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甲烷等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已達到臨界閥值,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低碳”一詞已經引起國內外的普遍關注。如何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前提下,實現人類生存的良性發展,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五個民族自治地方之一,位于中國北部邊疆,西北與蒙古和俄羅斯相鄰,占據11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三大省級區。資源稟賦決定了內蒙古以資源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鑒于經濟體系的特殊性,內蒙古自治區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必須正確分析當今形勢和自身特點,努力做到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處。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奮戰的過程,內蒙古自治區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需要抓好潛在的機遇,努力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低碳化道路。
一、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一)產業結構現狀
2011年以來,內蒙古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基本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產業比重偏低,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偏高。 (見下表)
2015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為18032.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1618.70億元,占年度GDP總值的9.0%,比上年降低了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9200.58億元,占年度GDP總值的51.0%,比上年降低了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生產總值7213.51億元,占年度GDP總值的40.0%,比上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從這些數據來看,內蒙古自治區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GDP比重逐漸向第三產業傾斜。但是受全國高能耗現代化和工業化的一般進程影響,當前內蒙古地區的三次產業中,比重最高的仍然是第二產業,這很可能源自于內蒙古在中國市場貿易中的分工地位及其自身的經濟結構現狀。據統計資料顯示,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高碳排放行業約占2/3,服務業中交通運輸等高碳排放行業接近30%。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內蒙古自治區的產業結構還存在著不足之處,這些不足將直接影響到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能源結構現狀
據統計,燃燒1噸標準煤將釋放出4.12噸二氧化碳氣體,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分別低出30%和70%。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內蒙古地區的能源消耗量不斷增多。據統計,2015年內蒙古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為655.74萬噸標準煤,從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來看,高碳能源過度開發、使用、浪費,清潔能源比重偏低、利用率低,給部分城鎮和農村環境負載量帶來了壓力。這種經濟模式并不符合低碳的理念,從長遠看更加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內蒙古的能源結構亟需優化調整。
二、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所面臨的挑戰
(一)能源消耗過大帶來的壓力
中國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時期中穩步增長起來的,各行各業的發展均離不開能源。隨著時代的進步,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能源消耗問題逐漸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就目前來看,我國能源資源儲備量較大,然而人均水平在全球并不占優勢。
內蒙古地區有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各種鋼鐵、電力、建材、有色金屬、煤化工、石油化工等行業,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以化工行業為例,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達3193.44萬噸,同比增長7.6%,這種經濟體系造就了內蒙古地區不得不在消耗能源中求發展的模式。怎樣在經濟發展與節約能源中尋求平衡,這將是內蒙古地區所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二)高碳性資源下的重重限制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而高碳性經濟則恰恰相反,它是環境破壞和全球變暖的主要誘因。
當前的能源形勢主要表現為能源需求增長迅速,占主要比重的仍然是傳統石化能源。對于內蒙古自治區來說,能源結構長期單一依賴煤炭的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期社會、經濟和環境的需求。有資料顯示,內蒙古自治區在2000年至2015年間,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已經由原來的45.84萬噸標準煤增長至655.74萬噸標準煤,環境問題已迫在眉睫,高碳性結構體系急需調整,這是內蒙古地區的又一大挑戰。
(三)森林和天然草牧場建設的挑戰
內蒙古自治區森林總面積為2487.9萬公頃,覆蓋率達21%,畜牧資源極為豐富,廣袤的草場既是豐富的旅游資源,亦是保護自然環境的天然屏障。研究表明,草地作為陸地植被巨大的碳庫,在減少和固持CO2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對內蒙古來說,低碳化最好的措施便是合理進行森林和草牧場建設。
但是,低碳化森林和草牧場建設的工作離不開新興科技的扶持,如何充分利用森林草地的新能源,怎樣發揮其天然的清潔作用等等,這些都是內蒙古地區在發展森林和草牧場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四)發展低碳經濟的其他挑戰
內蒙古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響應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號召,以煤炭為主的重工業體系逐漸發展壯大,經濟增長迅速;但從另一角度看,這種經濟結構又與低碳理念相悖。內蒙古低碳發展起步較晚,較之其他發展較好的省區來說,起點略低,這就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此外,由于內蒙古工業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產業發展中低碳思想意識觀念淡薄,高碳消費支出仍在持續增長,這也是內蒙古自治區低碳經濟的發展瓶頸。
三、低碳經濟為內蒙古帶來的機遇
(一)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的機遇
當今社會的高碳類產業主要包括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及水泥等行業,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模式從長遠來看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隨著低碳理念的興起,高碳行業占主導地位的內蒙古地區需要及時優化調整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的發展,逐漸減少煤炭等資源的消費需求,這就帶來了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的市場機遇。
區別于傳統能源,光伏、風電主要是指利用太陽能和風能這些可再生資源進行發電,以供企業和居民日常所需。目前,光伏發電、風電是國家大力扶持的新能源行業,其清潔作用非常可觀,未來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朝陽產業的發展空間
低碳產業的主要核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清潔能源。包括光伏、風電等新型能源的發展;二是節能減排技術。中國是一個清潔能源的大國,內蒙古地區作為高碳省區,更加需要清潔和節能減排的技術。
作為新生的朝陽產業,清潔能源和節能減排在內蒙古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這些朝陽產業的崛起。
(三)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低碳化發展觀的逐漸普及,控制全球溫室氣體總量,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平衡各企業單位的減排與超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碳交易市場適時而生。所謂碳交易,即碳排放權交易,主要是指超出政府主管部門分配的碳排放份額的一方,通過支付擁有足夠配額的另一方而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也就是說,我們將碳排放權當成一種商品進行交易,通過這種交易,實現對溫室氣體總量的控制,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進而減緩溫室效應的進程。我國從2008年起開始建設碳交易平臺;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開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碳交易試點;至2016年,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煤炭資源大省,碳交易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想要利用市場機制帶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就要通過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和優化轉型來減少對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高碳資源的依賴,進而減少全區溫室氣體的排放值。
(四)森林和草牧場的發展
內蒙古地區森林和草牧場資源極為豐富,狹長的草原總面積約為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達到了6800萬公頃。著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我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豐富的草業資源無疑是內蒙古地區的天然寶庫。
草場的建設不僅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一大項目,而且對低碳化的生產和消費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國內獨一無二的優勢,必然會對加快低碳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
(五)人才培養及就業前景
內蒙古地域幅員遼闊,在地圖上呈狹長狀,東與黑龍江省、吉林和遼寧省相鄰,南與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5省區毗鄰,鄰省較多,靠近京津地區,交通便利,與外省區的聯系較為便捷,有利于技術的借鑒、人才的流動以及經濟的聯絡和往來。
在低碳經濟的趨勢下,大量學子為體現其個人價值,紛紛選擇相關專業進行研修。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和人才流動性的增大,低碳行業逐漸崛起,這不僅提高了內蒙古地區的技術和創新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
四、內蒙古低碳化發展藍圖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低碳已經成為全球環境問題的一個重大突破口。受其自身以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影響,內蒙古地區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等特征,想要盡快擺脫高碳化產業能源結構的束縛,實現低碳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在順應自然法則和科學發展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準確分析。
(一)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綠色產業開始取代高碳性、污染性等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廣義的綠色產業是指生產、消費全過程都符合環保要求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作為煤炭大省,內蒙古地區應該盡快轉變觀念,努力實施低碳機制,加強草場建設,逐漸改變高碳性產業的絕對主導地位,積極發展其他新型戰略性產業,從而減少內蒙古地區的高碳污染,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節能減排,并把我區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地區。
(二)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的含量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和創新,內蒙古地區亦不例外。首先,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的含量,主要表現在人才的選拔和運用上。人才的流動是技能上的擴展,合理管理人才,發揮人才的創新能力,可以加速產業的科學化發展。其次,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的含量,還表現在資源的充分利用上。科技的引入,可以加強資源的利用效率,只有在不浪費的前提下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這也是低碳理念的內涵之一。
(三)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和財政支持
隨著內蒙古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消費支出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購置轎車或大面積的房產。與此同時,汽車尾氣、供暖增加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正在一步一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加強低碳觀念,實行“綠色”消費,已是迫在眉睫。因此,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發揚低碳的思想,需要深入到每個居民及家庭,讓人人都懂得低碳理念的意義,并表現于實際消費中,從而建立生態環境模范省市。除此之外,內蒙古是個低碳化起點較低的地區,第二產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以煤炭為主的經濟結構,又給內蒙古地區帶來了重大挑戰。此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技術指導政策,資源和生態環境利益補償,低碳建設技術資金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