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國
一、內蒙古及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經濟基礎薄弱
2011-2013年,西部地區各個省份生產總值在不斷增加,地區經濟穩步增長。西部地區的內蒙古2011年GDP增長率達到14.3%,比全國GDP增長率9.3%要高出很多。2012年全國GDP增長率7.7%,西部地區的內蒙古的GDP增長率保持在11.7%。我國西部地區GDP增長很快,這說明西部地區在未來幾年,其經濟發展的潛在力量很大。
(二)周邊國家輻射和帶動作用弱
西部地區大多數位于我國內陸地區,與西部地區相接壤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13個國家。對于接壤的這些國家本應可以成為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促進因素,不幸的是,與西部地區接壤的這些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國民收入少,對產品需求較少,不會對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會促使西部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降低。
(三)產業結構落后且專業化水平低
西部地區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總值占到GDP總值的60%。而全國第二產業總值只占到GDP總值的45.2%,這說明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落后,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迅速,但是與全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西部地區第三產業總值為38021.9,第三產業占GDP比重30.2%。與全國第三產業總值占GDP比重44.6%相比,西部地區明顯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相對于整個國家而言,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尤為落后。與此同時,西部地區產業間內部分工不明確,專業化生產水平低。專業化生產水平低是阻礙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大因素,專業化生產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在平均勞動生產率上。
(四)基礎設施薄弱
西部地區大多數位于內陸地區,只有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沿海地帶。西南方向主要是高原、山脈地帶,降水量較少,土地資源缺乏;西北方向土地荒漠化嚴重,大多數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少,水資源匱乏。西部地區除陜西關中地區是平原以外,大多數地區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帶,土地荒漠化嚴重,自然環境惡劣,不利于經濟發展。從區位優勢來說,西部地區不具有水運條件,公路、鐵路系統不健全;對于發展經濟來說,道路不夠便捷,信息不通夠暢。
(五)西部進出口結構落后
西部地區改革開放以來,GDP不斷增長,進出口總額不斷上漲,外貿依存度不斷增長,對外開放程度逐漸變大。西部地區2013年出口總額17822460.5萬美元。西部地區對外出口主要以初級產品和半加工產品為主,高科技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比重較少,西部地區出口結構落后。西部地區進口貿易,2013年西部地區進口總額9992770.5萬美元。西部地區主要進口大型機械設備、機電產品等等,對于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進口較少,西部地區進口結構落后。
二、影響內蒙古及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外在因素
(一)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
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順利進行,國家為西部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優惠政策,其中有鼓勵外商在西部投資的政策。對于限制類的項目,其設立條件及市場開放程度,都要比其他區域條件要少很多。這些政策和措施將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促進西部的邊境貿易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苛刻的貿易壁壘
西部地區技術落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技術落后制約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西方國家提出的各種技術和綠色標準對西部地區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有很大的制約。對外貿易依存度有著雙重作用,根據外貿依存度方面的權威觀點,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這個合理值,根據這一觀點,西部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13.69%,還在合理值之內。由此看來,西部地區的外貿依存度顯然還低,西部地區在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對外貿易、促進GDP發展的的能力還很弱。西部地區目前應大力發展對外經濟,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利用好自身資源,促進西部經濟發展。
三、內蒙古及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對策分析
(一)改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
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狀況尤為落后。要改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首先得改善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狀況。加大對道路建設的投入,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和經營公共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規和制度保障,并在市場準入和土地政策、法制建設、金融政策、稅收政策和行政效率提高等方面,鼓勵西部地區進行創造性的探索。通過改善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吸引國外投資者,引進外國資金、技術和人才,改善本地區產業結構、貿易進出口結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二)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
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與歐美國家發展國際貿易在運費方面相比減少很多,較大幅度降低了商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競爭力。與西部接壤的中亞各個國家,資源豐富,采掘業發達,而紡織品、食品、彩電、生活用品等生產能力不足,因此對我國消費品需求量比較大。剛好這些產品在我國國內市場產量較多,基本已經達到飽和。對于生活用品等產品的生產技術日漸成熟,完全可以向中亞各國提供足夠的貨源。除此之外,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較多,這些少數民族與周邊國家等地的人民在宗教、習俗等各個方面有很多共同點,在市場需求方面,有很多相似性,更容易發現適銷對路的商品,減少市場進入的阻礙。
(三)優化產業結構
西部地區,第二產業比重較大,在以后的發展中,要逐漸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重點發展第三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西部地區在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初級產品的比重將不斷下降,其中工業制成品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等商品的比重將會不斷增加,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西部地區想要發展經濟,增加對外貿易出口,改善地區落后的狀況,必須正視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作用 。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首先,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因素,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技術創新。其次,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太陽能綠色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四)政策支持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政府可以利用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對西部地區國際貿易進行適當的干預,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提高西部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國家可以通過出口補貼、出口減稅、出口退稅等財政政策來改變出口貿易額,增強本國企業競爭力。國家在鼓勵出口、改變出口貿易結構的同時,制定政策應該充分考慮到本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的反映,以及對于本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的影響。國家在制定政策的同時,應對一些風險較大的高科技產業和特殊行業進行政策傾斜,促進西部對外貿易的發展。西部地區出口產品比重較大的是初級產品,高附加的產品出口比重較少。因此,西部地區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建立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出口體系,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西部地區應該發展產品的銷售渠道,創建具有自身的商品,擴大商品的市場份額。
(五)調整貿易進出口結構
在出口貿易中,減少初級產品和半加工產品的出口比例,增加高科技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并且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優化產業結構,逐漸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從而調整出口結構,快速提高西部地區出口產品的質量,增加第三產業產品的出口比重。從優化產業結構入手調整出口結構,加快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和附加值,努力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出口。在進口貿易中,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經濟發展狀況,加大對大型高精尖設備的進口,這是西部地區目前所必須的。引進技術,提高商品的生產效率,通過對西部地區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的調整,可以大大改善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現狀,并且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六)提高技術水平并積極應對貿易壁壘
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們應正確認識在對外貿易中所出現的貿易壁壘。一方面,對于合理范圍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合理范圍內的貿易壁壘,進而增加對外貿易出口數量,提高出口依存度。另一方面,對于西方國家為保護自己本國企業所提出的不合理的貿易壁壘,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應對出現的貿易壁壘。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