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彥昌
農民的利好 農業的希望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文/邱彥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農村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土地承包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分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逐步建立規范高效的“三權”運行機制,要求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相關改革工作任務。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此表示:“三權分置”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也是中央關于農村土地問題出臺的又一重大政策。
所謂農地的“三權”,是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叭龣喾种谩本褪峭恋厮袡嗳匀粴w集體,原來的承包經營權一分為二了,承包權還是歸農民,經營權可以流轉。
對農民來說,土地是“命根子”,承載著他們的希望,任何關于土地的制度,都會觸動農民的敏感神經。對這一關系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口遷移,2億多承包農戶不斷分化,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局面發生變化,催生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集體擁有所有權、農戶享有承包權、新型主體行使經營權的新格局,實現了“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雙層經營逐步向“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轉變。構成了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注入了更加持久的活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56.1%,而1980年初不到20%,此外還有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在城市“常住”。農村人口城鎮化以及涌入城市“謀生”,改變了農民對于土地的依存關系。
另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中已有33.3%發生了流轉,2.3億承包戶中有6600萬戶或多或少流轉了土地。如今這個趨勢還在繼續。換句話說,土地為農民帶來的收入貢獻越來越少,很多甚至不再將土地作為創收主要途徑。
為了應對這一趨勢,“三權分置”就應運而生。早在2013年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已經具備“三權分置”的雛形。
2014年11月20日,中辦、國辦正式對外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實現了把農村承包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
近期出臺的《意見》則更為詳盡地提出了,在“兩權分設”的基礎上,把土地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
“三權分置”創新產生于農村土地承包實踐,服務于農業經營制度創新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三權分置”,目的是通過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形成“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這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開辟了新的路徑。
人多地少是我國農業困窘的根源。想想如有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那樣地廣人稀的條件,以中國人的勤勞和今天的機械化水平,那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步伐會更快。
人多地少,加之上世紀80年代初期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形成的“耕地割據”,限制了機械化耕作和規?;洜I。
相比較國外的大規模經營而言,我國農業當前面臨著低價格“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以及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挑戰,因此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迫在眉睫。而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其中規?;r業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土地的規模化。
現階段,我國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無疑是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關鍵。
韓長賦將“三權分置”解讀為: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了農戶承包權,放活了土地經營權,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土地流轉不是目的,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才是。
“三權分置”使土地產權關系更明晰,更好地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也有助于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優化”,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更有利于擴大農業規模經營、實現機械化耕種,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湖北省沙洋縣在全國首開先河,探索農戶承包權不變、協商交換經營權。從2014年開始整縣推進土地“按戶連片”耕種制,創造了“沙洋模式”。2016年初,“按戶連片”耕種模式寫進中央一號文件。2016年9月19日,“沙洋模式”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土地“按戶連片”耕種“沙洋模式”叫響全國。
“沙洋模式”的核心是“三穩定、一調整、二集中”,即家庭承包體制、農戶承包面積、承包期限均穩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地塊使農地連片,便于耕作和向專業大戶集中。目前,沙洋縣按戶連片耕種85.3萬畝,占全縣耕地的89.6%,畝均生產成本降低300元,土地流轉價格由400元/畝升至700元/畝。土地按戶連片耕種,既穩定了農民的承包權,又放活了土地經營權,較好地解決了農村耕地分散化、碎塊化問題,讓農戶多方受益,得到群眾普遍擁護。
有關專家認為,沙洋模式在不突破現有法律框架前提下,解決了農地細碎化問題,是農村經營制度的重大創新,為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提供了成功范例,為做好土地確權頒證做了有益探索;按戶連片耕種統籌考慮了成本和效益,根據農民權益和意愿配置農地資源,推動農地“三權分置”,增加了農業效益;沙洋模式為農業規?;a創造了條件,降低了農業成本,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有利于實現農民增收。具有全國推廣價值。
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認為,“沙洋模式”創新,既尊重了農民意愿,又有科學依據。按戶連片耕種統籌考慮了成本和效益,根據農民的權益和意愿配置農地資源,推動農地“三權分置”,增加了效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認為,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50%以上,靠國家補貼來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難以為繼?!吧逞竽J健睘檗r業規?;a、機器換人提供了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實現農民增收。
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約”,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但遠不是“句號”。
今天,廣袤的農村正在上演新一輪中國農村改革活劇。毋庸置疑,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必將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為確?!叭龣喾种谩庇行驅嵤?,《意見》提出構建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財政、信貸保險、用地、項目扶持等政策。積極創建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農業示范服務組織,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承包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普通農戶分享農業規模經營收益。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相互融合,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聯合與合作,依法組建行業組織或聯盟。依托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
近年來,各地積極引導土地有序流轉,鼓勵農民以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讓經營權活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珠三角地區探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集體統一經營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上海松江探索引導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統一整理后再發包給有經營能力農戶的家庭農場制;四川崇州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和專業服務組織共同經營的“農業共營制”;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積極穩妥發展家庭農場,重點培育“老農”、“新農”、“知農”這“三類農民”,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農業院校畢業生投身發展家庭農場。
伴隨規模經營,新型經營主體加速成長。目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總量近270萬家,共同推進了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共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改變了農村傳統生產生活的面貌。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
2016年年初,湖北天門53歲的農民吳華平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十佳農民。他率領的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已擁有農機總裝備460臺(套),社員268人,流轉土地8萬多畝,固定資產達1.2億元,社員年均純收入8萬多元。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自己口中的“泥腿子”,而是一名真正的農民企業家。
江蘇于201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積極穩妥發展家庭農場,提出重點培育“三類農民”:提升一批對農業有感情、有經驗的“老農”;吸引一批有能力、想返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能創新、愿務農的“知農”,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農業院校畢業生投身發展家庭農場。截至2015年底,江蘇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達2.85萬家,平均單體土地經營面積205畝。2016年初又提出到2020年將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比重提高到50%。
大學畢業4年的江蘇沛縣鹿樓鎮農民張諾,2011年從一家安裝公司的副經理變身新型農民,投身家庭農場,帶動當地30多個家庭農場種植水果。他說,這幾年得益于土地流轉,自己的家庭農場從原來的200多畝擴大到600畝,真是嘗到農業規模經營的甜頭了!
對于最底層的農民而言,盡管土地已經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資源”,但是對祖祖輩輩留下來的這“一畝三分地”,他們也還是很上心、很耿耿于懷的。尤其是,現如今有許多的農民脫離農村,來到了城里居住工作生活學習,土地依舊是他們難以割舍的“故土情緣”,這不僅僅是涉關經濟利益,更是農民與生俱來的情愫與情懷。
承包經營權一分為二,關乎到每個農民的切身利益。事實上,在廣大的農村,基于對收入更多、管理更好的渴望,農民早已經開始琢磨,如何把自己手中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出去。而今,“三權分置”讓土地流轉“活”了起來,《意見》提出的多項舉措讓農民增收有了新路徑和制度保障,給廣大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比如,“不得違法調整農戶承包地,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這就免去了農民進城后失去土地的擔憂,落戶城鎮的農民就可以放心的在城里生活,并享有農村土地的承包權。
再如,“農戶享有土地承包權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要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币约皩ν晟妻r地“三權分置”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尊重農民意愿、守住政策底線、堅持循序漸進、堅持因地制宜;要守住政策底線中的“四不”——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這些話,句句都說到了農民的心坎上。
傳統農業,在土地上要效益,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放活土地經營權可謂“一石二鳥”,一則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大戶,獲得流轉收入;二則,把自己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通過務工再次獲得收益,生活就會大為改觀。事實也在不斷證明,土地經營權越活的地區,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幅越大。而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這就為土地增效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前段時間,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提出了十條具體政策措施,對農民釋放了重大利好信息。農村戶口遷移到城市后,不僅可以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保障、就業機制等公共服務,還可以繼續享有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也就是說,保地權、穩就業、有社保,這些一個都不少。進城的農民有望成為穩定賺錢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