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夫
回溯近半年的定增市場動態,從嚴查結構化產品到鼓勵市價發行,再到“七折底價”,直至認購對象的戰略投資者認定,監管思路正日漸清晰。
暴利終不可持久。
隨著監管態度的趨勢性轉變,A股定增市場變局已至,昔日三年期定增項目批量實現制度性套利的時代正徐徐落幕。
目前優先股和公司債的非公開發行的審批權限已經放開,非公開發行的市場化改革步入普通股非公開發行改革的“深水區”。
對于再融資的市場化改革來說,非公開發行由于涉及的投資者人數較少、投資者識別風險能力較強,相比公開發行而言,進行市場化改革所面對的阻力較少,因此在市場化改革方面推進較快。比如證監會已在2014年3月,對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實行“儲架發行”制度——即一次審批后,上市公司可以在之后的幾年內,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的資金需求分批發行。而在2015年1月,證監會又放開了對公司債的審批權限;非公開發行的公司債只需要在發行后5日內向證監會備案即可。
2015年10月,證監會通過窗口指導發布新規,這可以視作對非公開發行普通股的市場化改革邁出了“第一步”。從具體要求看,新規主要對定增的發行價格、發行對象和募資金額三個方面對定增進行了規范。首先,對于發行價格:長期停牌的(超過20個交易日),要求復牌后至少經過20個交易日后再確定基準日和底價;鼓勵以發行期首日為定價基準日,這類交易如審核無重大問題,直接上初審會。第二,執行穿透規則。董事會階段確定投資者的,投資者涉及資管計劃、理財產品等,要求穿透,且不能超200人,不能做分級安排。第三,募集資金規模最好不超過最近一期凈資產,募集資金可以補充流動性,但要測算合理性,測算過程可以用過去幾年最高的收入增長率。
此后監管層對定增,特別是三年期定增的審核愈發嚴格。如今年3-4月證監會多次進行窗口指導:規定三年期定增無論是否報會,若調整方案,價格只能調高不能調低,或改為詢價發行;鼓勵定增價增加不低于發行期首日前20個交易日70%的條件;審核時重點關注募投項目為類金融領域。
根據《英才》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從3月15日至今,已有逾20家A股公司的定增方案在定價環節增加了“不低于發行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70%”(簡稱“七折底價”)條款,除恒逸石化外,其余均為三年期項目。此外定增發行獲得批復的節奏也有所“放緩”。
按照《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的規定,定價基準日可以為定增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會決議公告日,也可以為發行期首日;發行價不得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股價的90%。
根據新規,要么上市公司復牌后20個交易日再公告預案,要么就以發行期首日作為基準日或者直接詢價發行。這樣一來,定增發行價被人為控制的概率將大大降低。
根據研究機構的跟蹤,在新規頒布前,定增的發行折價率普遍在40%左右。新規后,發行折價率有所下降,但仍然維持在20%以上。折價率的下降是由于上市公司在新規的影響下,縮短定增發行的時間間隔和期間的停牌天數所造成的。
由于定增的認購者要承擔1-3年限售期內的市場波動,因此20%可能是定增認購者所能接受的最低折價率,一旦定增折價率低于20%,那么定增很可能就會發行失敗。而如果采取發行期首日作為定價基準日,按規定折價率至多只能為10%,無法滿足定增認購者對于風險補償的要求。因此,雖然監管層極力鼓勵上市公司把發行期首日作為定增的定價基準日,但是在沒有配套措施實施前,預計董事會決議日仍然將會是定價基準日的主流,但與之相伴的是定增發行期間停牌天數的大幅減少。
對投資者而言,原本考量的是折價率及獲取上市公司內幕信息的能力,未來將回歸公司的基本面;對上市公司而言,真正優秀的募投項目,市價發行機制才是最好的試金石。
雖然現在證監會鼓勵定增進行市價發行,但是現實情況看,短時間內還無法大規模普及。借鑒海外成熟市場非公開發行制度,監管層未來可能會從兩方面完善配套政策:一、逐步放開定增投資者人數的限制;二、放開企業對一般性定增發行的自主權。
目前在A股定增中,有不超過10人的認購對象限制,這即包括機構投資者,又包括自然人,從實務看該條限制太過嚴苛。從統計數據看,過往定增平均募資在2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每一家認購對象平均要拿出2億元。能一次性拿出如此大資金的往往是較大的金融機構,因此它們對定增的折價率具有很大的議價權。一旦定增折價率不能滿足這些機構投資者要求,定增就有可能流產。因此為了成功募資,發行方不得不采取長期停牌、釋放利好拉升股價等方式來增加定增的折價率。而如果放開認購對象的數量限制,將使得定增市場有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減少大金融機構的議價權,市場各方博弈更加平衡。
從海外市場看,企業再融資通常擁有較大的自主決定權。而我國也已在新三板進行改革試點,如引進了小額發行、儲架發行和分層差異化管理制度等創新措施,并取消定增的“限售期”。可以預見的是定增的改革措施在新三板運作成熟后,將在主板逐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