用(Dürr等,2013),引導公司內部交易(Pfeiffer,2011)。
研究轉向得益于不完全契約理論的發展。不完全契約模型與供需曲線圖像模型、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重疊代模型、拉豐(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對稱信息模型、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的銀行擠兌模型,一起被稱為現代經濟學標準分析工具(錢穎一,2002),在企業理論、融資理論、資本結構理論和企業治理等方面得到廣泛運用。
這一主題研究始于20世紀末,在21世紀逐漸成為國際主流。眾多文獻在不完全契約理論框架下,從以協商、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等為基礎的轉移定價策略的單獨或相互比較視角,研究定價機制如何激勵專用性投資及促進內部交易有效性。本文將轉移定價文獻劃分為單一轉移定價維度、多個轉移定價方法比較維度和其他等三類,進行分析評述。
二、轉移定價分類
(一)單一轉移定價維度
1.協商轉移定價。Edlin等(1995)提出,如果部門能夠先于投資決策作出前簽署固定價格契約,協商轉移定價將導致有效投資。Anctil等(1999)確立了促進有效投資和給風險厭惡經理施加風險兩者之間的折衷,經理獎勵完全基于公司利潤,導致最優投資。Wielenberg(2000)認為,規定了轉移物最少和額外交易數量時所收取轉移價格的簡單契約,能夠影響有效生產能力和專用性投資決策。B?ckem等(2004)指出,為實現有效交易和投資,更多的關注應該集中到服從制度。只要在談判回合中有一個失敗,總部必須起完全約束作用,負責強制執行違約的契約。Pfeiffer(2004)增加了允許部門訪問信息系統階段,一方投資時,更多信息仍是投資部門的優勢。如果信息能夠加劇投資不足和對另一部門和整個公司利潤的負面影響,兩方投資時部門經理的更多信息會對各方有不利影響。Dürr等(2013)研究表明,最優投資決策和最優事前契約,由國際稅收差異決定。在國外(內)稅收有優勢時,部門設定事前轉移數量高(低)于最優數量,在國外(內)稅收占優時,兩個部門過度投資(投資不足)。
2.標準成本法。Hinss(2005)提出,在部門投資決策作出前,總部投資建立一個決策前信息系統。系統產生前瞻的信息,能被用于改進部門投資決策。
3.兩步定價法。Wei(2004)論證了包含變動和固定費用的內部轉移系統,給予經理內在化公司有效投資水平目標的強烈激勵, 減輕有效生產決策和有效投資決策間的緊張關系,緩和事前投資效率和事后生產效率間的沖突。
4.完全成本法。Dutta(2010)分別賦予部門、總部和雙邊生產能力所有權,部門作為投資中心或是利潤中心組建,只要部門能力分配在短期內是可替換的,隨之可能遭受動態投資套牢問題。由于責任中心的更對稱選擇,讓部門經理協商實際生產能力分配是重要的,動態的投資套牢問題可緩和。
(二)多個轉移定價方法比較維度
1.協商VS標準成本。Baldenius等(1999)發現,在對稱信息下,轉移價格通過協商確定時,部門經理有不充分的投資激勵;成本基礎轉移定價能夠避免套牢,但轉移數量扭曲。信息不對稱時,標準成本定價對部門的專用性投資產生了更多激勵;對購買者的投資,相反的結論成立。
2.實際成本VS標準成本。Lengsfeld等(2003)指出,實際成本基礎轉移價格,允許交易決策靈活調整至邊際成本實現,但導致投資和交易不足;標準成本基礎定價除了靈活性,還提供了投資激勵。
3.協商VS實際成本。Krapp等(2010)認為,與授權決策制定相聯系的協商轉移定價方法,分權下的最優補償契約折衷部門和公司層面績效評價,改善投資激勵;只有在購買部門經理是風險中性時,成本基礎轉移定價的應用才成為最優。
4.基于正常數VS實際銷售價格×系數(系數可協商)。Haake等(2013)研究了轉移價格機制和相應的討價還價問題。兩個議價情況顯示了不可轉移效用(non-transferable utility),因為轉移價格不僅涉及公司利潤分配,而且通過轉移價格所產生的對部門投資和數量決策的激勵,進而影響公司利潤。
5.集權式標準成本VS報告式標準成本VS實際成本。Pfeiffer等(2011)研究表明,集權式的(centralized)標準成本轉移定價優于其他方法,如果事前成本不確定性是充分低的;報告式的(reported)標準成本定價占優,如果事前成本不確定性是充分高的,且購買者在交易階段不能獲得充分成本信息;實際成本基礎定價成為更好的方法,如果事前成本不確定性充分高,且購買者對供應者的成本充分知情。
6.版稅基礎VS協商VS版稅基礎(再談判)。Johnson(2006)分析指出,版稅基礎轉移定價方案導致無效,而再談判方案為購買者提供了有效激勵,但引起了銷售方的套牢問題。能被再談判的版稅方案,為買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資激勵,又保護了銷售者,使其免于套牢。Baldenius(2006)將Johnson模型更廣泛應用于任意滿足兩個關鍵特征的資產:某個上游單元制造,只能被唯一一個下游單元使用;上游投資是合作性的,提升了轉移給下游單元資產的價值。
7.變動成本系數加成VS完全成本系數加成。Chwolka等(2010)提出,基于變動成本的轉移價格,不能促進上游階段的投資。相對應,基于完全成本的轉移價格,為上游階段提供了強烈的投資激勵,但不能協同投資決策。協商避免了這樣的協同失敗,特別是公司從一個較高程度的分權中獲益。
(三)其他
Pfeiffer等(2007)進行了轉移價格與預算的比較研究。證明了預算占優價格,如果在外部市場間,有個根據線性回歸beta系數衡量的強正向(strong positive)補償。提出在決定公司是建立內部市場還是科層來協調分權決策時,補償是個重要因素。
Chwolka(2003)分析了一個收益分享規則、三個利潤分享規則和給定的不變轉移價格方案下的供應者投資意愿,以及這些規則對質量改進投資的影響。肖虹(2003)認為,在無外部市場中間產品內部交易時,所確定的不利于投資部門的轉移定價,會導致專用性投資不足。
三、轉移定價研究比較
(一)研究關注不同定價方法的比較
眾多文獻試圖提供一致的分析來說明在何種情況下,公司適宜使用真實或標準或協商轉移價格基礎。這是管理會計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管理會計教科書和調查討論了實務中使用的各種轉移定價機制,但對環境與方法間的匹配性、適用性和針對性闡述不夠。正如Baldenius等(1999)論述的一樣,這些機制的規則和步驟在文獻中已被廣泛描述,但似乎不太好理解何時特定的轉移定價方案執行得相對更好。在什么情況下,相比其他,一個公司更偏愛某一個特定的轉移定價方案。
(二)主要關注協商與成本基礎間或各成本基礎間的比較
在文獻研究中,更多進行兩大普遍使用方案的績效比較:協商和成本基礎轉移定價。因為在實務中,當所討論的中間產品沒有確定的外部市場時,這兩個選擇似乎特別普遍(Pricewaterhouse,1984;Eccles,1985;Shelanski,1993;Tang,1993)。成本基準轉移定價包括一系列不同方法,這些方法基于標準或實際成本,通常包括加成(Pfeiffer,2011),基于不同成本基礎方法間的比較也是重點研究內容。
(三)基于不完全契約模型應用的兩個方向
不完全契約理論模型從專注專用性投資前的套牢問題,發展到兼顧投資后的內部交易效率,轉移定價研究亦呈現這樣的變化軌跡。
1.僅涉及專用性投資的事前套牢。Edlin,1995;Anctil等,1999;Baldenius,2000,2006;Pfeiffer,2004;Hinss,2005;Johnson,2006;Krapp,2010,探討了轉移定價機制應如何設計,可緩解專用性投資事前套牢,進而實現投資有效性。
2.同時考慮專用性投資事前套牢和事后效率。最近十年,轉移定價決策時考慮雙重目的,引導公司內部轉移和為部門層級的預先投資(upfront investment)提供激勵(Baldenius等,1999;Wielenberg,2000;Chwolka等,2003,2010;Lengsfeld等,2003;B?ckem等,2004;Pfeiffer等,2007,2011;Dutta,2010;Dürr等,2013;Haake等,2013)。
四、轉移定價未來發展
(一)長期研究應跟蹤并借助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創新動態
轉移定價學術研究60年來,主要依據四種分析工具,分別是邊際分析、數學規劃、委托代理模型、不完全契約模型,應用分為四個時間段。見下表。
可見,轉移定價問題的探索、突破和深化,經濟學理論和工具是其主要依賴,諸如以上提及的邊際分析,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約等。
(二)短期研究需跟蹤并借助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進展
目前轉移定價前沿問題,是解決專用性投資的事前套牢問題和事后無效問題,而其中的最新熱點是,投資后,部門間信息不對稱下的交易效率,由于自然狀態實現后、再談判時,雙方信息通常不對稱,轉移定價決策如何制定,方法又該如何選擇。
理論有新發展,區分字面績效(依照合同具體條款執行的績效)和實質績效(依照合同之合作精神所執行的績效);并引入重要的行為因素,假設一方獲得了其應得的結果,那么他將愿意提供實質績效;否則,會減少一部分實質績效,即“折減”(shading)問題,研究定價決策和方法選取。
(三)跨國公司轉移定價研究亟待加強
相關文獻較少,而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管理全球稅負的重要工具。根據Ernst&Young(2007)所做的調查,90%的跨國公司認同轉移定價非常重要,39%的公司的稅收主管將轉移定價視為日常應處理事項中最重要的一項。我國“走出去”戰略已實施十多年,總部注冊于大陸的跨國公司逐漸成長并日益壯大,面臨的此類問題甚多。
轉移定價服務于雙重目的,提供部門層面的預先投資動機和指引公司內轉移。涉及跨國公司時,對稅收遵從約束下的稅負優化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問題是稅收因素影響下,不同轉移定價機制對專用性投資事前效率(抑制投資套牢)和事后效率(內部交易有效)的激勵作用及比較。
(四)無形資產定價研究缺乏
國內外現有文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無形資產定價,即使有著和有形資產顯著不同的特征。如普遍缺乏可比參照物,定價的較大自主性,再生產的邊際成本基本為零等。我國現處于經濟新常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企業升級轉型,勢必會產生大量專利、商標權、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
(五)從記錄和分析事后數據向強調契約和激勵,以及人類行為的控制轉變
長期以來,大量的會計研究關注會計數據的統計特征及決策相關性,似乎數據由機械的技術驅動過程產生的。近年來,涌現出具有博弈理論觀點的新文獻,會計數據受到公司內和公司間的相互作用。會計過程改變了委托人代理人間的互動,通過影響其激勵和履行約束行為的契約。新文獻以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式探討評價規則和會計處理過程。相比記錄和研究事后數據,更加強調契約、激勵與人類行為的控制。
會計機制中的轉移定價如同預算,有利于公司內責任中心的合作。這兩個主題共同構成了博弈理論對管理會計研究的核心。博弈理論應用到轉移定價研究中,會計人員從事于績效評價和契約設計。減輕了道德風險,會計差異的事后分析為通過對代理人隨機監測的事先控制所替代,這就是為什么子公司(自治單元)應被允許自我選擇自身應達到的標準和定額的根本原因(Chatterjee,2014)。
參考文獻
[1] 蔣士成,費方域.從事前效率問題到事后效率問題——不完全合同理論的幾類經典模型比較[J].經濟研究,2008(8):145-156.
[2] 費方域,蔣士成.不完全合同、產權和企業理論[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3] 萬壽義,崔健波.四大會計學刊轉移定價研究50載[J].財會月刊,2012(3):76-79.
[4] 肖虹.企業集團內部轉移定價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財會月刊,2003(6):5-7.
[5] 楊繼國,郭其友. GHM模型的理論深化及其發展趨向[J].經濟學動態,2004(9):69-75.
[6] Adams L, Drtina R. Transfer pricing aligning division and corporate decisions[J]. Business Horizons, 2008(51):411-417.
[7] Anctil R M, Dutta S. Negotiated transfer pricing and divisional vs. firm-wide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9, 74(1):87-104.
[8] Baldenius T. Discussion of “divis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transfer pricing for intangible asset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11): 367-376.
[9] Baldenius T. Intrafirm trade, bargaining power, and specific investment[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0(5):27-56.
[10] Baldenius T, Reichelstein S, Sahay S A. Negotiated versus cost-based transfer pricing[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999(4): 67-91.
[11] B?ckem S, Schiller U. Transfer pricing and hold-ups in supply chains[J]. German Economic Review, 2004, 5(2): 211-230.
[12] Chatterjee K, Samuelson W. Game theory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14:43-44.
[13] Chwolka A, Martini J T, Simons D. The value of negotiating cost-based transfer prices[J]. Business Research,2010,3(2):113-131.
[14] Chwolka A, Simons D. Impacts of revenue sharing, profit sharing and transfer pricing on quality-improving investment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3(12):1:47-76.
[15] Dürr O M, G?x R F. Specific investment and negotiated transfer pricing in an inter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 model[J]. AAA 2011 Management Accounting Section(MAS)Meeting Paper, 2013(1): 27-50.
[16] Dutta S, Reichelstein S. Decentralized capacity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pricing[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0, 15(3): 442-478.
[17] Edlin A S, Reichelstein S. Specific investment under negotiated transfer pricing: an efficiency resul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0(2):275-291.
[18] Grossman S, Hart O.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691-719.
[19] Haake C J, Martini J T. Negotiating transfer prices[J].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 2013(22):657-680.
[20] Hagedorn M.Contracting with private information[R]. IZA Working Paper No. 690, 2003(1).
[21] Hart O. 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22] Hart O, Moore J.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renegotiation[J].Econometrica,1988(56): 755-785.
[23] Hart O, Moore J.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1119-1158.
[24] Hinss S, Kunz A H, Pfeiffer 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th specific investment and cost-based transfer prices[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5, 14(4):815-838.
[25] Johnson N B. Divis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transfer pricing for intangible asset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11):339-365.
[26] Klein B, Crawford R G, Alchian A A.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8, 21(2):297-326.
[27] Krapp M, Schultze W, Weiler A. Manager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ternal trade,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OL]. Available at SSRN: http:// ssrn.com/ abstract=1579416 or http://dx.doi.org/10.2139/ ssrn.1579416, 2010-3-10.
[28] Niko M. Ex post inefficiencies in a property rights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004, 20(1):125-147.
[29] Pfeiffer T.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the holdup problem[J].German Economic Review, 2004,5(2): 177–203.
[30] Pfeiffer T, Schiller U, Wagner J. Cost-based transfer pricing[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1, 16(2): 219-246.
[31] Pfeiffer T, Wagner J.Internal markets or hierachies: transfer prices or budget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7(59):24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