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維芝
(惠州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
雙鋼琴(協奏曲)教學引入課堂
——培養學生合作,多聲思維“聽”的訓練
鉗維芝
(惠州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摘要】對于雙鋼琴引入課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藝術。作為音樂課程開放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雙鋼琴應作為其創新性引入音樂專業課堂。首先,它能培養“整合型”學知識塑造高校“專業型”人才。其次,以新穎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合作性”,“創新性”,自主學習能力。再次,以小型演奏課的實踐模式,鞏固所學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學習演出實踐經驗。最后,以多種形式的融合,達到“多聲思維”及“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專業性知識,提高“聽”及“多元化”風格知識的掌握,以及豐富音樂鑒賞及鑒別能力。創建高校學生自我展現舞臺。
【關鍵字】合作;和聲聽覺;雙鋼琴
校級項目教研教改:《鋼琴協奏曲(雙鋼琴)教學引入課堂—培養學生合作,多聲思維“聽”的訓練》,項目編號:JG2015029。
從1781年莫扎特創作的《D major鋼琴奏鳴曲》k448第一次把雙鋼琴演奏形式搬上舞臺,雙鋼琴的演奏作品就經典不斷:李斯特的《回憶〈唐.璜〉》、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組曲》、勃拉姆斯《降B大調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b、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格什溫《三首前奏曲》等等。
雙鋼琴是一門藝術,獨立的藝術課程,能很好的訓練鋼琴專業聽覺,嚴格的節奏,豐富多彩的想象力為達到完善作品的各個方面。相較于鋼琴獨奏,雙鋼琴的演奏更能促進演奏者“聽”的敏銳性、也更富有作品的戲劇性張力。“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奧古斯特.施萊格爾曾說:音樂的戲劇是在戲劇作品中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較量。”①作品的戲劇性,在雙鋼琴的演奏中,互相合作互相碰撞才能更富于作品的豐富藝術性。所以雙鋼琴課程將作為實踐中的碰撞學習,互相較量,開拓學生音樂戲劇性眼界,在教改項目占有極其重要的新高度。
在我國高等音樂院校中,雙鋼琴課程的開設不多,教學并不系統,筆者認為雙鋼琴的課程的開設貫穿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及具有切實可行的改革必要。
人才的培養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當今高校對音樂表演專業實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社會的需求,面對近年來高校的擴招,音樂專業人才是否實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步伐所學技術是否扎實,這便是對音樂表演專業鋼琴表演專業課程教改的迫切性。
鋼琴專業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往往需要學生精湛的技術技巧的沉淀。如何讓鋼琴演奏基礎技術扎實掌握?所以鋼琴協奏實踐型課程是培養手段中的需求。我們以協奏課程的引入課堂,不單單培養學生獨奏單一的技術性,更加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協奏課程的引入,有大量獨奏技巧,學生必須要先將獨奏部分完全精通熟練,才能與其他器樂合作。不單單是單聲思維,更要培養學生的多聲思維性。
(一)合作性的培養
雙鋼琴的合作模式,不但能讓學生掌握獨奏技巧,更能重視合作性的演奏。這便可以克服學生不重視拍子,節奏,不管休止符的嚴重問題。
(二)創新樂感思維
學生通過鋼琴獨奏的學習到合作的引入,可以通過合作掌握樂曲的拍子,節奏性,正視休止符,要做到這些才能讓樂曲演奏出來。通過雙鋼琴的合作培養學生多聲部思維,也可將多聲思維應用于獨奏技術的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通過雙鋼琴的合作,讓學生自主理解聲音,創新學生對樂曲的理解與聲音的應用。
(三)多聲思維及多元化的融合,樂曲與雙鋼琴聲音教學的多元化
激發學生體育鍛煉也是田徑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通過運動手環可以達到以下幾個目的。其一,新穎的運動生活方式必將促進學生鍛煉激情。運動手環在學生運動過程中所反饋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標滿足了學生對高科技進入生活的需求。實時心率、卡路里消耗又能夠促進學生對鍛煉情況掌控的精準度。其二,運動方式已經成為一種社交方式。通過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絡曬步數、曬健身、比步數、積攢能量、論排名等都已經成為正能量的網絡文化,在這樣的形勢下,更能夠讓學生提升對田徑鍛煉的喜歡。
樂曲段落的變化,能有效發展學生合作性,能提高獨奏技巧也能提高伴奏技巧。雙鋼琴聲音教學的多元化,能讓學生對鋼琴音色及多聲思維的掌握,培養學生的耳朵。這便不再使課堂單一化,模式化,封閉式。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獨奏中聽覺的鍛煉。
傳統鋼琴課教學重視一對一教學,主導為老師傳授相關的知識,指導技術,述說音樂表現。雖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形成知識體系,但模式有時過于單一。傳統授課教學是以“傳遞—接受”為特征。雖然一對一授課有因材施教的優勢。但是雙鋼琴在培養模式中重視發展能力,有助于創新思維的創新演奏能力的塑造。在教學方法上,多元化的雙鋼琴模式教學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可以克服單一化,模式化的授課形式。傳統授課模式的鋼琴小課的局限性:(1)無合作性。傳統鋼琴授課,基本上都是以獨奏形式,學生對于一些技術的掌握或許會比較到位,但是對于拍子,便是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沒有節奏性,沒有拍子,不注重休止符。這是當下音樂專業一個比較普遍而嚴重的問題。(2).單一模式的教學無法激發創新思維。對于傳統鋼琴課,也是一樣的,傳統授課模式的“講----學”單一性,無法開拓學生思維。
對于鋼琴協奏雙鋼琴引入課堂正好可以克服傳統型授課的這一弊端。(上述已提及: 合作性的培養,創新性培養與多元化教學模式。)
鋼琴協奏曲引入課堂的教改任務,每一節課程,都是非常多元化的。首先,學生先要掌握牢固的扎實的獨奏技巧。再與合作伙伴進行雙鋼琴合作,例如:學生私下可分聲部練習,合作練習;課程有單獨課與合奏課程相結合。課程授課模式都是一個多元化的模式,可通過獨奏訓練聽覺,也可以通過合奏訓練多聲部思維,通過“多聲思維”模式的上課形式,學生既扎實掌握獨奏技巧又可以開發創新思維。多元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得到新的體驗。避免學生走盲從技術型弊端的獨奏演奏,合作演奏讓他們得到學習,自主開發能動性。主動掌握并創新“聽”的訓練。
如:讓第二鋼琴的學生演奏交響樂團樂句的聲部,哪兒是木管聲部,哪兒是銅管吹奏,哪兒是弦樂器演奏。如何用鋼琴模仿器樂的聲音,如何鍛煉學生的音樂空間思維及空間想象,鍛煉學生的多聲部聽覺感受并能對聲音的控制更加嫻熟,掌握作品風格更加到位。
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筆者意識到雙鋼琴演奏對于表演合作的重要性,雙鋼琴對于教學的啟發性非常大。正如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所說:“從某一觀點來看,鋼琴是可以與管弦樂隊相媲美的,也就是說,作為音樂的一種具體分類的代表,鋼琴并不弱于管弦樂隊,鋼琴本身是非常完整的,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這些方面,只有管弦樂隊可以與之匹敵。”②我國的鋼琴教育家應詩真曾說:“鋼琴是表現力豐富的樂器,它可以表現很細膩的音樂,也可以替代一個交響樂隊來表現音樂。”③
(一)以雙鋼琴演奏學習對各樂器聲音角色的模仿,和聲色彩的烘托。體會音樂顏色,掌握細膩聽覺的想象
以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開頭為例,雙鋼琴對于聲音的合作,控制,音樂空間思維的開拓。樂曲以交響樂為開頭,一開始是弦樂,由大提琴烘托氛圍到小提琴延綿聲音演變主題,再引入管樂和聲,烘托音樂的色彩。再由鋼琴獨奏引入樂隊中。這種聲音的變化烘托,要在雙鋼琴演奏中做出來,是非常具有對學生對聲音掌握的學習。
雙鋼琴譜:

在雙鋼琴譜中,鋼琴演奏者對敏銳的聽覺,樂句的對答。開頭中第二鋼琴的重要性,要模仿弦樂大提琴的低沉哀述到模仿小提琴的婉約,要學會應用觸鍵模仿弦樂音色的延綿延續。到管樂的進入,模仿管樂聲音的氣息走動,和聲烘托的效果。更多的去體會音樂的顏色及想象。
(二)樂句對答的語氣學習,和聲色彩的聽覺掌握
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的融會演奏,與交響樂團的協奏曲演奏不同。它更講究演奏者的交流,樂句語氣的對答,旋律的流動。另有些部分第二鋼琴的演奏需突出和聲變化,或應更具和聲色彩,需要二者的高度配合,練習及默契。通過教改實踐,培養學生專業性知識,提高“聽”及“多元化”風格知識的掌握,自主學習,自主演出合作。創建高校學生自我展現舞臺。我們希望以此模式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演出。促進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主動合作練習。自主克服獨奏技術困難,自主掌握作品重點難點,磨合拍子。作為老師,以引導的方式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便達到教研教改的最終需求了,符合教學模式的施展。并應更加自然更加輕松的學習模式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當中。通過新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并聆聽專業的音樂作品及曲目。不再是只懂得淺顯的藝術,懂得多元化風格的掌握,培養學生耳濡目染的專業音樂欣賞能力。高校培養鋼琴專業的必要性,也應該提高鋼琴專業舞臺演出的必要性,讓學生多方面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為學生創建展示機會以及實踐舞臺。
注釋:
①[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三卷下冊,1981年版,247頁.
②[波]Hofmann:《論鋼琴演奏》,李素馨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版,第9頁.
③應詩真:《鋼琴教學法》[修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年5月版,第79頁.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三卷下冊,1981年版,247頁.
[2][波]Josef hofmann:《論鋼琴演奏》,李素馨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版,第9頁.
[3]應詩真:《鋼琴教學法》[修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79頁.
作者簡介:鉗維芝(1985.11—),女,北京人,音樂表演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