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星星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軍地小學,湖南 張家界 427400)
?
論油畫的傳統與創新
毛星星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軍地小學,湖南 張家界 427400)
[摘 要]藝術活動中的傳統對藝術的創新起到一個協同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藝術創新必不可少的限定。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光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因而必須對傳統的藝術價值和功能有全面認識,自覺地確立傳統感是很必要的。一味地固守傳統和盲目地求變創新都是沒有出路的,正確的態度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關 鍵 詞]油畫;傳統;創新
我認為傳統就是被歷史所選擇了的,被人類認可了的,經過篩選、濃縮、凝聚、沉積所得到而傳之于后世的,經典的,變化層中相對不變的特殊層,它就像是一根綿延不絕的長鏈,總在不停地發展,傳統從遠古時代的原始文化藝術萌芽開始溯源,又像是一條長河,奔流不息并且向遙遠的未來奔涌而去。對于傳統,人們大多從前人和歷史中去繼承,然后在新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中加以改造,經過加工創造,變成適合當下的新事物。新的傳統和舊傳統相互交替,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有一種穩定性的表現。藝術創新在任何時代都只有相對于歷史傳統才有意義,相對于后一個歷史時代的傳統又由此產生。藝術傳統確實是在不停發展著的,它具有一種文脈,也就是藝術活動本質上固有的延續性。藝術傳統是一時的,從個體、現象來看,有形成、發展、衰微、消亡的歷史。它與人類藝術活動同在,因此從總體,從本質上看,藝術傳統具有一種永恒的特征,是不會消逝的。現代主義繪畫中,印象派、立體主義肯定與他們之前一些藝術家的創作不相同,但是它們卻都尊為楷模,這其中的一些優秀的傳統,至今還在影響著后來者的創作。生命在于運動傳統的本質也是運動的,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產物,傳統總在推動藝術和人類不斷邁向新的征程,對于傳統的延續和發展就形成了創新。
藝術的創新究竟是什么?這是個復雜的問題,大致有三種探究方式:“一類是從創造過程出發,來定義和剖解創造性;另一類是從創造主體——人出發,著重分析有創造的人特有的能力和獨特的個體模式;第三類是以創造性產品為標志,來討論創造性與非創造性的不同。”①艾曼貝爾:《創造性社會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頁。沒有適當性的繼承傳統和沒有新穎性的求變創新,這樣的藝術都稱不上是創造性的。有創造性的作品是獨特的有機統一結構體,它的創造性是無法還原和復現的。

圖1 《紅色的和諧》

圖2 《亞威農少女》
美術領域,藝術家們在創作中要想實現超越與再創造,最終實現創造美,卻需要他們通過對自然及其他藝術大師的繼承來實現,只有真正懂得繪畫的人才能完全具有。并且這種繼承不是一味地模仿與崇拜,更不是剽習,而是具有創新性與前瞻性的。
1.大師們的繼承具有很強的選擇性,不管是從思想上還是技法上或是其他方面,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非全盤吸收。
藝術大師在藝術創作上都具備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風格和藝術觀念的形成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在深刻地理解和學習傳統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觀念探索而形成的。對于法國畫家馬蒂斯來說,他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前,其繪畫曾先后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影響,而且他最推崇的藝術家是塞尚,很顯然,塞尚對于傳統藝術與外來藝術的大膽借鑒與超越,給了他極大的啟發與鼓舞。他正是選擇性地繼承了印象派特別是塞尚成功的經驗,比如 《紅色的和諧》(圖1)技法上的單純、畫面的平面化,另一方面他又徹底地解放了繪畫中的色彩,比起塞尚在色彩與光線上的理念,他更多的是從自己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直觀感受中去選取色彩去感受光線,所以他的畫色彩更加鮮艷、純粹,他的畫面效果比起塞尚也更加平面化、更強烈。比如他的代表作《紅色的和諧》(圖1):一大塊未經調色的紅色描繪出墻與桌面,藍色的花紋貫穿于畫面,使整個畫面產生強烈的對比與平面的效果。他正是選擇性地并且成功的繼承了印象派耐人尋味的東西,再經過一些體驗與加工,使自己的畫同樣能綻放光輝。

圖3 《格爾尼卡》
而對于立體派畫家,他們早期也運用了塞尚的繪畫形式因素,把它們作為立體主義早期明顯的主張。用線條勾勒輪廓,并且特別強調曲線與直線的對比。對于立體派大師畢加索來說,從他的名畫《亞威農少女》(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左邊的三個少女顯然取之傳統繪畫中的三個命運女神,她們好像正在接受帕里斯裁決誰最美麗?她們都是用銳利的線條組成的幾何形體,這顯然是受到塞尚“自然同樣可以用球體和圓錐體處理觀念”的影響;而右邊的兩個妓女面目猙獰,很有可能是受非洲面具藝術的影響。他的另一幅名畫《格爾尼卡》 (圖3),還以古代祭壇畫常用的“灰色法”作畫。運用現代的題材、現代人的視角以及古代人的技法創造出震撼人心的巨作,而且主題與技法完全融于一體,這些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他的大膽的繼承與創新。
從馬蒂斯和畢加索兩位大師的作品分析當中可以看出,大師們在進行藝術創作中,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元素,然后再結合自己的創新思路,作新的組合。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像大師一樣能夠組合的非常完美。因為普通人沒有大師的那種超精細的觀察能力,和對舊的事物本質上的獨到的把握,大師們的作品不經過點撥,一般的人是很難發現組合的痕跡,就像上面兩位大師的作品如果不是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你根本就不知道大師的作品是怎么創作出來的,但有一點是永恒不變的。大師也好,凡人也罷,他們的創新都與傳統是分不開的。一些不入流的畫家所謂的創新,就是繼承的太多,而組合的卻太少,看上去就像是在抄襲前人的作品,我認為用舊元素做新的組合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方法,多了解信息和思想是有助于創新的,因為只有你掌握了很多知識,你才能比較容易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傳統去繼承去創新。
2.最好的繼承并不是拿來就用,而是要放到生活中去實踐去融合,才能在創作中產生靈感,創造出經典的感人的作品。
傳統是歷史的,是特定歷史背景的產物,我們在繼承的時候所處的背景必然有新的變動,最好的繼承不可能拿就用,而是要放到生活中去實踐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就像凡·高把這種體會放到了阿爾,放到了法國的南部,可以說是這些充滿生機的土地給他注入了血與肉,而日本浮士繪與早期印象派給了他靈魂,人們卻給了他源源不斷的養料,他用這些描繪出區別于浮士繪,更區別于其他人而充滿了自然風格的畫卷。可以說凡·高是日本版畫、新繪畫技法與他樸實的氣質相融合的產物,他在繼承中同時也強烈地展現了自己的個性:有的人看了馬奈的作品,覺得他的繪畫構圖和以往的大師作品近似,覺得他的作品構圖靈感枯竭,殊不知這恰恰說明了他具有非凡的構圖力,他在長時間的實踐中,證明了在相同或相似的構圖中,用新的觀念新的視角新的表現手法,都能創作出新的美感。
而對于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開拓者,奠基人徐悲鴻來講,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求進行藝術創新,提倡各民族美術相互吸取養料,并與本民族傳統相融合,他把歐洲藝術的優良傳統和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融會,開辟了中國油畫蹊徑.可以說中國油畫發展至今能夠被世界所矚目,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的油畫不僅繼承西歐古典藝術嚴謹而完美的造型傳統,而且還吸取了印象派對光、色的理解,使之完美地結合。進而使他的油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油畫色彩能夠洞查物象暗部的局限,他畫出的景物色彩豐富細微,明亮和透明,他在油畫色彩探索中,始終把色彩與物體的完美造型相結合,且油畫創作題材非常廣闊,創作了許多的抒情即興之作,其油畫作品非常有氣勢,而且洋溢著時代精神和強烈的感染力,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他正是把這種繼承融合到了生活和愛國主義情懷之中,從而使他的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藝術活動中的傳統對藝術的創新起到一個協同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藝術創新必不可少的限定。“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①魯迅:《致魏猛克信》,轉引自章利國:《造型藝術美學導論》,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因而我們必須對傳統的藝術價值和功能有全面認識,自覺地確立傳統感,是很必要的。一味地固守傳統和盲目地求變創新都是沒有出路的,正確的態度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②魯迅:《拿來主義》,轉引自章利國:《造型藝術美學導論》,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參考文獻:
[1]章利國.造型藝術美學導論[M].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
[2]艾曼貝爾.創造性社會心理學[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廖靜文.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4]章利國.造型藝術美學導論[M].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854(2016)02-0046-02
作者簡介:
毛星星(1982—),男,2005年6月畢業于湖南省衡陽師院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湖南省書法骨干教師,武陵源區書畫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