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芳
【摘 要】闡述語文教學應該不事雕琢回歸本真,保持動情誦讀的“讀味”,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注的“寫味”。而不應該過分地追求標新立異,追求形式上的華麗。
【關鍵詞】語文教學 不事雕琢 回歸本真 讀味 品味 寫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114-02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老師們為了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相當一部分的課堂力求標新立異,于是,語文課上得熱鬧非凡,華麗無比。殊不知,這樣讓人眼花繚亂的課堂,恰恰違背了新課改的宗旨,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航向。無論新課改提出什么新的理念,不管我們的教學方式有了怎樣的轉變,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是樸真的、務實的、本色的,正所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p>
一、動情誦讀的“讀味”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笨梢?,誦讀是學生理解課文,領會作者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
教授《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筆者以三大問題作為本課的教學流程與教學目標:①誦讀詩歌,進入夢境——你感受到了這個夢境什么樣的特點?②品讀詩歌,體會詩意——你覺得李白詩中描寫夢境最精彩的詩句是哪一句?③賞讀詩歌,領悟詩情——夢醒之后,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感?通過不斷朗讀的方式進入對文本的解讀。其中,一讀為音讀,以齊讀的方式相互正音,教師則精煉到位地指導,如明確五字句采用“二一二”的停頓(海客/談/瀛洲),七字句則采用“二二一二”的停頓(煙濤/微茫/信/難求),從而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二讀為自讀,自主閱讀能讀出學生的個性理解。同學們有的從“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讀出了雄奇高大的天姥山,筆者讓學生讀一讀這兩句,然后做指導,重音落在“向天橫”,可一字一頓,“勢拔五岳”聲音可以讀得高亢而又氣勢。有的同學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讀出了天姥山的優美迷人,有的則從“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讀出了雄偉險峻……就這樣,筆者不斷引導學生從讀中品,從品中悟,再從悟后品,將“誦讀”進行到底,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有時是個別同學讀,有時是男生齊讀,有時是女生齊讀,有時是全班讀,有時是教師范讀,有時讀一遍,有時讀若干遍。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品味揣摩,涵詠咀嚼,一篇原以為枯燥無味的文章竟也讓人讀出了美感,讀出了意蘊。就如朱子讀書法里提到的“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慢咽,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 三讀為范讀,教師范讀,學生通過模仿、合作討論、相互點評,進一步理解詩歌的聲韻之美和情感之美,從而達到美讀的效果。四讀為誦讀,是聲情并茂地朗讀,是對聲韻和情感結合的感悟,讓詩歌教學當堂成誦,即使背誦也能背得有感情,有韻味。
最近觀看了特級教師肖培東授課的《金岳霖先生》的錄像課,深深為肖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力折服。這節課,肖老師沒有繁雜的板書,沒有繁瑣的環節設置,他以朗讀教學法來完成設定的精準的目標:“在平淡的文字中感悟出作者復雜的情感。”一堂課下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二十多次,可以說是書聲朗朗,書香彌漫。在這樣的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中,學生讀出了情感,讀出了內涵,讀出了語文的韻味,讀出了文字表象下作者對金岳霖先生的復雜情感。反復的朗讀使所有人都沉浸在情感的氛圍中,給課堂帶來神奇的場效應??次谋?,讀文本都是語言文字進行近距離接觸,而對于精美的散文來說,讀文本更是與語言文字進行零距離接觸。這是一節很本色,也很語文味的課,更是一堂高效的語文課。肖老師以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將教學的有效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聽這節課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同樣是一節《金岳霖先生》的錄像課,另一位老師的情趣性教學法有讓人眼前一亮之感——既有學生畫上一幅金岳霖先生的漫畫,又有學生表演對話片段,更有學生邊讀邊演繹動作,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課堂預設成分過多,表演意味過濃,給人強烈的失真感。
二、咬文嚼字的“品味”
古人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睂W習文章就要欣賞它的語言,欣賞語言要靠涵詠玩味,靠感受領悟。語文課離不開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咀嚼語言,走進文本,走近作者,方能真切體會到文本的詩意之美,感悟到作者的表情達意。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唯有認真閱讀,才能更好地品味、感悟、體驗文學作品豐富而又厚重的意蘊。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與文本對話,對語言意蘊進行深入探究,領悟其精髓。
《小狗包弟》是巴金《隨想錄》的名篇,很多老師在授課時,總會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文革時期的各種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從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中感悟那個時代的黑暗與血腥。我以為,這樣的課堂已然失去了語文的味道,將其上成了歷史課。這篇文章可以引發學生對過去那個時代甚至當今時代的文化心理的探討,它的價值在于巴金以超人的勇氣解剖自我,因而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領悟巴金勇于剖析自我、拷問心靈的偉大人格。筆者在上這一課的時候,課件里沒有一張文革的照片,更沒有視頻,只有幾個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而已。這幾個關鍵問題是:①在作者筆下,包弟是一只什么樣的狗?②是誰害死了包弟?③你感受到了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④送走包弟后作者的內心是如何變化的?⑤一條普通的小狗,值得作者自責與愧疚十幾年嗎?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感情?
這幾個問題體現了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整體感知——局部感知——整體感知。課堂上筆者組織學生從整體出發,反復咀嚼重點詞句,從而引領學生把握文本命脈,從文本找問題的答案。比如第⑤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10到13自然段,找出觸動自己心靈的句子加以品味、賞析、感悟。有同學從第10段“真有一種甩掉包袱的感覺”“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兩句話中關注到了兩個“包袱”的意思不同,前者指抄家的危險,后者指內心的煎熬,使作者背上了沉重的心靈包袱,這是心靈的負重。有的從“在我眼前出現的不是搖頭擺尾、連連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給割開肚皮的包弟”“不僅是小狗包弟,連我自己也在受解剖”兩句話中注意到了兩個“解剖”亦有區別,前者是手術臺上的解剖,是有形的手術刀,后者是無形的心靈解剖,是良心的譴責。有的從“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中感受到了短短幾句話,寫出了作者無盡的自責,作者敢于剖析自己,敢于講真話,寫出了對包弟的出賣與背叛,譴責自己的懦弱,表現出作者內心沉重的負罪感和懺悔。
唯有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才能觸動學生心靈,喚醒內心的意識,才能上出語文特色和語文味道。事實證明,這樣咬文嚼字地慢閱讀、深閱讀,更能讓學生鉆進去與作者、與文本之間形成真對話、深對話,在字里行間,學生感受到了巴金真摯的情感,明白了為什么一條普通的小狗,值得作者自責與愧疚十幾年。巴金的深思和自省,豁達的胸襟,深深打動了讀者,在文本的解讀中,學生體味到了作者抒發的愛憎分明的感情,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逐步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也提高了文學修養。
三、圈點批注的“寫味”
很久以前,看過一節非常優秀的獲得全國性教學大賽一等獎第一名的課例,執教老師借傳統旁批的讀書方法來實踐高中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設計了三次“旁批”活動。第一次讓課前預習寫好,課上師生品評,第二次是賞析學生對第七段所作的旁批,第三次是讓學生針對梁任公的“熱心腸”當堂寫旁批。新穎的教學方式實現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讓閱讀教學煥發出一種新的活力,正如那位老師所說的“借來旁批三分味,煉得讀書一脈香”??赐旰蠛苡懈杏|,確實,在高考指揮棒的魔力下,課堂教學變成了滿堂灌,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還給學生“說”的時間少之又少,更不用說課堂上的“寫”了。這樣有益的教學實踐值得借鑒,筆者自己在教學上也著力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收效還挺大的。
比如閱讀《寡人之于國也》一課,有學生對“谷不可勝食也”這句話批注:“勝”字讀音為shēng,這句話的意思是糧食吃不完,“勝”是“盡”的意思。我們學過《鴻門宴》有一句“刑人如恐不勝”,意思是“殺人惟恐不能殺光”。《游褒禪山記》有一句“何可勝道也哉”,“哪能說得完呢”的意思。這兩句話里“勝”字都是“完、盡”的意思,是這個意思的時候“勝”字應該讀shēng。
學完《孔雀東南飛》,同學們在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真情感動的同時也為兩人的結局嘆惋,紛紛寫下了這樣的挽聯:“孔雀枝頭嘆悲傷 鴛鴦墳前頌永恒”“蒲葦堅韌不易斷 磐石厚重難轉移”“至死不渝赴清池 海誓山盟掛東枝”“不移,一生所娶只有你;不變,一世歡笑只為君”。重點研讀課文《小狗包弟》第10到13自然段時,某個同學深深為巴金勇于剖析自我的精神打動,在文章空白處,她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巴金先生,我想對您說:您的人生似一顆星,縱然有黯淡,卻總是散發光芒。您為了整個家族,甘愿做個永遠扣上心靈枷鎖的罪人,又勇于在黑暗中叩開人格的窗板,讓溫暖的陽光溢滿整個巖洞,讓多少人尋到了回家的路。世紀老人,不僅是對滄桑歷史的見證,更是留下沉甸甸的人格財富,點亮的是民族精神前進之路!”
批注式閱讀的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不管是注解式批注、聯想式批注、品析式批注還是質疑式批注,只要學生愿意動筆,以思促寫,以寫促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發現、探究的閱讀能力,語文課堂也會張揚著靈動的個性。把閱讀的時間還給學生,還應體現在鼓勵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使學生的閱讀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與自己的疑問。
新課改凸顯人文教育,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課上得越花哨,越盲目標新立異,離語文的真義也就越遠。語文課要實實在在地立足文本,上出語文味。只有洗盡鉛華,不刻意于課堂形式的雕琢,方能凸顯真純,回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