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然
一個從零開始的行業,何以在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
20年前,中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新聞在媒體上廣為報道,代表著當時中國生物科技最尖端的研究能力。但很少有人知道,華大基因在其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然而從科研到產業化的道路,總是布滿荊棘,華大基因一路走來,也備嘗艱辛。
業務不被理解,陷入各種論戰,都不能阻擋華大基因的高速成長。在這個從零起步的全新產業之中,華大基因好像荒原之中的開拓者,沒有方向,卻要創造方向,沒有規則,卻要改變規則。
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曾經判斷,在10年、30年之內,生命經濟將要成為下一個最有活力的經濟。在這條充滿活力的賽道上,怎樣才能穩住方向,躲避障礙,保持優勢?領跑的角色,意味著更大的責任。
基因醫療概念的上市公司,屢屢被各路資金盯上,板塊整體估值頗高,全社會對這一新興產業的高度關注,都通過一連串的上漲曲線體現出來。
在企業發展的初期,華大基因并沒有引入太多的戰略投資者。直到必須通過海外并購,發展自己的測序儀器,才大舉引入戰略投資者,包括紅杉等投資巨頭成為了華大的股東。
近期,華大基因也出現在了創業板IPO排隊的名單中,這家中國最大的基因檢測企業,也再次吸引了資本市場關注的目光。
但華大對資本的態度清晰,雖然隨時可以獲得大量資金,但從來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原則。
“如果選擇的資本都是急功近利的,那他就會把這個組織毀了,顛覆你辛辛苦苦這么多年打下來的基礎。”華大基因CEO尹燁對《英才》記者表示,資本天生就具備短視性的特征,所有的基金都是五年左右的存續期,在短暫的時間里,資本會要求企業不斷提升自己的收入,保證每年利潤的擴大。
“只要商業價值,不要社會價值,那沒用。這樣的資本,不配成為華大的投資人。”尹燁對此非常堅決。
實際上基因行業有著自己的發展路徑,其快速發展的態勢,已經遠超各類傳統企業,夯實了基礎的華大基因,有能力以契約精神,完成資本的承諾。但如果要在產業發展的“快車道”,仍然不停加大油門,顯然是荒謬不計后果的行為。
尹燁介紹,截至目前,華大已經在全世界62個國家,擁有5000多名員工,基因業務的全球化布局初具雛形。從前端的科學研究、世界最大的基因組技術中心,到華大自主測序儀的研發完成,再到全球范圍內的合作和擴張,基因產業鏈的閉環已經形成。
華大基因以其強大的科研能力為人所稱道。從1999年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就在生物科技最前沿的產業中潛心耕耘,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了大量論文。
尹燁認為,如果把基因相關診療都看成一個產業,那么這個產業無疑是建立在大量基因測序、研究工作的基礎之上,才“憑空創造出來了一個產業”,并高速發展。
華大基因多年來得到了國家層面很多支持,但和公立的科研機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華大更加注重科研的效率。尹燁介紹,到2012年全世界每測兩份基因數據,其中就有一份是華大基因做的。
相比之下,很多原本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占據更大份額的國家,包括英、德、法、日等,都慢慢淡出了這個行業。
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之前,尹燁剛剛參加了一場測序儀器的展覽,“如果測序儀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好像造車沒有發動機,造電腦沒有CPU。如果沒有這些,或許也有可能把企業做的很大,但你的利潤率一定會很低,是行業的二流。這就是為什么華大基因一定要堅定造國產的測序儀。
從生物科學研究,到基因數據的測序,再到測序儀器,行業后端最關鍵的節點,都被華大基因牢牢掌控,當市場需求逐步釋放,企業的盈利自然水到渠成。
為什么很多疾病都有著明顯的人種以及地理環境區隔?中國人胃癌患病率高,西方人更易得黑色素瘤,流感病毒在歐洲歷史上殺死了數以千萬計的人,但是在中國只是小毛病。
答案正是在基因之中,人們罹患疾病的各種可能,都隱藏其中。精準的基因判斷,可以超越任何醫生的望聞問切,蘊含著龐大的市場空間。
如今在這一領域,最成功的業務就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孕婦可以通過檢測明確腹中胎兒的健康情況,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重大疾病等因素。
在這個檢測領域,華大基因已經站穩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做這項檢測一共約300萬人,中國就占到了其中的150萬。其中一多半是華大基因完成的。
“原因很簡單,當美國把它定價在2000美元的時候,華大在深圳把它定價300美元,再加上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這項業務瞬間就成了世界第一。”尹燁介紹道,僅這一個單項,在中國就可能達到十幾億的年收入。
巨大的行業空間,讓原本空曠的賽道瞬間變得擁擠起來。大量檢測類企業切入到基因行業之中;一些上市公司,也開始用資本手段并購行業中的創業企業,很多原來華大基因的中高層管理者,也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同行競相挖角的對象,華大甚至被冠上了“基因黃埔軍校”的名號。
最出乎汪建意料的,是華大員工選擇離職創業,華大高層仍然大度的獻上祝福,并積極創造良好生態。
雖然未來行業的競爭似乎在所難免,但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然而打著基因的旗號進行詐騙,就需要全社會都予以警惕。如“天賦基因”的檢測,號稱可以在孩童時期就明確人適合從事的工作領域,類似這樣打著基因旗號的業務,實則與詐騙無異。
尹燁說,這種業務背后實際上是“基因萬能論”的一種體現,好像與生俱來的基因可以決定一切、解決所有問題,這是最需要注意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