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苗苗
海城市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理念,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市關于推進城鎮化戰略部署的精神,緊密結合城市實際,制訂并實施了“三化并舉、產城一體、雙向互動,以人為本、梯次推進、和諧發展”的城鎮化發展規劃,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轉型。2014年海城市榮獲中國十大全面小康示范縣(市),在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評比中繼續穩居第十位,開創了我市城鎮化建設新局面。
一、2014年海城市城鎮化發展情況
(一)全市基本概況。
海城市是位于遼東半島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隸屬于鞍山市,北靠鋼都鞍山和省會沈陽,南鄰港口城市營口、大連,東接煤鐵之城本溪及邊境丹東,西與油田新城盤錦隔河相望。轄區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下轄27個鎮(區)街道,2013年以來成立五個開發園區,建成區面積36.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8萬人,常住人口123萬人。
(二)城鎮化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海城市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并舉,統籌城鄉與科學發展理念,不斷將城鎮化工作深入推進,城鎮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績。截至2014年末,城鎮化率達到67.2%。
1.城鎮經濟水平保持穩步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9.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8億元,比上年增長2%;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0元(新統計口徑預計值),同比增長10%。工業總產值達到1420億元,農業總產值達到82.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8.9億元。
2.產業升級步伐加快
海城市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圍礦、圍鋼、圍店”,依托市級產業園區,著力發展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產業突圍,加速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型;推進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化、生產方式的設施化和機械化、終端產品的精深化、農業經營運作的市場化,促進農業的增產和農民的增收;加速向現代物流方向轉變,不斷擴寬服務業領域。
3.城鎮建設全面啟動
全市全年固定資產投資79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2.3億元,全年新開工商品房面積152.2萬平方米,竣工商品房面積89.1萬平方米。城鎮功能不斷增強,新建城鄉公路340公里和橋梁9座,投資6億元建成全長31.4公里連通我市西部與三大園區重要產業的騰海大道主體,探索組建鎮(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6家,幫助農民實現土地流轉11萬畝,新建標準南果梨園10個和良種繁育基地200畝,創建優質米生產基地5個、標準蔬菜園10個,農產品總產值實現81億元。
4.城鎮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實施東部礦區企業污染專項整治,整改和關停企業102家,完成城市水源地污染治理和鎮(區)污水處理廠改造重建,全面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封山育林1萬畝,綠化覆蓋面積1371.06公頃,加強醫療衛生事業,投資1.58億元擴建市中心醫院,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城鄉養老、醫療保險擴面2萬人,全市參加社會保險63.6萬人,提高城市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特種病、慢性病報銷比例提高了5個百分點,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應保盡保。
二、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城鎮規模產業量小。
城鎮化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經濟發展程度決定城鎮人口的承載能力。2014年海城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結構比例為:5.5:49.4:45.1,二、三產業增加值之和是第一產業的17倍,而非農人口卻只有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一。從統計數據上看,二、三產業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拉動經濟增長主動力,本應是容納勞動就業的主要經濟載體,但我市規模企業數量有限,可提供崗位尚不充足,不能容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導致我市城鎮化發展滯后于二、三產業發展速度。
(二)資金缺乏,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數鎮(區)都是按照行政區劃自成體系,很少從自然經濟圈和城鎮發展規律方面布局,各鎮(區)難以籌集大量的資金用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東西部鎮(區)基礎設施都比較薄弱。與城鎮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鎮公用(如供水、供電、供暖、供天然氣等)配套設施、文化娛樂(健身器材、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不夠健全,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建設資金短缺,制約了鎮(區)開發建設步伐。
(三)技能不高,就業能力不強。
大部分農民工就業技能匱乏、綜合素質低,很難在城市扎穩腳跟。應大力發展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機構,實現農民工在城鎮穩步就業、充分就業、體面就業,以適應經濟時代發展步伐。
(四)生態資源日益破壞,造成資源短缺。
隨著二產快速發展,也帶來一些環境問題,如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及其他污染。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資源使用不當或技術水平落后,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隨意浪費,制約我市城鎮化的發展,使城鎮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生活質量下降,人力資本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受到影響。
三、深入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及改革措施建議
(一)科學規劃,積極有序發展。
科學規劃是建設好城鎮的前提,合理布局,加強五個開發園區建設,發展我市區域特色鎮(區),加速我市區域融合發展。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堅持工業強市,以各類工業園區為依托引進大項目、培植新產業,壯大自身實力;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二)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加快城鎮現代化進程。
城鎮道路交通、供排水、醫療衛生、城鎮綠化等基礎設施,是保障城鎮整體功能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是衡量城鎮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為此,各鎮(區)應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提高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化面積、人均道路面積等指標。根據需要適當擴大道路和綠化空間,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村鎮建設推向新的水平。
(三)堅持工業立市,三產興市,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工業和貿易業、服務業是海城的支柱和優勢,也是海城未來發展的關鍵和希望。要圍繞五大經濟節點,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多元化。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不僅是我市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還是轉移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城鎮化建設,發揮城鎮周邊農村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加速發展產業集聚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支柱產業,構建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的新型經濟結構,全面發展我市經濟。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和諧社會。
城鎮建設應健全城鎮功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這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處理好人口適度增長與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關系,在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經常化的溝通交流和協調機制,加快推進城鎮區域合作,形成對外合力和整體效應。加強各鎮(區)間的協作,在資金、技術、人才和生產、服務、市場方面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不斷拓展我市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空間,構建和諧城鎮,促進我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以體制改革為核心,全面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消除農業戶籍和非農戶籍,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鼓勵農民將土地承包給大型企業規模種植,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投入到二、三產業中,不僅可以得到租金提高收入,而且有利于規模生產建立產業集群,進而規模重組形成合理產業布局,打造特色鎮(區)經濟,增強全市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