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志航
【摘 要】闡述高校中的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及其特點,提出要正確看待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探討如何因勢利導以發揮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 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溝通 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091-02
一、高校中的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及其特點
現代管理學認為,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存在著兩種組織,一是正式組織,二是非正式組織;在任何一個組織中,也都存在著兩種團體,一是正式團體,二是非正式團體。所謂正式與非正式,有諸多的區別,筆者認為,在高校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正式的團體或組織是得到上級正式團體或組織的批準和認定以及社會的認可,具有法人代表如校長,其法人代表也是上級正式團體或組織任命和授權的。而非正式的團體和組織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自發形成的,在高校是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親近、關系密切的教職工個體集合而成的。它的存在沒有上級正式團體或組織的批準和認定,也沒有上級正式團體或組織任命和授權的法人代表。
同樣,在任何一個團體或組織的內部或外部的信息溝通中,也毫無疑問地存在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正式溝通是依據組織與團體明文規定原則進行的,它一般是指上一級正式組織或團體對下一級正式組織或團體的指令、規范和要求以及正式組織或團體內部的規章制度或規范要求,如學校的規章制度、通知和要求等。而非正式組織或團體內的非正式溝通是私下進行的溝通,它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形式不拘。它不像正式溝通那樣或行文下發,或層層傳達,或開會布置。非正式溝通的信息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小道消息”,最常見的是采用口頭言語溝通。只要有兩個人以上,這種溝通就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可以是夫妻間談,也可以是同事間傳;可以是一人傳一人,也可以是一人傳多人;可以是交頭接耳談,也可以是茶余飯后聊天。總之,溝通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第二,信息新鮮。正式溝通帶有指令性和權威性,它可以是對舊有規章制度的強調,也可以是對人所共知的某項行為規范的闡釋。而非正式溝通是帶有隱秘性的私下進行的溝通,如果發出信息者發出的信息是人所共知的舊聞,那么接受信息者就會不以為然,不會接受這個信息,也就沒有傳遞的必要了。只有新鮮的信息,才能引起對方的好奇,激起對方的知情欲,傳遞和溝通也才得以進行下去。“小道消息”之所以轉播快、流傳廣,也正是因為人們從“正道”無法了解到,具有隱秘性和新鮮性的特點。第三,傳言失真。“小道消息”一般都是通過口頭言語傳遞的,加之其隱秘性的特點,人們一般在正式的公開場合不愿談及,因此也就難以對其真實性進行認證。加上在傳遞過程中層層過濾,或削頭去尾,或添枝加葉,這樣就難免出現信息曲解,甚至是面目全非了。
二、正確看待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
在正式組織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這是客觀事實,并不一定是壞事。非正式組織的分類,一般認為從成員上可分為縱向型、橫向水平型、混合型,從性質上可分為情感型、興趣型、利益型、友誼型、信仰型、親緣型等,從效應上可分為積極型、消極型、破壞型等。非正式組織對其成員及正式組織有很大的影響力,非正式組織具有控制作用、轉化與改造作用、滿足需要與激勵作用以及目標導向作用等。
傳統管理認為非正式組織或團體內的“小道消息”一般是不好的、消極的,往往把它稱為流言蜚語,采取行政干預、壓制的手段,強令人們不準轉播“小道消息”、不準相信“小道消息”。而現代管理認為,非正式組織、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也是正式溝通的一種重要補充與有效的形式。對“小道消息”運用和處理得好,也可以使它發揮積極的作用,甚至是正式溝通難以起到的作用。
三、因勢利導,發揮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的積極作用
作為高校領導者應該承認、重視、研究高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溝通這一事實,趨利避害、因勢利導。例如,許多高校引導教職工自愿結合組成課題小組、橫向科研協作組、各種藝術社團、藝術沙龍、職工俱樂部等,發揮非正式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教職員工之間的意見、信息溝通,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促進安定團結,發揮良好的輿論導向與教育作用,推進學校事業的發展。當然,通過上述形式,也可以及時發現某些消極事件以便及時應對。再如,在制定或準備實施一些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重要措施而領導又拿不準時,有意透露一些信息,通過“小道消息”轉播的方式以便真實廣泛地了解到民意的反饋,這對于領導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是很有幫助的。另外,領導者也可以充分利用親密的人際關系,采用聚焦式的方式把一些信息有選擇地傳給目的對象周圍的朋友。用這種方式來消除誤會、化解矛盾,這比正式溝通效果要好得多。
總之,非正式組織及其“小道消息”在實際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堵是堵不住的,壓也是壓不了的,只能采取疏導的方式。首先,要保證正式溝通渠道的暢通。現在各級政府、部門都強調政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府及有關部門都設立新聞發言人,強調增加透明度、倡導“陽光工程”,強調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其目的就是保證正式溝通渠道的暢通。透明度高了,謠言自然就會少了。必須強調,高校是高級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集中的地方,作為高校管理者應具備政治敏感性和職業敏感性,對于“小道消息”要明辨是非、權衡利弊,積極的、有利的可以置之不理,消極的、不利的就應該及時地通過正式溝通的渠道加以澄清,以正視聽。其次,如前所述,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組織、非正式溝通的特殊功能,靈活運用,把非正式溝通作為正式溝通的重要補充。管理學家瓊斯認為,要處理好非正式組織,應該有以下五個條件:一是相互信任,在團體內部,人人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二是互相支持,團體內部成員真正做到關心彼此的工作、成長和個人成就;三是真正溝通思想,做到言者開誠布公和坦率,聞者不帶偏見;四是當矛盾出現沖突時,應視為正常現象,并及時加以解決;五是個人之間的意見分歧要相互尊重,不要強加于人,要使人們的心情舒暢。當然,這幾條未必完善,作為管理者還應從實際出發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組織為實現學校的目標服務。做到團體成員取長補短,互幫互學;要及時溝通信息,滿足成員的社交需要和歸屬心理;利用非正式組織骨干的威信,授予其權力,將其納入正式目標;利用從眾心理,形成標準化傾向,發揮其積極作用。第二,對待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組織,應采取不同的態度。對于積極型的,應予以支持和保護;對于消極型的,應加以積極引導,重視他們,主動接近他們,做爭取和轉化工作;而對于那些違紀違法的,如法輪功之類的邪教組織,則應通過法律手段予以取締、打擊。第三,應運用科學的方法做好非正式組織的轉化和改造工作。通過興趣轉移和吸引,通過環境設置聯絡感情,角色改造與強化,還有目標導向與激勵等,都可以作為非正式組織轉化和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綜上所述,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組織非正式溝通信息傳遞快、溝通靈敏的特點,通過它了解情況,掌握動態,不斷改進自己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某些非正式組織成員之間趣味相投、感情融洽、關系密切、內聚力較強的特點,通過引導、改造和轉化,使它對整個學校的團結和穩定產生積極作用,對完成學校的某些任務和實現學校的目標產生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羅賓斯,等.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郝朝娜.淺議非正式溝通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合理運用[J].科教導刊,2011(8)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