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新
摘 要: 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推行,我國的教育都在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高中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置身于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以往的教學模式和學習評價模式不再滿足于當前教育的要求和需要,必須對其進行改革與創新,從而使高中體育教學更符合新課程教育理念。高中體育教師要想構建好基于人的全面發展中心的體育學習評價模式,應該有相關理論知識指導,將其與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模式充分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實現高中教學目標,提升高中體育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
21世紀作為素質教育時代,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模式還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以至于在學習評價中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身體素質、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高中體育教學作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應該本著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改革高中體育學習的評價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解放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因此當前面對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模式的落后局面,需要在學習評價中調動學生積極性,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提高高中體育學習評價的有效性。
一、當前高中體育學習評價的現狀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的主要依據是學生體育學習評價和內容和方法,但目前我國的許多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模式仍舊采用以運動技能測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模式,這不僅給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誤導,認為只有學習好標準的運動技能才能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而且這樣的學習評價方式會降低體育學習評價的作用和效果,影響高中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此外,在大部分的高中體育學習評價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源于精英教育的行為目標模式,主要是以預定的目標為評價核心,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群體產生區別對待。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學習評價方式下學生體驗到較多的是挫折和失敗,會導致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遭到挫傷,使得學生逐漸喪失自我發展的動力。
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模式
(一)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在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標準的制定中要按照統一的要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和能力,設置一定的評價尺度,起到對全體學生的激勵作用,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對體育項目進行量化考核,適量增加定性評價。體育教學過程作為一個全面培養學生能力和個性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只依賴定量評價是不完善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定性評價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一方面注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能力和個性發展,量化評定學生的身體素質指標,運動項目的技能掌握程度等,另一方面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避免評價結果的主觀隨意性,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高中體育測試中,不但要關注學生各項體育項目的測試分數,而且要結合學生在日常體育學習中的自主表現,根據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積極性及體育能力進行成績考核的綜合評價。通過考試成績和日常表現評分的結合進行綜合評價,能夠更客觀地判斷學生的體育發展。
(二)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
高中最常用的學習評價方式是終結性評價,這一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結果,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因素,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通常隨著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結果的公布,學習課程隨之結束,對多數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起不到任何作用。終結性學習評價方式忽視學生個性發展,評價過程中注重學生近期學習目標的實現,對學生學習中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及創造精神起到不任何的啟示作用。過程性評價方式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家詹姆的過程評價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在當今歐美國家學校中普遍應用。過程性學習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單元的評價,將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評價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體育長跑測試中,可以記錄學生在日常教學時間段內的長跑測試結果,在期末考試中取平均值,避免部分學生由于考前身體不適等因素造成成績不良。過程性學習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培養,能夠調動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積極性和熱情,將體育教學和學生鍛煉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協調
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對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在體育教學中,大多數學生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素質,但對體育鍛煉十分厭惡。學生產生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體育學習所帶來的身心的愉悅感及在體育課堂學習中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長期以來高中體育教學課堂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單純注重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對學生過分強調運動技能,導致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反感的心理傾向。體育教學過分注重技能的加強只會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在體育學習評價中,教師要注重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意志,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結合體育教學特點,從體育知識和技能入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和情感教育的目標,不僅要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提升,而且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開啟。
比如,高中生對鉛球、長跑、籃球等運動項目并不感興趣,但是她們在短跑、跳繩、羽毛球等運動中表現良好,因此,高中體育考核如果僅僅注重學生對體育項目得分的結果,則反而會造成學生對部分體育項目的厭煩,只有通過對體育項目的技能評分與理論考核,才能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多項教育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雖然不能與智力因素相提并論,但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對智力因素起著制約的推動作用,能夠激發引導智力因素,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四)單一評價指標轉化多元評價指標
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要求在體育學習中注重學生體能、學習態度、知識與技能和情感表現與合作精神四個方面的評價,其中體能和知識與技能占據較大的比重。體育教學是通過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從評價的主體上看實現學生自我評價、組內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果三者之間發生任何沖突,以教師的評價指標為參考依據。多元化學習評價指標要求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力,突出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傳統的高中體育考核往往采用個人技能測試,忽視學生小組合作能力。高中體育評價中可以融入教師、同學、個人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價,或者通過在考試中組織小組體育活動項目,綜合評價小組體育技能評分,同時培養學生競爭合作能力。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判斷學生的體育發展能力。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能夠滿足高中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而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高中體育傳統的學習評價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要,必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注重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改變單一的學習評價指標,實現多元的學習評價方式,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林鈞,梅竹.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有效性芻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1):102-106.
[2]董金果.新媒體環境下民族體育項目在高中公共體育課中施行的意義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7):179-180.
[3]湯攀.高中公共體育課混合式學習的模式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