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摘 要】普通高校聲樂教學在重復與變化的抽象教學體驗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其專業特殊性要求聲樂教學要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聲樂教學的特性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聲樂教學要高度重視因材施教原則。文章分析和論述了普通高校聲樂教學中有效運用因材施教原則要以準確識材為前提、要采取“靈活的課程表”、要注重教學語言的靈活性,旨在促進普通高校聲樂教學與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普通高校;聲樂教學;因材施教;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78-01一、因材施教與聲樂教學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原則,在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聲樂課堂中,因材施教原則的有效運用能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演唱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高校的聲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要以遵循學生個體認知的差異性為前提,聲樂教學因其自身的專業特殊性,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學生科學發聲、準確歌唱。隨著教育模式的不斷改善,普通高校聲樂教學中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因材施教成為當代聲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
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準確識材
目前,一部分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還在沿襲專業音樂學院“一對一”的授課模式,這與普通高校聲樂教學面臨的人數基數較大、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相矛盾。為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部分高校開始采取按年級進行班級授課的模式,在大班授課中由聲樂教師統一進行發聲訓練和演唱教學,但這種教學不能照顧學生的“特殊性”和接受能力差異。由國家制定的統一的教學大綱和學校實施的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大班授課模式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很多專家呼吁普通高校聲樂教學中因材施教的首要任務是準確“識材”,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多種教學模式、靈活變通地開展教學。
準確識材是因材施教的基礎,教師只有全面地認識學生、發現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才能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并實施教學舉措;同時,教師還要準確地辨材,要根據學生的專業水平、文化程度的高低、理解能力的深淺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分類、分組,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通過具體的因材施教方案促進學生演唱水平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采取“靈活的課程表”
美國教育學家特普朗曾在20世紀后半葉提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即特普朗制,又叫“靈活的課程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將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別作業三種教學組織形式有效地結合起來,教學組織形式分配的時間比例是:大班上課占40%,小班研討占20%,個別作業占40%。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應該運用這種綜合的教學組織形式,把班級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的優點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既照顧了大部分學生的需要,又兼顧了個別學生的需求。“靈活的課程表”在全面促進學生聲樂學習的同時,還彌補了個別學生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照顧了學生們特長的發展,很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
普通高校在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組織形式時,要格外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劃分,要使得同一個小團體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相互促進,保證每個人都得到進步。同時,老師在歌曲教唱的時候也要注意根據學生理解力和演唱水平的不同給學生布置不同的歌曲,使學生有能力完成演唱任務。選擇中等難度的歌曲演唱既能促進學生演唱能力提高,又能讓學生建立對聲樂學習的自信心。
四、注重教學語言的靈活性
聲樂教師在教學語言上也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對于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要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激發學習聲樂的熱情;對于性格乖張、頑劣型的學生,要采用嚴厲的語言。在聲樂教學和交談中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切勿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對于一些聲樂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既要注意向他們講解科學發聲理論方面的知識,又要用溫暖的語言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的興趣,要多采用贊賞性的語言和激勵性語言,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總之,普通高校聲樂教學與改革中必須重視因材施教原則的有效應用,在正確識材、辨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語言的靈活性應用,切實保障因材施教原則在高校聲樂教學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促進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與改革,保證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慶.淺議高職教育的因材施教[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9(11).
[2]沈湘.聲樂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張雅琳.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