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婷
摘 要: 學前是兒童掌握語言的敏感期和關鍵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永遠的教師。親子閱讀中,幼兒能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無私的愛,體驗親情的流露。親子互動、寬松自由的閱讀氛圍,使得幼兒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顯得那么真實、自然。父母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只要用心,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到幼兒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只要指導方法得當,很快就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興趣。
關鍵詞: 親子共讀 健康成長 幼兒教育
書是閱讀的一個工具。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它們之間似乎有種同工異曲的解釋。
親子閱讀作為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閱讀的一種方式,是早期閱讀的重要一環。早期童話閱讀,能夠幫助幼兒早點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提高幼兒的想象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及對事物的專注度。
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孩子最初的閱讀離不開成人的協助,孩子是發展的強勢者,但需要成人的關懷。兒童處在人生發展的最關鍵的時期,一代代人的發展質量與命運的決戰不在終點的沖刺,而是始于起點的競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礎工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因素,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在學齡前促使孩子智力發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親子閱讀,親子閱讀不僅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一把鑰匙,而且是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紐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現在的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尤其是朝夕相處的家長們。在家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涓涓細流匯聚浩瀚,滴滴微水蘊成大海。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身教的魅力不可低估。父母如果熱愛閱讀,孩子就一定會喜歡上閱讀,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快樂,共同成長。反之,如果家長們當著孩子的面整天看電視、打游戲、打牌,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會留下什么好印象呢?是否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呢?古人孟母為了孩子三遷,現今我們為了孩子是否也該身體力行呢?
二、親子共讀,讓孩子體會閱讀的價值,享受閱讀的樂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中指出:“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學習建立畫面與故事內容的閱讀觀察經驗有三點:學習觀察圖畫書關鍵畫面形象、關鍵情景變化、關鍵細節表情。”
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家長經常會通過問一些與故事有關的問題培養孩子的說話技巧,通過問答,可以讓我們了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正是這種方式,讓孩子聽故事的注意力能夠更加集中,促使他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故事。同時,提醒他對待每一件要做的事都要認真,都要盡自己的力量做得最好。對于每次孩子的回答,都要作出一定的評價,有時還要聯系日常生活擴展他的回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告訴我們:尊重和接納幼兒的說話方式,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如何,都應給予積極的回應.”讓孩子邊看邊表演,邊讀邊討論,讓他有成就感。
學前兒童的口語發展水平是閱讀能力的重要基礎,同時,早期閱讀可以幫助幼兒獲得高質量的口語詞匯、口語表達和傾聽理解能力,足見早期閱讀與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從幼兒的閱讀表達過程中,家長很容易了解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找準最近發展區,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提升。
三、創造了良好的親子溝通渠道,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每天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幼兒交談。”通常,幼兒在閱讀中獲得的是書面語言所要傳遞的信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不失時機地與幼兒交談,引導幼兒將書中的語言運用在生活中。
以書本為出發點,我們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通過選書、讀書、談書,父母拉著孩子軟軟的小手,帶他步入世界,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達給孩子。坐在父母的膝上與爸爸媽媽分享一本好書,將給孩子留下溫馨的童年回憶。
陳世明教授曾說:“親子閱讀是一種享受快樂的過程,一種愛的傳遞過程,一種良性的閱讀經驗積累的過程。”恰當的親子閱讀指導方式更是幼兒成為自主閱讀者的重要途徑。愿親子閱讀真正成為家園共育的好幫手。讀書的教育意義不僅在于促使小孩子樂觀地面對人生,同樣對成人也很有啟迪。讓我們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感受“愛的教育”,相互共勉。
親子閱讀是有意識、有目的、更積極的對話形式,以閱讀為基礎,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使孩子的心靈得到更多的關愛,通過閱讀,培養親子關系;通過閱讀,父母與子女終身學習,共同成長。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基礎和最大的本錢,讓我們通過親子閱讀為孩子點亮一盞慧燈,讓他們的未來更加美好、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