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南,陳少華,李笑平(廣州醫科大學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180)
?
構建與創新教學模式相適應的多元互動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楊玉南,陳少華,李笑平
(廣州醫科大學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180)
摘要: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方面,多角度構建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學生學業評價量表,該量表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職業態度與敬業精神、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等進行全面評價,較好地解決了現今學生學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學業評價;多元互動評價;教學模式;評價體系
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推進,以及任務引領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模式的逐步本土化,學生學業評價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們研究了近10年國內學者對學生學業評價的相關成果,發現主要在兩方面做出了改進:一是從單純重視理論考試過渡到同時重視技能考核,在理論考試的基礎上將技能考核成績單列;二是從重視結果評價過渡到重視過程評價,以能力為標準進行過程性評價。但醫學院校仍然存在評價內容單一、評定主體單一、評價方式單一、學校評價與醫院評價未能很好銜接等問題。對此,我院就如何構建創新教學模式下學生學業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方面,多角度構建了學生學業評價量表,客觀、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表1 創新教學模式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專業課成績多元互動評價量表
近年來,我院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多門專業課中開展任務引領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課堂教學改革,并設計專業課成績多元互動評價量表(見表1)對學生學業情況進行評價。量表采用3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1)職業素養的形成,包含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和人際關系3個二級指標[1];(2)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包含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操作能力3個二級指標[2,3];(3)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包含創新精神、應急處理、自主學習3個二級指標[4,5]。采用該評價量表后,課程成績結構為:期末考試成績占50%,技能操作占30%,平時成績占10%,職業素養占5%,綜合職業能力占5%。
2.1評價內容的多元互動
該評價量表在評價學生掌握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職業態度與敬業精神、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綜合職業能力進行客觀評價。
2.2評價主體的多元互動
根據評價指標內容的不同,評價主體也發生變化,由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拓展到教師、學生、同行專家、家長共同完成評價,不同主體發揮各自的評價作用,相互彌補,獲得客觀、全面和科學的評價效果。
2.3評價方式的多元互動
運用量化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他評與自評相結合等互動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主要采用質性評價,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采用量化評價。
2.4評價結果的多元互動
評價結果不僅僅作為課程成績,也對創新教學模式改革發揮指導作用,即根據評價結果所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補充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過程。
開學初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學習該評價量表的指標內涵,讓每一名學生清楚3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的具體內容,以及評價主體和分值,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采用質性評價,一般在學期結束前4周,分別由教師、學生、同行專家、家長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專業知識和技能以量化評價為主,其中理論知識60分,包括期末考試50分和平時成績10分;基本技能20分,主要通過操作考核完成;綜合操作能力10分,主要通過學生在課前、課中的具體表現綜合評價獲得。
4.1該量表的評價體系客觀全面
我院立足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系統研究了創新教學模式下學生學業評價工作現狀,從培養方式入手,在護理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構建了多元互動學生學業評價量表,有助于豐富學生學業評價的研究領域,較全面地對學生職業態度與敬業精神、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自學能力與創新精神等學業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4.2該量表的評價內涵多元互動
主要體現為評價內容多元互動,從單純評價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拓展到對學生職業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形成過程的互動評價;評價主體多元互動,從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拓展到教師、學生、同行專家、家長共同完成評價;評價方式多元互動,運用量化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他評與自評相結合等互動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
4.3該量表使用方便,易于推廣
可以根據各專業人才核心能力培養要求,對該量表的基本技能、綜合操作能力和應急處理模塊進行適當修改,該量表便適用于衛生類高職高專其他專業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因此具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價值,可有力推進各專業學生學業評價改革進程。
4.4成績評定結構比較
采用該評價量表后,課程成績結構為:期末考試成績約占總評成績的50%,技能操作占30%,平時成績占10%,職業素養占5%,綜合職業能力占5%。而目前多數衛生類職業院校各課程期末考試成績約占總評成績的70%,技能操作占20%,平時成績占10%。因此推廣運用時,需要各院校教學管理部門對采用創新教學模式的課程成績評定方案給予支持。
我院在創新教學模式下,積極探索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方面多元互動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能夠客觀、全面、科學地對采用創新教學模式的課程進行評價,較好地解決現今學生學業評價存在的問題,有效推進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價改革進程,促進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宮黎明.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3):130-134.
[2]陳璇,楊帆.高等醫藥院校課程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1):63-65.
[3]王一任,吳志泉,王姿歡,等.醫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若干問題與對策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149-150.
[4]李文莉.基于創新創業理念的多元聯動型學生學業評價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15):169-170.
[5]魏春梅.完善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思考與對策[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10(3):34-3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34-03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2013年度基金項目“創新教學模式下多元互動學生學業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2013A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