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文穎 (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七中學,325000)
?
例析體育課堂教學場地器材的布置與利用
沙文穎 (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七中學,325000)
為了便于準確地做好課堂教學活動的觀察和記錄,團隊特別設計了體育課堂教學“場地器材與利用”觀察記錄表。
本組教師通過合理分工,對此次活動中三節課的場地和器材使用情況進行了記錄和統計(見表1)。

表1 三節課的場地和器材使用情況統計
大家可以很清楚地再現教學活動中的關于場地器材的情景—第一節課場地小,活動區域少,器材種類少;第二節課場地大,活動區域多,器材種類多,數量龐大(器材13種和103件);第三節課場地大,活動區域少,器材種類較多,數量較多。
1.經濟性。本組教師對第一節課堂教學進行了反復對比和討論,認為:本次課突出了場地器材與利用的經濟性,其具體表現在能充分利用現有器材,一物多用(標致盤作為折返標志、練習分區線、球架等),器材使用頻率高,從準備部分到基本部分始終圍繞同一場地和器材展開課堂技能教學活動。進一步深入分析認為:作為構建單元課中的第一節課來講,更多地注重動作技術的教與學。因此,選擇簡潔的場地器材,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避免因環境和器材的變化,影響學生對新學技能的掌握,造成學練的干擾。據此,我們組認為這樣的場地器材的利用是合理的。
2.實效性。第二節課,通過場地器材的使用變化和轉換,為教學組織中的小組輪換練習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引發學生的新鮮感,激發學生挑戰欲,加強學生的參與度和練習興趣。同時在器材的四組布置中,呈現出器材安排的巧妙性和使用的多樣性,從長條標志的直線擺放到標志盤的曲線布置,從作為障礙的標志架和標志桿的布局,本組教師展開猜想:為什么四組場地器材的擺放不同?經過對現場教學圖片的反復討論,本組認為:由短到長、由平面到立體的連接過渡,使我們看到學生在學練過程中有著易難遞進和交替,練習充滿了不同難度的挑戰。在“場地器材與利用”上展現了練習手段的多樣性和練習組合的創新性。與此同時,通過音樂對練習時間的調控,使各組的練習輪換顯得自然、流暢和有趣。綜合以上,本組教師認為本次課在“場地器材與利用”上具有較高的實效性。
在第三節課堂教學(見圖1)的討論過程中,本組教師基于教學單元的第三次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情分析,認為:在場地和器材的選用上,更有利于學生對腳內側運球的技術運用。在教學中,通過器材的靜態障礙到學生動態防守和射門的技術運用安排,更加趨近《綱要》強調的“運用”環節,提高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和實戰的運用。
通過對這三節課的場地器材的使用對比,發現課中的不足之處。例如:第一節課的場地大小和器材的擺放間距出現問題(見圖2)。

圖2
由圖2看到:開始準備熱身進入練習場地時,學生擁擠在一起;學生練習過程中,由于器材間距小,造成學生相互干擾。
建議:器材擺放是否可以由縱向半場改成橫向的全場地布置?利用場地的深淺顏色限定各組的運球范圍,顏色范圍間距4m,可以為每個小組的練習提供充足的空間(見圖3)。

圖3

圖4 學生正在進行練習
第二節課練習內容豐富,手段多樣,場地空間充足,器材選用種類和使用數量眾多。但在日常常態課和場地不足、器材偏少的情況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中具有較大的困難(見圖4)。
建議:第一,在場地器材的的擺放方面,是否可以請學生共同參與擺放。這樣可以讓學生不僅有探奇的學習心理,而且逐漸建立起學生的自主課堂。第二,場地上可以通過現有的點、線或者畫一些點、線來替代某些輔助器材,從而降低教學教具成本并使場地的布置變得更加便捷。
第一點從“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的單元構建的思考:本次活動的單元教學中的三節課之間“場地器材與利用”呈現了遞進關系。場地和器材使用從單一到多樣,由簡到繁;即依據“先多樣后集中,先基礎后專項”的原則。但是,如何更合理地通過安排單元課次的場地與器材,使教學情境呈現連續的關聯性,進而逐漸增加技能學習的難度,最終提高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和運用?
第二點是否可以設計“場地器材布置圖”,鼓勵學生參與到場地器材布置工作中(讓學生參與課堂;同時在布置場地器材的過程能初步了解本次課的教學內容),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