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山 李永康 梁妙嫦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院普外科,廣東 廣州 510030
生肌散外敷聯合負壓引流術治療壓瘡感染的效果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
袁振山李永康梁妙嫦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院普外科,廣東廣州510030
【摘要】目的:探討壓瘡感染應用生肌散外敷聯合負壓引流術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壓瘡感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應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生肌散外敷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炎性因子變化。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高于對照組的79.49%,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RP、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生肌散外敷同負壓引流術聯合治療壓瘡感染,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創面愈合,緩解炎性反應,值得推廣。
【關鍵詞】壓瘡;負壓引流術;中藥外敷;炎性因子
壓瘡作為一種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對患者疾病恢復及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壓瘡治療難度較大,但以及時清創,迅速促進肉芽生長為治療關鍵,臨床中將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作為常用治療方法,但該方案具有一定缺陷。近年來相關文獻報道表明[1],中藥敷貼結合常規西醫在壓瘡治療中具有顯著療效。本研究通過對比,探討了生肌散外敷聯合負壓引流術治療壓瘡感染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壓瘡感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51.4±3.1)歲,壓瘡分布:5例為髂部,17例為骶尾部,3例為肩胛,6例為足跟,8例為內外踝。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53.1±3.3)歲,壓瘡分布:4例為髂部,16例為骶尾部,4例為肩胛,5例為足跟,10例為內外踝。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壓瘡感染分級標準[2]者;年齡≥18歲;Ⅲ~Ⅳ期患者;與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標準:存在出血傾向者;2個月內接受過抗凝治療者;認知功能障礙者;語言功能障礙者。
1.2方法對照組應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治療,對創面進行消毒、清理后,修剪填充材料并選擇適合的硅膠引流管,將填充材料插入,直接從創緣引出引流管,同時選擇手術粘巾薄膜對創面進行封閉。將負壓源及引流瓶同引流管連接,并根據具體情況調節負壓值。創面較深者負壓維持在150~300mmHg,對于創面表淺者維持在60~100mmHg,1~3d更換一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生肌散外敷治療,方藥:煅爐甘石粉、滑石粉、五倍子、乳香各15g,沒藥、蒼術、黃柏各10g,生黃芪、白芨、當歸各20g,珍珠末3g。所有藥物研制成粉混勻后備用。在紅期創面滲液開始減少時,采用生肌散敷料撒敷生理鹽水紗布或油紗上,將生肌散與紗布揉勻,直接覆蓋于創面處,采用纏蛇法或夾餅法。敷料厚度1~3mm,換藥頻率1~4次/d。
1.3觀察指標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提出的相關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3],痊愈:創面完全愈合,水腫完全消失,未出現壞死組織與滲液,具備植皮或皮瓣轉移條件;顯效:創面縮小>75%,存在輕度水腫及少量滲液,肉芽組織呈20%黃色期;好轉:創面縮小>25%,存在明顯水腫及中等滲液,肉芽組織呈40%黃色期;無效:創面無明顯變化甚至出現加重。

2結果
2.1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31%,同對照組的79.49%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炎性因子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RP、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壓瘡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可出現持續性的血氧缺乏,引起細胞變性壞死,最終形成壓瘡。有數據顯示[4],我國住院患者壓瘡發生率為3.5%~7.4%,壓瘡可增加患者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對患者生活質量有極大影響,同時也會加重患者經濟負擔。對于壓瘡患者,需及時采用有效方案控制病情,促進創面愈合,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住院舒適度。
負壓引流術是治療壓瘡感染最為常用的方法,持續負壓引流能夠使創面保持干燥,再配合泡沫敷料可有效改變創面的微觀形態。有研究指出[5],在一定負壓狀態下,血管可顯著擴張,創面血浪涌量明顯提高,從而為創面提供充足的養分與營養物質,促進創面愈合。有學者認為[6],持續負壓狀態還能對細菌的生長、繁殖起到較好的抑制效果,從而促進創面成活。雖然負壓引流術在臨床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但臨床研究發現[7],該治療方法具有較多禁忌癥,且部分患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活動性出血等并發癥。
中醫認為壓瘡是因患者長期臥床致氣血虧虛,局部受壓使氣血失于流通,肌膚營養不足造成的。有研究認為[8],中藥敷貼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氧缺乏狀況,促進組織再生,加速肉芽組織形成,且中藥敷貼能保持創面濕潤,加快壞死組織的溶解。生肌散是由煅爐甘石粉、滑石粉、五倍子、乳香、沒藥、蒼術、黃柏、生黃芪、白芨、當歸及珍珠末等中藥材制成,具有活血解毒、斂瘡生肉、止痛生肌作用?,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9],生肌散作為敷貼藥物,能有效改善血液微循環,增強局部組織營養。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10],生肌散治療壓瘡感染,總有效率可達到95.38%。負壓引流術聯合生肌散外敷治療,可起到較好協同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可有效促進創面愈合,縮短恢復時間。
動物實驗表明[11],壓瘡的發生同炎性因子的活化與釋放具有重要聯系,CRP、TNF-α、白IL-6及IL-8等炎性因子會隨壓瘡的發生、發展及愈合產生明顯變化,TNF-α可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害,增強其通透性,從而誘導CRP、IL-6及IL-8的釋放,其中IL-8為一種趨化因子,能夠激活中性粒細胞,破壞內皮細胞基底的完整性。因此,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進行監測,是評價壓瘡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負壓引流術聯合生肌散外敷治療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應用生肌散外敷聯合負壓引流術治療壓瘡感染,療效確切,可有效促進創面愈合,降低炎性因子表達,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仇立波,孫忠人,張秦宏,等.中藥治療壓瘡的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12,32(11):1557-1559.
[2] 徐玲,高曉陽.壓瘡定義和分期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4,28(1):9-11.
[3] 閆甜甜,魏麗麗,申延清,等.中文版壓瘡愈合狀態評價及分類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護理學報,2014,21(23):5-8.
[4] 唐俠.壓瘡局部治療用藥新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35):50-51.
[5] 周華,鄧海漲,樊啟宜,等.間歇性封閉負壓引流治療潰瘍期壓瘡的臨床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7-10,18.
[6] 張金萍,姜連英,黃燕,等.新型護理敷料在壓瘡感染性傷口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3):610-612.
[7] 邢亞靜,魏利寧,周瑋,等.中藥成方、成藥外用治療壓瘡研究概述[J].環球中醫藥,2013,6(10):778-782.
[8] 邢福軍,王小萍,喬登嫣,等.養陰生肌散對患者壓瘡部位微生物的抑菌作用探討[J].西部中醫藥,2012,25(12):65-66.
[9] 李德慶,劉麗芳,廖玉華,等.祛腐生肌散治療潰瘍期壓瘡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4):602-603.
[10] 邊笑梅,喬登嫣,李曉娟,等.養陰生肌散治療潰瘍期壓瘡的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2,25(4):74-75.
[11] 王艷,高金華,熊毅敏,等.IL-2和IL-6在老年“隱匿性壓瘡”大鼠中的表達及作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3,23(7):697-699.
基金項目:廣州市越秀區科技項目(編號:ws-2015-016):生肌散外敷聯合負壓引流術治療壓瘡性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治療效果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R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8-0090-02
(收稿日期:20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